黃小培
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后,學習的課程門類逐漸增加,每一學科都是一個龐雜的知識體系。由于知識量顯著增加,內(nèi)容難度逐步加深,綜合系統(tǒng)性增強,加上由于他們的年齡特點,學習的自覺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并存,大部分學生很難在課堂上做好有效的學習。
課堂上,由于要保證課堂秩序,學生的學習是在“獨立的個人世界里”進行的。由于課業(yè)繁重,時間安排比較緊張,課下很少有時間留給學生梳理知識,即使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少學生也是盲目、機械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這樣的結(jié)果是會的知識還是會,不會的知識還是不會,遺漏的知識根本不知道。學生沒有時間,也沒有意識梳理自己學習的知識。因此,作為教師,不要過于高看學生的自習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他們很多時候都是在低效率地完成大量任務。一天結(jié)束了,我們的學生什么學會了,什么還沒學會都不知道。 因此,“日清”就成了學生學習上最后一道有力的防線。
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日清”?!叭涨濉辈⒉皇沁^關(guān)。過關(guān)只是檢測的一種形式,與知識的梳理和掌握沒有多大關(guān)系。
“日清”是在一天的課程結(jié)束之后,一門學科一門學科地進行梳理,弄清楚自己什么知識學會了,什么知識理解錯了,什么知識還不懂,什么知識在課堂上由于個人原因被遺漏了。
作為教師,想辦法開辟出一段“日清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日清”是必要的。“日清時間”可以是一節(jié)課,也可以是一節(jié)課中的一段時間。
“眾人拾柴火焰高?!崩眯〗M合作進行“日清”,使學生從“獨立的個人世界里”解放出來,融入互助合作的“開放的世界里”,在這種“開放的世界里”,學生的學習是有信心、有底氣的。小組內(nèi)的學生聚在一塊兒進行“日清”,學得的知識更全面、更系統(tǒng)、更準確。同時,教師也能從“滿堂灌”的“單打獨斗”中解救出來,讓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有激情、有活力。
利用小組合作進行“日清”,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又能有效“撬開”學生的嘴,在自覺主動參與“日清”的過程中,多問,多敘述,多辯論,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同時“日清”還能縮小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學生一旦通過“日清”嘗到進步的甜頭,就能提高學習的興趣。學習有了興趣,就少了許多困難。
那么如何利用小組進行“日清”呢?
首先,座位要大致以“分層”和“幫扶”的原則進行安排,使坐在一塊兒的學生程度大致相當,再配上幾個程度稍弱的學生。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上就近互補、幫帶,“日清”起來也便于溝通。
然后,給學生灌輸思想,講“日清”的重要性,用盡一切辦法讓學生相信: “日清”對于成績的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再次,要給學生講清楚進行“日清”的方式和要求:
(1)每一個小組內(nèi),每一學科都要有一個主講人,串述當天學習的內(nèi)容,強調(diào)重點、難點、易錯點,其他人隨時進行補充、更正、辯解。如果遇到某個問題本小組都不會,主講人去學習程度較強的小組進行求助。
(2)每一門學科都要“日清”,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日清”要效率高、速度快。不能揪住某個問題、某個學科浪費大量時間,導致其他學科沒有時間進行“日清”。
(3)“日清”的目的是要弄清楚自己會什么、不會什么,查漏補缺。“日清”不是過關(guān),“日清”時間不是解決問題的時間,而是查找問題的時間,所以“日清”時間不能過關(guān)、背書?!叭涨濉鼻宄鰜淼膯栴}要留在第二天抽時間解決,如果“日清”進行得夠快,時間充足,可以當時解決清出來的問題。
一般來說,學生進行“日清”的積極性比課堂學習要高,看起來是一片繁榮的景象。作為“日清”的組織者,我們要居安思危,否則繁榮的景象背后也會“險象叢生”。作為教師,如何做好“日清”的保障呢?
(1)開學初引導好學生進行“日清”。“日清”時間老師要在教室內(nèi)觀察指導,看有沒有假“日清”的,有沒有“閉門造車”的,要及時進行督促、糾正,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日清”的習慣。
(2)對“日清”進行調(diào)研。私下里找學生談話,調(diào)查“日清”效果,有沒有“日清”方式不對的,或者其他什么問題。如果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在班里重申“日清”的重要性,強調(diào)“日清”的紀律。
(3)找機會多夸一些有進步的學生,引導學生更加重視 “日清”,特別是在每次大考試、小考試、平時的測試之后,把一些進步大的學生在班里樹立典型,大力表揚,并且把他們的進步與“日清”聯(lián)系起來,用身邊的實例來教育全體學生。
(4)作為教師,要保障好“日清”時間,不要隨意占用“日清”時間。其實做好“日清”比上一節(jié)課更有效。
作為教師,我們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全面掌握所教授的知識,組織學生進行“日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利用小組合作進行“日清”是一個需要反復研究的問題,值得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結(jié)合實際繼續(xù)探究。
(作者單位:河南省葉縣葉邑鎮(zhèn)葉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