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海
急性闌尾炎是目前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常規(guī)的開腹手術仍是臨床上治療急性闌尾炎的主要方法,但術后切口往往會留下較長的手術瘢痕。隨著人們對美的不斷追求,以求減輕術后切口感染及瘢痕增生,達到理想的愈合及美觀效果。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BT)是由肉毒桿菌在生長過程中分泌的細菌外毒素,根據(jù)其抗原性不同分為A~G7個類型[1]。近年來A型肉毒毒素在減輕美容整形術后瘢痕增生方面的應用較廣,且在抑制切口術后瘢痕增生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2-3]。本研究在急性闌尾炎術后腹部切口常規(guī)縫合時聯(lián)合使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以期觀察使用A型肉毒毒素是否可以減輕急性闌尾炎手術術后切口瘢痕增生。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在北京豐臺右安門醫(yī)院行常規(guī)急性闌尾炎手術的8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因急性闌尾炎入院,年齡20~45歲;(2)無既往手術史;(3)無手術禁忌證;(4)依從性好。排除標準:(1)瘢痕體質(zhì)者;(2)具有器質(zhì)性疾病者;(3)對A型肉毒毒素等藥物過敏者。所有行急性闌尾炎切除術的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觀察組術后縫合采用可吸收縫合線聯(lián)合A型肉毒毒素使用,采用可吸收縫合線逐層縫合患者腹部切口,縫合后在切口處皮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濃度為5 U/mL,注射總劑量不超過100 U。對照組術后僅采用可吸收縫合線逐層縫合患者腹部切口。兩組縫合時手術器械嚴格消毒,并在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
1.4 觀察指標 (1)切口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估術后1周、2周、1個月及3個月的疼痛情況,總分10分,疼痛越明顯,得分越高;(2)瘢痕增生情況:采用溫哥華瘢痕量表通過對瘢痕的色澤、厚度、血管分布及柔軟度4個指標的評分來判斷瘢痕增生情況,量表總分15分,瘢痕增生程度越高,得分越高;(3)術后切口愈合時間;(4)患者術后滿意度調(diào)查。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連續(xù)型變量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類變量用率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結果比較 術后1天兩組患者VAS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1周、2周、1月及3月的VAS得分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圖1。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瘢痕VAS評分情況比較
圖1 兩組患者術后瘢痕VAS評分比較趨勢圖
2.2 兩組患者術后瘢痕增生程度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1天切口瘢痕色澤、厚度、血管分布及柔軟度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1周切口瘢痕色澤和柔軟度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術后1周切口瘢痕厚度和血管分布,及術后2周、1月和3月切口瘢痕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表6,圖 2~圖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瘢痕色澤評分情況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術后瘢痕厚度評分情況比較
表5 兩組患者術后瘢痕血管分布評分情況比較
表6 兩組患者術后瘢痕柔軟度評分情況比較
圖2 兩組患者術后瘢痕色澤評分情況比較趨勢圖3
圖3 兩組患者術后瘢痕厚度評分情況比較趨勢圖
圖4 兩組患者術后瘢痕血管分布評分情況比較趨勢圖
圖5 兩組患者術后瘢痕柔軟度評分情況比較趨勢圖
2.3 患者術后傷口愈合時間及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術后切口恢復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7。
表7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愈合時間及滿意度比較
目前急性闌尾炎的治療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但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人們對術后的美觀要求也越來越高,急性闌尾炎外科手術治療后切口的愈合以及瘢痕的恢復問題不斷引起人們的重視[4]。瘢痕主要指真皮或者深部組織在受到手術切口等多種創(chuàng)傷性損傷后由新的結締組織修復而成,增生性瘢痕為其主要形式[5]。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皮膚損傷后,成纖維細胞大量增殖導致膠原過度分泌、細胞外基質(zhì)過度沉積所致[6]。為此有學者認為通過抑制成纖維細胞的過度增殖和促進其凋亡是預防增生性瘢痕的關鍵[4,7]。
近年來有研究認為肉毒毒素可以通過降低成纖維細胞的增殖能力來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菌產(chǎn)生的一種強效神經(jīng)毒素,主要通過抑制神經(jīng)肌肉接合處乙酰膽堿的釋放而發(fā)揮作用[8]。同時有研究認為A型肉毒毒素可以通過阻斷乙酰膽堿的釋放抑制肌肉收縮,從而減少切口創(chuàng)面周圍的張力,縮短創(chuàng)口早期的愈合周期,從而抑制瘢痕的增生[9]。
為探究A型肉毒毒素是否對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的瘢痕增生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對A型肉毒毒素對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瘢痕形成的影響做了隨訪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在急性闌尾炎術后縫合時聯(lián)合使用A型肉毒毒素可以有效地減輕瘢痕的增生。隨訪3個月,使用A型肉毒毒素患者術后切口的瘢痕色澤、厚度、血管分布以及柔軟度得分均低于未使用A型肉毒毒素組的患者。而且,使用A型肉毒毒素的腹部切口瘢痕增生的程度降低,瘢痕的質(zhì)地柔軟,瘢痕處瘙癢癥狀減輕。但注射A型肉毒毒素過量可能會出現(xiàn)一系列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暫時性腫脹、麻木等,因此臨床在使用A型肉毒毒素預防瘢痕形成時應避免過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