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霏
摘? 要:溫儒敏先生主編的初中語文教材收入了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古詩。編者注“沉塘坳”為“沉到池塘水中”,并注“坳”為“水勢低的地方”,暗指“塘”“坳”一體,共為一個更大的池塘,從而為“沉”作動詞表示“沉沒”提供依據。這種認識是值得商榷的。從修辭角度看,詩中“高者掛罥長林梢”和“下者飄轉沉塘坳”是兩個對仗的句子,既然對仗,則“長”和“沉”都是形容詞,“長”的意思是“高”,“沉”的意思自然就是“深”;而“塘”指蓄水的大坑,“坳”指低凹的平地,可知“沉塘坳”三字所指,其實就是深水池塘旁邊的平地,簡言之,即“塘邊”。
關鍵詞:杜甫;注釋;對仗;“沉塘坳”;“塘”;“坳”
目前,初中二年級正在使用的溫儒敏先生主編的語文教材,收入了唐代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古詩。為便于學生理解,教材為“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加了一個旁注:“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勢低的地方。”[1](P124)我們覺得,編者對“沉塘坳”和其中“坳”字的解釋,以及由此透露出來的對其中“沉”字的動詞詞性的認識,都不夠妥當,因寫此文,提出商量意見。
一、說“沉”
“沉”字最早表示的意思是“沉沒”。但最早表示“沉沒”義的字不是“沉”而是“湛”?!墩f文解字·水部》:“湛,沒也?!倍斡癫米ⅲ骸肮艜∩蜃侄嘧髡?。湛、沈,古今字,沉又沈之俗也?!盵2](P558)漢代以后,“湛”“沈”“沉”三字獨立,但只有“沉”字延續(xù)了“沉沒”義,并且漸次引申出一些不同的義項,最常見的是作動詞,表示“沉沒”,與“浮”相對。例如:
(1)謂公叔曰:“乘舟,舟漏而弗塞,則舟沉矣……”(《戰(zhàn)國策·韓策二》)
(2)班固以為露才揚己,忿懟沉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
(3)周齊王憲來伐,先遣送書并赦詔,湝并沉諸井。(《北齊書·任城王高湝傳》)
(4)海波無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唐代元稹《采珠行》)
“沉”字還可作形容詞,表示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遠,亦引申表示“深奧”“深厚”等義,均與“淺”相對。例如:
(5)或曰:“口辯者其言深,筆敏者其文沉。”(東漢王充《論衡·自紀篇》)
(6)靈寶往年淪覆長溪,因彼散失,仰感沉恩,俯銘浮寵。(《宋書·王僧達傳》)
(7)臺館葺荒丘,池塘疏沉坳。(唐代柳宗元《游朝陽巖遂登西亭二十韻》)
(8)而莊重寡言,沉謀勇斷,鄰封如吳少誠、李師道輩皆憚之。(《舊唐書·韓弘傳》)
從語文教材的旁注來看,很明顯,編者是把“沉”字視為動詞,表示“沉沒”義的。我們覺得,這種認識有悖詩意。下面,我們從三個角度,說明“沉塘坳”的“沉”不是動詞而是形容詞,所表示的意思自然也就不是沉浮的“沉”而是深淺的“深”。
(一)從詩句對仗的角度看
唐代以后,詩分古今二體。今體詩作為唐代的一種新興詩體,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四個方面都有許多講究。其中的“對仗”,根據王力先生的解釋,是指一首詩中“出句和對句的詞義成為對偶”,“拿今天的語法術語來說,就是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盵3](P69)當然,對仗主要是就今體詩而言的,一般說古體詩對于對仗沒有明確要求;所以,論及古體詩里邊的對仗用法,詩學界傾向于認為是修辭現象,而不認為具有格律的性質。這樣認識當然不錯。不過,凡事需要具體分析,譬如“高者掛罥長林梢”和“下者飄轉沉塘坳”這兩個句子,就應當認為是使用了對仗,而且事實上對仗十分工整。
這兩個句子結構完全相同,從中我們可以分析出三對具有對仗關系的詞語:
第一對是“高者”和“下者”。這是兩個名詞短語,其中,“高”修飾“者”,“下”修飾“者”,分別對應于“茅飛渡江”之后“飛得高的茅草”和“飛得低的茅草”,以此形成了“高者”和“下者”之間的對仗。
第二對是“掛罥”和“飄轉”。先說“掛罥”?!傲I”字本義是“用來捕捉小動物的網”,屬于名詞;但這個字在古代漢語中亦見引申的動詞用法,表示“纏絆”①?!傲I”在這里是被當作動詞使用的,因此,得以與意義相近的動詞“掛”構成復合動詞,用來表示飛在高處的茅草纏掛在樹梢的動相。再說“飄轉”?!帮h”“轉”二字在古今漢語中都是常用字,兩者連用同樣也構成了一個復合動詞,用以表示飛在低處的茅草由漂而落的動相。所以,不待說,“掛罥”和“飄轉”也是對仗的。
第三對是“長林梢”和“沉塘坳”。這是一對具有相同包孕結構(inclusion structure)的名詞性短語。具體來說,“長林梢”和“沉塘坳”是一對大短語,其中,“長林”修飾“梢”,“沉塘”修飾“坳”;而“長林”和“沉塘”又是一對小短語,其中,“長”修飾“林”,“沉”修飾“塘”。很容易看出,不但作為大短語成分的“長林”和“沉塘”對仗,“梢”和“坳”對仗;而且作為小短語成分的“長”和“沉”也對仗,“林”和“塘”也對仗。不待說,兩個大短語即“長林梢”和“沉塘坳”一定是對仗的。此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長林”的“長”對仗的“沉塘”的“沉”,其作為形容詞的詞性和表示“深”的字義,既是成就“長林梢”和“沉塘坳”之間對仗關系的關鍵所在,也是造成“高者掛罥長林梢”和“下者飄轉沉塘坳”兩個句子對仗的關鍵所在。事實上,只有把“沉”字理解為形容詞和表示“深”的意思,“沉塘坳”三個字才能解釋得通。
(二)從句法關系的角度看
杜甫是主要生活在盛唐到中唐時期的詩人。我國語言學者一般認為,晚唐以前的漢語屬于古代漢語,照此看來,“高者掛罥長林梢”和“下者飄轉沉塘坳”兩個句子,無疑屬于古代漢語的表達范疇。
不過,這里有一件事需要說明,就是在我們針對用古代漢語表達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時,須要注意區(qū)分普通意義表達和非普通意義表達。邢公畹先生說,普通意義表達,指的是詞與詞之間意義上允許搭配的表達,如“我喝水”;非普通意義表達,指的是詞與詞之間意義上不允許搭配的表達,如“香蕉喝水”[4](P145)。當然,“香蕉喝水”如果出現在童話里,則是可以接受的,那是因為“香蕉”這個事物名詞被人格化了。事實上,所謂非普通意義表達,除了事物名詞人格化這種用法之外,還有別的一些情形,主要見于文藝作品,特別是詩歌寫作上。譬如唐代詩人王翰的一首七言絕句《涼州詞》,其中有個句子“葡萄美酒夜光杯”,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不用動詞而純粹由幾個名詞組成,但是表達的意思卻是非常明白的,就是:“用葡萄釀制的美酒”盛在了“夜光杯”中。初看起來,仿佛句中作為重要造句成分的動詞“盛(在)”——或“斟(在)”等——被“省略”了??墒?,我們其實不能把這種用法理解為“省略”,因為所謂被“省略”的動詞“盛(在)”或“斟(在)”等,事實上是不存在,或者說,不需要的。跟“葡萄美酒夜光杯”相比,“高者掛罥長林梢”和“下者飄轉沉塘坳”兩個句子都不缺動詞;但是,站在古代漢語普通意義表達的立場看,我們會感覺到,動詞“掛罥”和“飄轉”跟它們后面表示處所意義的名詞性補語“長林梢”和“沉塘坳”之間,分明都“缺少”了一個介詞“于”,而這恰恰是古代詩歌中常見非普通意義表達用法的一個句法特征。當然,就古代詩歌而言,動詞與補語之間一般并不需要介詞“于”,用了它,反而措辭累贅,不像詩句??墒?,如果我們想把這兩個句子改為普通意義表達,則動詞和補語之間的“于”則又是絕對不能少的——當然,我們不能認為這是介詞“于”的“還原”。仔細說來,“高者掛罥長林梢”和“下者飄轉沉塘坳”各自增加一個介詞“于”,僅僅達到了古代漢語語法的基本“合格”,因為句中作為處所補語的“長林梢”和“沉塘坳”,也還不是建立在完全自然語言基礎上的普通意義表達。就是說,還需要在“長林”與“梢”和“沉塘”與“坳”之間,增加一個表示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限定關系的助詞“之”,這樣才能使得這兩個句子更加通順暢達,因此也更加符合我們對古代漢語普通意義表達的語感:高者掛罥于長林之梢,下者飄轉于沉塘之坳。
(三)從生活物理的角度看
通過前面我們對“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對仗關系和句法關系的討論分析,已經能夠看出,“沉”被理解為形容詞,“沉塘坳”及其所在的句子,不僅在句法結構上而且在意義表達上,都是合理的。相反,如果“沉”字被視為動詞,則不僅破壞了“沉塘坳”和“長林梢”兩個短語乃至“高者掛罥長林梢”和“下者飄轉沉塘坳”之間明顯存在的對仗關系,而且事實上不可能達成“沉”與后面“塘坳”之間在句法意義上的動詞與補語的關系,因為“塘”和“坳”無法按照教材旁注的解釋合成一個更大的“池塘”。關于這一點,后面我們還要討論。
我們注意到,轉從生活物理的角度看,其實更加容易理解“沉”字之作為形容詞詞性的適切性。常識經驗告訴我們,無論草本植物還是木本植物,落水之后通常只會浮在水上,而不會沉入水中。人類歷史上一直用竹木造船和今天常見藤草入水總是浮在水面上的普通生活事實,都是很好的證明。試看古人詩文中的句子: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莊子·逍遙游》)
(10)人之所乘船者,為其能浮而不能沈也。(《呂氏春秋·壹行》)
(11)門前墜葉浮秋水,籬外寒皋帶夕陽。(唐代皇甫冉《館陶李丞舊居》)
(12)應怕碧巖巖下水,浮藤如線月如鉤。(唐代來鵠《游魚》)
杜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稱“茅屋”,時下在我國鄉(xiāng)間仍然可見。茅屋的“茅”,就是普通的茅草。茅為草本,入水不沉。由此可知,“茅飛渡江”之后,飛在低處的茅草只能浮在池塘之上,而不會沉入池塘之中。就此而言,“沉塘坳”的“沉”不是一個表示“沉沒”義的動詞。
二、說“塘”和“坳”
“塘”和“坳”都是古今漢語的常用字。這里,我們想借助古代文獻,進一步考察杜甫詩中“塘”“坳”兩個字的意思。
許慎《說文解字》無“塘”字。南唐徐鉉《說文解字·新附》補收“塘”,釋云:“塘,隄也?!薄墩f文解字》收了“隄”字:“隄,唐也。”段玉裁注:“唐、塘,正俗字。”[2](P733)據此可知,“塘”是一個相對晚出的字,本字為“唐”,以此“隄”“塘”可以互訓。又據《集韻》:“隄,同堤?!边@樣看來,《爾雅》所謂“筑土遏水曰塘”①,可以看作“塘”字的本義,即今所謂表示“堤岸”“堤防”等義的最早表述。不難看出,南北朝謝靈運《登池上樓》一詩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塘”,表示的就是“堤岸”的意思。
古代的“塘”字,除了本義,還有一個引申義,表示“水池”的意思??计鋪須v,當是由于筑堤而造成的空間可以蓄水,以此轉指水池?!墩f文解字》釋“隍”字云:“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梢姡俺亍北局缸o城河。后“池”字意義擴展,泛指水塘、水坑等[6]。如《說文解字·水部》:“沼,池也?!薄稄V韻》:“渟水曰池?!薄稄V雅》則直接釋“塘”為“池”?!疤痢北怼八亍绷x,如東漢張衡《南都賦》“收驩命駕,分背回塘”。
現代漢語中,“塘”字的這兩個意思都有所見,但表示“堤岸”義的“塘”,今天只做構詞成分,極少單用;表示“水池”義的“塘”,則既可獨立成詞,又可作構詞成分,在口語和書面語中都很常用。所以,就“塘”字言,上述兩個意思中,真正說得上一直保留至今的是后者;而且,按照今天的通俗理解,“塘”和“水池”“水塘”“池塘”乃至“坑塘”等復合形式,都是相當程度上的同義詞,無論是人工開掘而得,還是自然形成,都指的是“蓄水的大坑”?!俺撂鳞辍敝械摹疤痢保捎诘靥幗?,無疑應該就是隨江河存在而形成的塘面寬闊的蓄水大坑。
段注《說文》亦無“坳”字。徐鉉注《說文解字》有“坳”,注云:“坳,地不平也。從土幼聲。於交切”。另據《康熙字典·丑集中·土部》:“坳,《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并於交切,音凹,窊下也。又《集韻》於教切,音拗,義同?!?[7]按照《集韻》提供的反切,可知“坳”雖成字于“從土幼聲”,但卻有兩個讀音:其一是“於交切”,折合為今音是平聲,具體說,是陰平,讀āo①;其二是“於教切”,由于《集韻》同時又有“音拗”的說明,可知“坳”字折合為今音,還應有一種讀ào的去聲讀法。但是,根據1985年12月國家語委和國家教委聯(lián)合發(fā)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的規(guī)定,“坳”字廢平聲,統(tǒng)讀去聲。當然,“坳”字無論讀āo還是讀ào,意義并無差別。同時,中古《廣韻》一系韻書一律釋“坳”為“窊下”,指“低凹的平地”,今《辭海》釋“坳”為“洼下的地方”[8](P532),據此可知,“坳”字古今義同。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塘”“坳”這兩個字的意義并不復雜。只是“坳”字原有兩個讀音,加之今人對“沉塘坳”中的“坳”字的解釋存有異見,所以多少增加了一些需要斟酌分析的內容。
三、“沉塘坳”直接成分分析
我們已經知道,“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是兩個對仗的句子。在此認識之下,“沉”理當跟“長”一樣,屬于相同的形容詞詞性,“長”的意思是“高”,“沉”的意思自然是“深”?!俺痢弊值脑~性和意義既定,那么,分析“沉塘坳”這個短語中的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s),即“沉”與后面的“塘”和“坳”之間的語法、意義關系,應該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如前文所說,“塘”指蓄水的大坑,“坳”指低凹的平地,那么,就語法而言,“塘”“坳”二字連用,只宜形成一個中心在“坳”的名詞短語,這里“塘”作修飾語、“坳”作被修飾語,泛指“塘”之邊處的一些地方。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沉塘坳”所要表達的意思是:“茅飛渡江”之后,飛在低處的茅草,飄來飄去,“落在了塘坳之上”,換言之,落在了水塘邊處的平地上;而根據“坳”指“低凹的平地”這一傳統(tǒng)定義,可以肯定,蓄水并非“坳”字的應有之義。當然,以生活常理推之,“坳”既在塘邊,又在江邊,其上或有零星分散的小片積水,應系情理中事;至于到底是否有水,顯然不是解讀“沉塘坳”這個短語所需要考慮的問題。
不過,根據溫儒敏主編的初中語文教材(為稱述方便,以下簡稱“溫編本”)旁注的解釋,分析“沉塘坳”的直接成分則會是另一種情形。我們看到,教材注“沉塘坳”為“沉到池塘水中”,釋文雖未直接解釋“沉”字,但能非常明顯地反映出來,編者是以“沉”為動詞和表示“沉沒”義為前提的。所以,教材接下來需要處理的事情,便是確定“沉”與后邊“塘坳”二字之間的語法和意義關系,即要說明到底是“塘”“坳”,或者“塘坳”,哪一個是“沉”字的語法上的直接成分,換言之,哪一個是預先設定好的動詞“沉”的處所補語。教材選擇了“塘坳”。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借助旁注中“坳,水勢低的地方”的提示作用,自然不會把“塘坳”看成是一個以“塘”修飾“坳”而中心在“坳”的名詞短語,而是看成了“塘”“坳”二字以相同身份并列而成的復合名詞短語。也就是說,看成了一個包括“坳”在內的更大的“池塘”,其中,“塘”是“水勢高的地方”,“坳”是“水勢低的地方”。語文教材之所以這樣考慮,顯然只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通過讓“坳”上有水,“塘”“坳”二字得以相加而成更大的“池塘”,以此達到“沉”的動詞詞性和表示“沉沒”的意思落實有據②。
我們注意到,溫編本出版之前較早時候,便已經有不少著作對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古詩進行過研究,譬如朱東潤先生主編的《歷代文學作品選》、郭沫若先生的《李白與杜甫》和蕭滌非先生的《杜甫詩選注》等。我們發(fā)現,所有這些著作的作者,對于“沉塘坳”這個短語,無一例外地都只解釋“塘坳”而不解釋“沉”。有的釋“塘坳”為“低漥積水處”[9](P130),有的釋“塘坳”為“水蕩和水溝”[10](P137),有的則略“塘”(當許是認為“塘”字淺白而無需著墨)而只解釋了“坳”為“低洼的地方”[11](P180)。不待說,這幾位作者雖然沒有解釋“沉”的詞性,但因為明白指出了“塘”“坳”兩個字的名詞意義,其實就等于明確地告訴讀者,“塘”和“坳”共屬于“飛得低的茅草”的落處,因此,也便默認了“沉”字的動詞詞性。
這使我們想到,溫編本出版之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編寫和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以下簡稱“人教版”)對杜甫此詩的注釋[12](P209)。我們清楚地看到,兩個語文教材對“沉塘坳”所做的注釋,實屬于“初稿”和“修改稿”的關系。人教版的注釋是:“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邊低地。”按照我們的認識,其中對“坳”字的注釋,符合“坳”字的傳統(tǒng)定義,因此是正確的;但對“沉塘坳”這個短語的總體認識,是有問題的。問題是在于:照此注釋,“飛得低的茅草”落處是“塘”,因此注為表示“水邊低地”的“坳”,便成了“沉塘坳”短語中的一個多余的字。因為“茅”既落“塘”中,“坳”尚有何用?想必溫編本看到了這一缺點,所以把人教版注釋的“坳,水邊低地”改為“坳,水勢低的地方”,以求通過“坳”字由無水變有水,使“塘”“坳”有條件合成一個池塘,從而既可以使得“飛得低的茅草”“沉”有落處——“塘坳”,又可以避免由人教版原注釋所造成的“坳”字在“沉塘坳”短語中的多余之失。但是,這一修改不但沒有達到改善釋文質量的目的,而且又給“沉塘坳”造成了新的解釋上的困難。具體說來就是,“坳”從無水變有水,固然可以使“塘”“坳”相加成為可能,但這其實只是一個非??坎蛔〉募僭O,因為如前所說,根據傳統(tǒng)定義,蓄水并非“坳”字的應有之義。當然,歸根到底,所有這些問題的發(fā)生,全部導源于兩個教材不適當地認定“沉”字的動詞詞性。由此導致發(fā)生的對于“沉塘坳”短語的解釋上的困難,應該也是前面提到的幾位前輩所不曾想到的。
總之,我們認為,當下正在使用、代表中國語文界最新認識的溫儒敏主編的初中語文教材,其中對杜甫詩中“沉塘坳”的認識是不合理的。我們認為,要想獲得對杜甫詩中“沉塘坳”這個短語的合理認識,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第一,充分考慮“高者掛罥長林梢”和“下者飄轉沉塘坳”之間的對仗關系,在此基礎上,謹慎確定“沉”字的詞性和意義,而不要先下定義;第二,客觀看待“坳”字的傳統(tǒng)字義,以及“坳”字在多數文獻中所表現出來的表示“低凹的平地”這一相當穩(wěn)定的意義和用法,而后再對“塘”“坳”二字之間的關系作出理性判斷?;谏鲜稣J識,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沉塘坳”的“沉”字是一個形容詞,表示的意思是深淺的“深”。在“沉塘坳”這個短語中,充當形容詞“沉”的直接成分的是“塘”,由此構成“沉塘”,進而“沉塘”修飾“坳”,構成“沉塘坳”。在此認識之下,“沉塘坳”所表示的意思,毫無疑問,正是前面我們已經說明過的“深塘旁邊的平地”,簡言之,即是“塘邊”。
為了進一步證明我們對“沉塘坳”這個短語,包括對其中各個成分以及其相互之間語法關系和意義關系的認識的合理性,我們從古代文獻中尋找到“塘”“坳”二字連用的兩個實例,其中的“塘坳”都屬于相同性質的名詞短語,并且一律表示塘邊。
(13)諸婦女孫相隨死者十數人,僅存子希舜,求其尸,其聚塘坳,無一相離者。(《明史·列女傳》)
(14)國初人有作九言詩曰:“昨夜西風擺落千林梢,渡頭小舟卷入寒塘坳?!保鞔顤|陽《麓堂詩話》)
例(13)出自《明史·列女傳》,記載了崇禎八年發(fā)生在安徽和州的一個悲壯故事:和州儒士姚守中之妻萬氏,面對流寇破城,為免遭凌辱,毅然率領全家女眷投塘而死。嗣后,萬氏之子姚希舜,尋找尸體并將所尋找到的尸體聚之于“塘坳”,發(fā)現投塘女眷悉數盡在,不少一人。據常理推斷,“其聚塘坳”四字所言,已經十分清晰地說明,“塘坳”二字之所指,正是從水中打撈出來的尸體的停放之處。其中的“坳”,當然不會是“水勢低的地方”,因為尸體不會依舊置于水中,而應該是“塘”外之稱為“坳”的地勢低凹的平地,即塘邊。
例(14)之“千林梢”和“寒塘坳”,明顯是模仿杜詩的句子,并且同樣是以“梢”“坳”二字成韻。其中,“渡頭小舟卷入寒塘坳”句中的“寒塘坳”,“寒”字之作為形容詞,一如“沉塘坳”的“沉”,其所能修飾的對象,自然只能是“塘”而不可能是“塘坳”。很明顯,“寒塘坳”三字,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冰冷的水塘邊上。此中,“塘”“坳”二字之間的關系已如前述,不煩多議。
四、結語
解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的“沉塘坳”這個短語,關鍵在于合理認識其中“沉”字的詞性。我們的意見是:首先確定詩中“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是兩個對仗的句子,從而自然了解到“沉塘坳”的“沉”是形容詞,所表示的意思是“深”;而由于“塘”指蓄水的大坑,“坳”指低凹的平地,因此,可以順理成章地把“沉塘坳”解釋為“深水塘旁邊的凹地”——即塘邊。
這里,我們再順便解答一個問題。據筆者熟悉的語文教師反映,在按照本文觀點講解“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這兩個句子時,經常會遇到有學生提問,說“塘”指池塘和“坳”指塘邊,都好理解;但是,何以過江的茅草只會落到塘邊,而不會落到塘內呢?我們由此想到了語言學家江藍生先生的一篇討論啟發(fā)式與中學文言文詞語教學的文章,其中也談到了她對“沉塘坳”這個短語的認識,可以作為上述問題的答案。江先生說:杜甫的這首詩,先總寫“茅飛渡江灑江郊”,后分寫有的掛在了樹上,有的落在了水邊,以此突出茅草飄零被灑得到處都是的凄慘景象;至于“飛得低的茅草”的落處,按情理講,自然應該是塘里塘外都會有的,但讀詩重要的是領會詩的意境,因此大可不必按文字死扣,句句坐實[13]。
參考文獻:
[1]溫儒敏主編.語文(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王力.詩詞格律概要·詩詞格律十講[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
[4]邢公畹.語詞搭配問題是不是語法問題[A].邢公畹.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萬獻初.“池塘生春草”中“塘”的音義考辨——兼論與“塘”緊密相關的一組同源詞[J].語文知識,2008,(1).
[6][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
[7]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0.
[8]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郭沫若.李白與杜甫[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
[10]蕭滌非.杜甫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11]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2]江藍生.啟發(fā)式與中學文言文詞語教學[J].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