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英美菲爾丁研究近期動態(tài)述評

        2020-05-06 09:03:34朱賓忠楊文慧
        社會科學(xué)動態(tài) 2020年2期

        朱賓忠 楊文慧

        摘要:本文搜集了英美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于菲爾丁研究的近期(2016—2019年)成果,進行了梳理和評述,認為近期研究呈現(xiàn)出三個特點:前輩權(quán)威逐漸淡出前沿陣地;綜合研究和比較研究增長較快,但研究話題和研究對象有待拓展;嶄露頭角的青年學(xué)者們用更新的材料,以更新的視角和理論研究菲爾丁,從小說藝術(shù)、社會倫理和哲學(xué)思想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價值的新見,促進了菲爾丁研究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關(guān)鍵詞:亨利·菲爾丁;英美研究;動態(tài);述評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0)02-0078-07

        18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亨利·菲爾丁在英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幾經(jīng)沉浮。20世紀20年代之后,克羅斯和布蘭查德等學(xué)者們有力地否定了所謂的“菲爾丁傳言”①,肯定了菲爾丁及其作品的道德性,成功為作家恢復(fù)了名譽。此后,日益豐碩的研究成果使菲爾丁獲得了應(yīng)有的崇高聲望和穩(wěn)固的文學(xué)地位,為他贏得了“英國小說家中的莎士比亞”② 之美譽。

        過去一個多世紀的菲爾丁研究著力于從小說藝術(shù)和哲學(xué)思想兩方面論證菲爾丁作品的深度,由此出現(xiàn)了20世紀50至70年代聲勢浩大的菲爾丁小說藝術(shù)之辯,以及世紀末以綜合性論著為主要呈現(xiàn)形式的關(guān)于菲爾丁思想研究結(jié)論的反思與修正。本世紀初的研究以更寬廣的文化維度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了以往的研究結(jié)論,呈現(xiàn)出“總結(jié)歸納和創(chuàng)新開拓并重的局面”③。

        近年來,菲爾丁研究依舊保持著相當?shù)臒岫取8鶕?jù)筆者在Project Muse和Jstor數(shù)據(jù)庫里檢索的結(jié)果統(tǒng)計,2016至今涉及到菲爾丁的研究成果共有41項,其中學(xué)術(shù)期刊論文25篇④,著作中的專章或論文集論文12篇⑤,專著5本⑥。本文擬以這些成果為對象,從研究者現(xiàn)狀、研究對象與話題、重要論著的觀點三個方面分析研究之走勢,評估論說之得失。

        一、研究者現(xiàn)狀

        衡量一位作家研究是否繁榮的標志,首先體現(xiàn)在有一定人數(shù)規(guī)模的研究群體,有不斷增加的新生力量,有一批在同行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重量級學(xué)者。進入21世紀后的十余年,菲爾丁研究隊伍雖然不乏新人加盟,但是力量有轉(zhuǎn)弱之勢。尤其最近幾年,卓有所成的前輩大牌學(xué)者中,除開唐尼(J. A. Downie)和羅森(Claude Rawson)偶爾發(fā)聲之外,大多逐漸淡出前沿陣地。他們或者已經(jīng)辭世,如謝里丹·貝克和馬丁·巴特斯廷;或者不再發(fā)聲,如南?!っ匪埂⒘_納德·保爾森、約翰·芮歇蒂、吉爾·坎貝爾等人自2012年以后均無新的研究成果面世。當前菲爾丁研究的主力軍要么是新入行的青年學(xué)者,要么是專攻其他作家而偶爾涉足菲爾丁研究的中年學(xué)者,如特倫斯·鮑爾斯、多蘿西·伯克、安德魯·布里克、大衛(wèi)·戴蒙德等人。這批人當中成果較為突出的有斯科特·布萊克(Scott Black),瑞吉娜·簡恩斯(Regina Janes)和羅杰·麥歐利(Roger Maioli)。但無論就成果的厚重,還是影響力的重大,他們都還難以望前輩學(xué)者之項背,尚不足以在菲爾丁研究領(lǐng)域執(zhí)牛耳。

        二、研究對象與話題

        羅伯特·休漠曾說:“直到20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的菲爾丁研究者都是小說研究專家,他們傾向于要么忽視,要么輕視他的劇作?!雹?這種情況現(xiàn)在有所改觀,但變化不大,近期研究成果主要還是聚焦于菲爾丁的小說。關(guān)于《湯姆·瓊斯》、《約瑟夫·安德魯斯》、《阿米莉亞》、《江奈生·魏爾德》⑧ 和游記《前往里斯本紀行》等單部作品均有一定數(shù)量的研究成果,而以研究《湯姆·瓊斯》的成果最多;針對其戲劇、政論、法律論文的研究,成果較少,范圍較窄,話題主要涉及其政治司法實踐以及他所起到的社會作用和政治作用;關(guān)于他的生活史史料整理與研究則只有1篇論文。除單個作品的研究外,更多的是就多部小說進行的綜合研究或者比較研究,在所統(tǒng)計到的42項成果中,這類研究成果有25項,占比達到近60%,這顯示綜合性或者對比性研究正成為大趨勢。就研究話題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比較研究。就菲爾丁的小說和戲劇等作品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進行對比研究,雖然一般來說也是研究主題思想和藝術(shù)手段,但彰顯的是不同作家與作品之間的對比,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概括出來的某些共性,因此宜單獨作為一類來看待。這方面主要有如下話題:菲爾丁與薩拉·菲爾丁和夏洛特·倫諾克斯小說中的標題設(shè)置問題、菲爾丁的劇作《大拇指湯姆》與約翰·蓋伊的劇作《阿基里斯》中的戲仿手法、斯威夫特與菲爾丁創(chuàng)作中對于英國內(nèi)戰(zhàn)的描寫與指涉、亨利·菲爾丁、威廉·戈德溫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的宗教信仰問題,以及菲爾丁某部作品與其他作家的某部作品的整體性對比研究。

        第二,小說研究。在小說研究方面,話題可以分為五類。一為主題思想研究,主要涉及到菲爾丁哲學(xué)思想、宗教思想、審美與倫理觀念、他對自然科學(xué)的態(tài)度、作品中人物的暴力與男性氣概之間的關(guān)系等問題。二為藝術(shù)形式與特色研究,主要涉及到小說的史詩性、小說與史詩的關(guān)系、人物塑造的類型化與個性化問題、審美判斷與小說形式問題、菲爾丁的創(chuàng)作與傳奇文學(xué)的關(guān)系、菲爾丁的小說風(fēng)格問題、表現(xiàn)形式與歷史真實的關(guān)系。三為小說理論研究,主要從小說的演進歷程中研究菲爾丁的小說,概括出菲爾丁的小說理論。四為小說的改編問題,主要是《湯姆·瓊斯》的戲劇改編問題。五為菲爾丁小說的教學(xué)方法論問題,這個話題還剛剛成為關(guān)注點,但它意味著菲爾丁小說已經(jīng)在大學(xué)的文學(xué)教學(xué)中成為不可忽視的教學(xué)內(nèi)容。

        第三,戲劇研究。戲劇研究主要是主題思想研究,如《女丈夫》中性別與經(jīng)濟生活的關(guān)系、《大拇指湯姆》中的喜劇性與社會歷史真實性的關(guān)系。

        第四,其他作品及生活史研究。這些話題一般涉及菲爾丁的政論類、法律類寫作,或者他的個人生活和社會活動經(jīng)歷。主要話題包括:菲爾丁對其他作家的批評、菲爾丁的司法實踐與相關(guān)新聞報道的特點及傾向、社會和政治作用、涉菲爾丁史料研究。其中《追尋菲爾丁的腳步——一封失蹤的來自萊德的信件》研究了該失蹤信件的來歷及其意義,指出該信件除了史料價值外,還同時具有一定的美學(xué)價值,能幫助讀者認識菲爾丁是如何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轉(zhuǎn)化為作品中的藝術(shù)形象。

        可以看到,菲爾丁的研究話題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比較研究、主題思想研究和藝術(shù)形式與特色研究。這三個方面的選題大多是在原有選題上橫向拓展,例如菲爾丁、戈德溫和艾米莉·勃朗特作品中的宗教信仰問題;或者縱向上的深入和細化,例如菲爾丁的宗教觀念、他對不同教派的態(tài)度,以及各種宗教理念在其作品中的反映。研究者的探索路徑越來越寬,運用的理論越來越多,采用的視角越來越新。有些話題,如《湯姆·瓊斯》中的暴力與男性氣概之間的關(guān)系、主人公的自信問題等,為菲爾丁研究開拓了新的選題空間,可以沿著這個思路去研究小說中的其他人物,或者其他小說和戲劇中的人物。略為遺憾的是,鮮見不同研究者就同一個話題展開研究與探討,提出詰難與反駁,這意味在研究者之間缺乏足夠的對話性。

        相對而言,小說理論、改編問題、教學(xué)方法論等方面的選題較少。菲爾丁小說理論研究是一個老話題,學(xué)界對其小說理論已經(jīng)有基本共識,在缺乏新的方法論前提下,恐怕暫時難以有所突破。但小說改編問題和小說的教學(xué)方法論是嶄新的領(lǐng)域,可供選擇的話題很多,而現(xiàn)有的話題涉及的問題都很特別,角度很新穎,極具啟發(fā)性。

        三、重要論著觀點述評

        在40余項論著中,有近10項以視角新穎、觀點獨到或者理論性強而對菲爾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進或者引導(dǎo)作用,顯得更為重要。筆者對這些論著的主要觀點予以概述如下:

        在文體研究方面,瑪麗·博克(Mary Bock)的《菲爾丁小說風(fēng)格面面觀》是一部理論性強、分析細致、見地獨到的專著。作者運用韓禮德功能主義文體學(xué)、雅克布遜語言詩歌功能理論以及巴赫金對話與復(fù)調(diào)理論,以艾迪生和斯威夫特的創(chuàng)作為參照,研究了菲爾丁《約瑟夫·安德魯斯》和《湯姆·瓊斯》兩部小說中的文體特征、美學(xué)和修辭效果及風(fēng)格流變。作者指出,在這兩部作品中可以看到菲爾丁從無處不在的自我反諷與文體模式的交互影響的風(fēng)格向更自信、更嚴肅的作者聲音風(fēng)格的逐漸轉(zhuǎn)變;菲爾丁的文體實踐、諷刺模式、敘事風(fēng)格,及其在小說序章中對理論問題的討論,證明了他對語言和敘事等問題的持續(xù)關(guān)注,因此應(yīng)將他置于18世紀關(guān)于小說語言與本質(zhì)的大討論中來看待;他傾向于將句子的并列部分寫成音節(jié)和韻律數(shù)量大致相同的單位,使句法平行與語義平行相匹配,通過具有對比性和反向期待式的彼此嵌入并彼此生發(fā)的聯(lián)想關(guān)系句展開段落,這使其文字看起來比斯威夫特的更典雅;他慣于給修飾語、插入語以及評價性分句披上一層意義的偽裝,使語義更富歧義;他強調(diào)心理過程,反復(fù)提醒讀者用自己的意識去過濾文中所表述的事實和個人觀察,為此大量使用被動語態(tài),以避免敘事者主體意識的過度張揚,尋求在敘事者與讀者之間構(gòu)成一種對話;其古典文學(xué)素養(yǎng)所造就的審美意識使他傾向于使用響度更高的對仗句和更為華美的文體,以切合他對人物思想和動機的表現(xiàn)、對讀者情感的調(diào)動和對道德共鳴的激發(fā);菲爾丁的語言既符合當代慣例,又具有明顯的個人特質(zhì),其小說語言的當代性、風(fēng)格的多樣性和文體意識的開放性使他對小說這一新興文類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小說理論方面,麥歐利(Roger Maioli)的專著《經(jīng)驗主義與早期小說理論:從菲爾丁到奧斯汀》可作為一個杰出代表。作者研究了經(jīng)驗主義對文學(xué)的挑戰(zhàn)及其對18世紀小說理論的影響。他認為,一般而言,從培根到休謨的英國經(jīng)驗主義有一種觀念:不認為以想象力為特征的文學(xué)可以成為可靠的知識來源。但從菲爾丁到奧斯丁的小說理論家們都認識到了經(jīng)驗主義的這種觀念及其對文學(xué)構(gòu)成的挑戰(zhàn),并拒絕認同和屈服。麥歐利追溯了作家們在對小說的反思中如何試圖在經(jīng)驗世界和想象力的產(chǎn)物之間建立理論聯(lián)系,從而在經(jīng)驗主義盛行的時代為文學(xué)提供富有時代性的辯護。作者認為,經(jīng)驗主義對文學(xué)的挑戰(zhàn)及其引發(fā)的反應(yīng)標志著長期以來關(guān)于文學(xué)與知識辯論的一個轉(zhuǎn)變,是經(jīng)驗科學(xué)與人文學(xué)科之間持續(xù)沖突的又一個回合。

        菲爾丁小說的影視劇改編問題是一個新話題。羅法爾迪·艾力(L. faldli Eli)在《屏幕上的菲爾?。骸礈贰き偹埂抵械淖髡?敘事者》一文中比較了小說《湯姆·瓊斯》的兩個影視改編本,即1963年由托尼·理查森制作和導(dǎo)演的電影和1997年由梅廷·侯賽因改編的BBC系列電視劇。作者注意到改編者一方面需要靠原作者的聲譽來獲得權(quán)威性和商業(yè)號召力,另一方面還必須為改編作品創(chuàng)造獨立的藝術(shù)品格和價值。作者指出,由于《湯姆·瓊斯》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突出的“作者-敘事者”角色,因而凸顯出三個概念(作者在文本中的身份、作者對文本的所有權(quán)、文本自身的權(quán)威)的重要性。但在小說改編過程中,這三個概念的表達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一方面,敘事者被等同于作者,作者的身份以一種非常具體可感的方式被具象化;另一方面,作者對文本的所有權(quán)被表達得更具隱喻性,而文本的權(quán)威性則成為至始至終被關(guān)注的問題。在理查森的電影中,作者作為敘事者的角色不如在小說中那么突出,“作者權(quán)”被部分地“奪走”了,作者僅以評論性畫外音的方式出現(xiàn);而在侯賽因的電視里,片頭的簡介部分就出現(xiàn)了原作的封面頁,以表明原作者對作品具有所有權(quán),暗示原作者與改編者是新作的共同擁有者。作者最后指出,兩個改編本對三個概念的不同處理揭示了不同時期人們對文本“作者身份”的不同觀念。

        作品主題研究是菲爾丁小說研究成果最豐碩的領(lǐng)域之一。這方面,德懷特·科德(Dwight Codr)的《風(fēng)險規(guī)避與審慎節(jié)約》一書以全新的視角探討了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和菲爾丁的《湯姆·瓊斯》中的經(jīng)濟問題與17、18世紀晚期英國宗教、經(jīng)濟、倫理和文學(xué)之間的復(fù)雜交叉點??频抡J為在兩部作品中,作者都鼓勵追求經(jīng)濟利益并承擔經(jīng)濟活動所帶來的風(fēng)險和不確定性,但都反對謀取“有保障”的高額利潤,因為根據(jù)早期現(xiàn)代反高利貸文學(xué)傳統(tǒng)和新教倫理,經(jīng)濟交易只有在其結(jié)果不確定時才被視為道德的??频逻M一步揭示,18世紀圍繞高利貸話語的核心倫理不僅具有文化上的傳導(dǎo)性,而且可以用來作為一個更好地理解18世紀文學(xué)主要作品的透鏡。特倫斯·鮑爾斯(Terence Bowers)的《菲爾丁的奧德賽:〈湯姆·瓊斯〉中的君子、新人與暴力問題》一文探討了公共暴力與男性氣概之間的聯(lián)系。他認為菲爾丁作為倫敦負責(zé)處理犯罪問題的地方法官,已經(jīng)敏銳地意識到了暴力及其破壞性對18世紀英國生活無所不在的影響,而這種暴力大部分源于以男性榮譽為中心的沖突,于是在作品中塑造了湯姆·瓊斯這樣一種新型男性氣質(zhì)典范。湯姆孔武有力,與人打斗幾乎戰(zhàn)無不勝,但是除非為了捍衛(wèi)正義或者維護自身安全,從不主動惹事,不像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歐洲騎士,被榮譽準則所驅(qū)使,為了“男性榮譽”動輒訴諸武力,從而對公民社會造成威脅。菲爾丁將湯姆塑造成一個不那么容易被暴力沖動所驅(qū)動,更能適應(yīng)后榮譽社會的現(xiàn)代英雄,一個西方文明傳統(tǒng)下理想的新人,建構(gòu)了新型男性范式,批判了傳統(tǒng)的榮譽文化,表達了他對英國社會未來走向的期待。比爾·萊特(Bill Knight)在《菲爾丁的王爾德:莊嚴的場面和獸性的崇高》一文中研究了菲爾丁的《江奈生·魏爾德》,他以德里達的思想為指導(dǎo)考察了小說中君主、罪犯與野獸的結(jié)合方式,指出這三者的結(jié)合與互相吸引成為現(xiàn)代社會衰落的致命癥狀,使人們以悲觀的態(tài)度來看待崇高。論文認為該作品是對現(xiàn)代社會倫理與審美價值的衰落所給予的毫不留情的諷刺性評價,宣告了文化轉(zhuǎn)型時期審美價值觀的轉(zhuǎn)變。馬修·瑞斯林(Matthew Risling)在《螞蟻、水螅蟲和漢諾威老鼠:亨利·菲爾丁與大眾科學(xué)》一文中就菲爾丁對18世紀逐漸“熱”起來的實驗科學(xué)的態(tài)度進行了詳細考察。他指出,17、18世紀的文學(xué)家們一般對實驗科學(xué)都不以為然,認為它是反宗教的,對社會秩序構(gòu)成威脅,因而在作品中常常加以諷刺和挖苦,甚至對從事實驗科學(xué)研究者進行污名化描寫,表現(xiàn)出一種“反科學(xué)”的態(tài)度,其中最突出的是斯威夫特,而菲爾丁也是同道中人。但根據(jù)對《約瑟夫·安德魯斯》和《湯姆·瓊斯》及其他論著的詳細考察,瑞斯林認為,與比恩、斯威夫特、約翰遜等人不同,菲爾丁其實對實驗科學(xué)并不反感,他對當時的熱門研究話題“水螅蟲”的調(diào)侃只是幽默的逗趣而已,其作品中對實驗科學(xué)的調(diào)侃是溫和的、善意的;他本人科學(xué)知識豐富,對實驗科學(xué)家們固然有所批評,但只是批評其中一些人的實驗沒有產(chǎn)生有用的知識,而不是批評其學(xué)術(shù)活動的內(nèi)在價值;在菲爾丁看來,即使有些研究是“輕飄飄的”,但也能讓人寄托性情,是一種無可厚非的知性樂趣。論文作者最后指出,雖然應(yīng)該承認菲爾丁對實驗科學(xué)的態(tài)度是同情的,但是也不要把他看成實驗科學(xué)的積極擁護和推進者,他是一個趣味保守的人文知識分子,其態(tài)度的兩重性反映了當時主流社會對科學(xué)態(tài)度總體上的矛盾情緒。

        作家的宗教思想研究是菲爾丁研究的另一重要領(lǐng)域。大衛(wèi)·戴蒙德(David Diamond)在《世俗的菲爾丁》一文中就《湯姆·瓊斯》和《阿米莉亞》中的人物所代表的宗教思想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在這些人物身上單一的正統(tǒng)宗教的約束力很弱,因為在菲爾丁看來,宗教與很多東西相關(guān),其中很多必須根據(jù)變化的情況予以考慮,不斷調(diào)整,而不可以拘泥于單一的、正統(tǒng)的宗教規(guī)范和理念,這種復(fù)雜性包含了宗教思想的世俗性,而菲爾丁小說世俗化的傾向也一直在形塑著小說的歷史。朱迪絲·斯塔齊納(Judith Stuchiner)在《圣經(jīng)的真理與英國小說》一文中對比研究了菲爾丁的《約瑟夫·安德魯斯》、葛德文的《凱勒·威廉姆斯歷險記》和勃朗特的《呼嘯山莊》三部小說中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書寫的價值,指出這些小說接受了同時代的布道、宗教小冊子、新聞報道和《圣經(jīng)》經(jīng)文的影響,吸納了其中的思想觀念,因而不僅是小說,也是社會宗教和歷史文本;許多有爭議但在講壇上無法辯論的宗教問題,如信仰與理性、信仰與善行、《圣經(jīng)》的權(quán)威和真理性等問題,往往在這些小說中得到了更為自由充分、更具建設(shè)性的表達和探討。在教會的權(quán)威性正在走下坡路的時代,小說作為一種新的文類特別適合探討那些容易撕裂英國圣公會教會會眾的一些宗教問題,如《圣經(jīng)》是“真理”嗎?它是完全正確還是僅部分正確?人們?nèi)绾瓮ㄟ^信仰或理性來獲取《圣經(jīng)》的“真理”?如何以權(quán)威或民主的方式傳達這些“真理”?如何看待《圣經(jīng)》中記載的某些奇跡事件(例如復(fù)活)?小說在一定程度上使同時代宗教文學(xué)的道德表述復(fù)雜化和世俗化,因此可以說早期的英國小說是18世紀英國從宗教世界向世俗世界過渡的重要一環(huán)。

        對菲爾丁的哲學(xué)思想研究,是一個有待深入開展的領(lǐng)域。安德魯·布里克(Andrew Bricker)在《曼德維爾之后的菲爾?。好赖?、自利及“善良品格”的基礎(chǔ)》一文中研究了菲爾丁的人性觀,指出其中包含著曼德維爾人性觀。作者指出,菲爾丁相信人性利他,因此無論在小說還是在論文中,都對持人性利己觀的曼德維爾痛加指斥,這使人們很容易認為他與曼德維爾毫無共同之處,但實際上他還是深受其影響的。這種影響表現(xiàn)在他嘗試自行定義“良善天性”時。菲爾丁和曼德維爾對于善行動機的理解具有結(jié)構(gòu)上的相似性,都以“自利”作為善行的出發(fā)點,而分歧在于是否把這種出于“私利”動機而做出的對他人有益的行動視為善行。在曼德維爾看來,一切善行都是為了自身利益,哪怕這種利益僅僅表現(xiàn)為行善時獲得的一種內(nèi)心滿足感,而出于“自利”動機的行為不可稱為善;同時,也不可從行動所產(chǎn)生的好結(jié)果來判定一個行為是善的,例如,偷竊富人會導(dǎo)致財富的重新分配以及創(chuàng)造了治安人員的就業(yè)機會,但是偷竊顯然不能被視為善行。而在菲爾丁看來,“自利”確實驅(qū)動著人類的行動,但過于強調(diào)行動的動機,則是在著眼點上犯了錯誤;如果行動產(chǎn)生了善的后果,那就是善,假如行動者從善行中得到了內(nèi)心滿足,那這正好證明此人天性良善。純粹以動機判斷行為,不僅抹煞了善行,也破壞了人類相互同情所產(chǎn)生的重要社會紐帶。菲爾丁關(guān)于人類行為受私利所驅(qū)動的思想顯然是在他在駁斥曼德維爾時不知不覺所接受的,而《湯姆·瓊斯》中實際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他所贊賞的沙夫茨伯里人性觀與他所厭惡的曼德維爾人性觀相結(jié)合的情況。

        結(jié)語

        近年來,專攻菲爾丁研究的前輩大牌學(xué)者陸續(xù)淡出前沿陣地,較少發(fā)表新作,嶄露頭角的青年學(xué)者以及偶爾涉及菲爾丁研究的“客軍”正成為菲爾丁研究的主力軍,但他們大多尚未能確立自己在菲爾丁研究方面的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和學(xué)界影響力。不過正因為如此,研究者較少受到既有研究成果的羈絆,更能夠?qū)ふ倚碌牟牧虾脱芯恳暯莵硗卣寡芯繉ο蠛脱芯吭掝},增加其多元性和豐富性。比較研究逐漸成為熱點,既有細部的比較,如菲爾丁與其他作家的小說標題設(shè)置、菲爾丁的劇作與其他劇作家作品中戲仿手法的關(guān)系,也有整體性比較,如就菲爾丁某部作品與其他作家的某部作品進行多方面對比研究等。對菲爾丁戲劇、政論類、法律類寫作的研究仍然冷清,研究對象少,研究話題窄,對其小說的改編與教學(xué)問題的研究則剛剛起步,并有可能成為新的研究增長點。菲爾丁思想研究和小說風(fēng)格研究話題豐富,探討深入,但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就代表性論著而言,博克論證了菲爾丁文體的演變及其文風(fēng)的華美和獨特之處,肯定了菲爾丁的文體對小說這一新興文類的貢獻,將對其創(chuàng)作藝術(shù)水準的評價推上了新的高峰。麥歐利從經(jīng)驗主義與知識的可靠性出發(fā),提出菲爾丁的小說創(chuàng)作和理論促動了文學(xué)與有用知識之間相互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了菲爾丁小說的藝術(shù)價值。羅法爾迪對《湯姆·瓊斯》中的“作者-敘事者”角色、作者在文本中的身份、作者對文本的所有權(quán)、文本自身的權(quán)威等問題的研究凸顯了菲爾丁小說在敘事藝術(shù)上的獨特性。鮑爾斯發(fā)掘出了湯姆·瓊斯的 “新人”形象,彰顯了菲爾丁對新型男性范式的建構(gòu)和對傳統(tǒng)榮譽文化的批判,凸顯了主人公的社會倫理價值。萊特關(guān)于《江奈生·魏爾德》是對現(xiàn)代社會倫理與審美價值的衰落所給予的毫不留情的諷刺性評價這一觀點超越了一般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維度,把讀者的目光引向現(xiàn)代社會倫理與審美價值的變化,具有突破性意義。瑞斯林指出菲爾丁對實驗科學(xué)的批評旨在批評其實驗沒有產(chǎn)生有用的知識,而非批評其學(xué)術(shù)活動的內(nèi)在價值,這種態(tài)度反映了當時主流社會對科學(xué)態(tài)度的一般矛盾情緒,此說一反傳統(tǒng)認知,起到了扭轉(zhuǎn)方向的作用。斯塔齊納指出菲爾丁的作品不僅是小說,也是社會宗教和歷史文本,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同時代宗教文學(xué)的道德表述復(fù)雜化和世俗化,此說厘清了菲爾丁的創(chuàng)作與當時的宗教活動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以上這些觀點增加了菲爾丁研究的多元性和豐富性,深化了菲爾丁研究。但是有些觀點雖然新穎,論證不是很有力,如科德指出在《湯姆·瓊斯》中作者鼓勵追求經(jīng)濟利益并承擔經(jīng)濟活動所帶來的風(fēng)險和不確定性,但反對謀取“有保障”的高額利潤,似乎難以令人信服,作品中也看不到有力的證據(jù)。同樣,布里克曼關(guān)于菲爾丁不自覺地接受了曼德維爾人性觀的論斷也還欠缺足夠的論據(jù)和有力的論證,難以服人,有待深入論證,這當然也為后續(xù)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駁論目標??傊@些新的研究在保持菲爾丁研究的熱度、拓展研究領(lǐng)域和視野、達成研究共識方面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注釋:

        ① Wilbur L. Cross, The History of Henry Fielding, Vol.3,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Inc., 1963, p.136. 據(jù)此傳言,年輕時的菲爾丁脾氣暴躁,愛與人爭吵;放浪不羈,常廝混于女人之間;酗酒、抽煙,是為錢折腰的雇傭文人、政治上兩邊倒的墻頭草以及收受賄賂的法官。

        ② Ernest Albert Baker,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Novel, Volume 4, New York: Barnes & Noble, Inc., 1967, p.191.

        ③ 韓加明:《菲爾丁研究》,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378頁。

        ④ 期刊論文如下:Andrew Benjamin Bricker, Fielding after Mandeville: Virtue, Self-Interest, and the Foundation of “Good Nature”, Eighteenth-Century Fiction(ECF), Fall 2017, 30 (1), pp.65-87; Bill Knight, Fieldings Wild: Sovereign Spectacle and the Beastly Sublime, Eighteenth Century, Spring 2018, 59(1), pp.45-63; Claude Rawson, Theatre and the Novel from Behn to Fielding, Restoration & 18th Century Theatre Research, 2016(1), pp.125; Claude Rawson, Epic into Novel: Henry Fielding, Scriblerian Satire, and the Consump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Eighteenth Century Fiction, Spring 2016, 28(3), pp.603-607; David Diamond, Secular Fielding, ELH, Fall 2018, 85(3), pp.691-714; David Lemmings, Henry Fielding and English Crime and Justice Reportage, 1748-52: Narratives of Panic, Authority and Emotion, Huntington Library Quarterly: Studies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History and Literature, Spring 2017, 80(1), pp.71-97; Dorothee Birke, Direction and Diversion: Chapter Titles in Three Mid-Century English Novels by Sarah Fielding, Henry Fielding, and Charlotte Lennox, Scriblerian & the Kit-Cats, Spring-Autumn 2016, p.33; Frederickg Ribble, In the Footsteps of Henry Fielding: A‘LostLetter from Ryde, Scriblerian & the Kit-Cats, Spring-Autumn 2016, pp39-40; Jakub Lipski, Bodily Spectacle and the ‘Curseof Traveling in Henry Fieldings Journal of a Voyage to Lisbon, Scriblerian & the Kit-Cats, Spring-Autumn 2016, pp.36-37; Judith Stuchiner, Fieldings Latitudinarian Doubt: Faith ‘versus Works in Joseph Andrews, Studies in Philology, Fall 2017,114(4), pp.875-895; Kathleen E. Urda, Escaping type: Nonreferential Character and the Narrative work of Henry Fieldings? Tom Jones, Philological Quarterly , Spring2017, 96(2), pp.219-2; Lisa OConnell, MumBudget: Henry Fielding and the Articulations of Audibility, Republics of Letters, 2017, 5(2), pp.1-10; Lfaldli Eli, Staging Henry Fielding: The Author-Narrator in Tom Jones On Screen, Authorship, 2017, 6(1), pp.1-14; Matthew Risling, Ants. polyps. and Hanover Rats: Henry Fielding and popular science, Philological Quarterly, Winter 2016, 95(1), pp.25-44; Nancy A Mace, Refashioning the Epic for Eighteenth-Century Consumers in Henry Fieldings Novels, Eighteenth-Century Life, 2018, 42(1), pp.121-123; Przemyslaw Ski, The Mocking Theatre: Parody in John Gays Achilles and Henry Fieldings Tom Thumb, The Scriblerian and the Kit-Cats, Spring-Autumn 2016, pp.87-88; Regina Janes, Henry Fielding Straddles a Moving Theme, Scriblerian & the Kit-Cats, Spring-Autumn, 2016, pp.35-36; Roger Maioli, Empiricism and Henry Fieldings Theory of Fiction, Scriblerian & the Kit-Cats, Spring-Autumn 2016, pp.37-38; Sarah Nicolazzo, Henry Fieldings The Female Husband and the Sexuality of Vagrancy, Scriblerian & the Kit-Cats, Spring 2017, 49(2), pp.6-7; Scott Black, Epic into Novel: Henry Fielding, Scriblerian Satire, and the Consump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Scriblerian & the Kit-Cats, Spring-Autumn 2016, pp.130-132; Shaun Regan, Epic into Novel: Henry Fielding, Scriblerian Satire, and the Consump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Journal for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2017, 40(3), pp.466-467; Stephen Rayni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the Novels of Henry Fielding,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Spring 2017, 14(1), pp.113-114; Sunardi Sunardi, Darman Sitepu, Zulfan Sahri, Self-Confidence in Henry Fieldings Novel Tom Jones, Language Literacy: Journal of Linguistics.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 2017(1), pp.141-162; Terence N. Bowers, Fieldings Odyssey: The Man of Honor, the New Man, and the Problem of Violence in Tom Jones, Studies in Philology, Fall 2018, 115(4), pp.803-835; Yuko Engetsu, Is the World a Masquerade or a Theatrical Stage: A Study of Henry Fieldings Criticism of John James Heidegger, Scriblerian & the Kit-Cats, Spring 2018, 50(2), pp.17-20.

        ⑤ 此類論文如下:Elena N. Penskaya, Fieldings Farces: Travestying the Historiosophical Discourse, IN Jo-achim Küpper, Jan Mosch, Elena Penskaya (eds.), History and Drama: The Pan-European Tradition, De Gruyter, 2019, pp.101-111; J. A. Downie, Clarissa and Tom Jones IN Thomas Keymer (ed.),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Novel in English: Volume 1: Prose Fiction in English from the Origins of Print to 1750, Oxford UP, 2017, pp.563-578;John Richetti, Formalism and Historicity Reconciled in Henry Fieldings Tom Jones IN Liisa Steinby, Aino M?覿kikalli (eds.), Narrative Concepts in the Study of Eigh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79-97; Jukka Tiusanen, The Cultural Memory of Faction: Civil War in Swift and Fielding IN Mihaela Irimia et al.(ed.)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Memory, Brill, 2017, pp.173-187;Michael McKeon, The Eighteenth-Century Challenge to Narrative Theory IN Liisa Steinby, Aino M?kikalli (eds.), Narrative Concepts in the Study of Eigh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39-77;Monika Fludernik, Perspective and Focaliz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Descriptions IN Liisa Stein by, Aino M?覿kikalli (eds.), Narrative Concepts in the Study of Eigh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99-119; Rebecca Tierney-Hynes, Epic into Novel: Henry Fielding, Scriblerian Satire, and the Consump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Studies in the Novel,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6, pp.137-138; Regina Janes, Incipience: Inventing Genres; Or. Henry Fielding Makes It a Habit IN Crowe, Nicholas J.(eds.), The Ways of Fiction: New Essays on the Literary Cultures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Newcastle upon Tyne, England: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8, pp.108-130; Richard N. Ramsey and Robert M. Otten, Henry Fielding, IN Critical Survey of Drama, 3rd Edition, 2017, pp.1603-1615; Scott Black, Henry Fielding and the Progress of Romance IN Downie, J. A.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Novel, Oxford, England: Oxford UP, 2016, pp.237-251; Thomas Trzyna, Henry Fielding and the Problem of Forgiveness IN Karl Popper and Literary Theory: Critical Rationalism as a Philosophy of Literature, Leiden: Brill Nijhoff, 2017, pp.80-100; Vivasvan Soni, Judging. Inevitably: Aesthetic Judgment and Novelistic Form in Fieldings Joseph Andrews IN Brodsky, Claudia (eds.); LaBrada. Eloy (ed.); Inventing Agency: Essays on the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Production of the Modern Subject,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17, pp.201-223.

        ⑥ 專著如下:Dwight Codr, Risk Aversion and the Economization of Prudence: Fielding, Gambling, Gifts, Raving at Usurers: Anti-Finance and the Ethics of Uncertainty in England, 1690-1750,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16; Henry Knight Miller, Essays on Fielding Miscellan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59(1); Mary Stewart Bock, Aspects of style in the novels of Henry Fielding,University of Cape Town, 2016; Roger Maioli, Empiricism and the Early Theory of the Novel: Fielding to Austen,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Judith Stuchiner, Scriptural “Truth”and the English Novel: Henry Fielding, William Godwin, and Emily Bronte, Fordham University, 2017.

        ⑦ Robert D. Hume, Fielding at 300: Elusive, Confusing, Misappropriated or (Perhaps) Obvious?, Modern Phil-ology, 2010, 108(2), p.224.

        ⑧ 菲爾丁的小說“The History of the Life of the Late Mr. Jonathan Wild the Great”, “Joseph Andrews”,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 “Amelia”有不同譯名,本文取最簡單的譯名,分別為《江奈生·魏爾德》、《約瑟夫·安德魯斯》、《湯姆·瓊斯》、《阿米莉亞》。

        作者簡介:朱賓忠,武漢大學(xué)外國語言文學(xué)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湖北武漢,430072;楊文慧,武漢大學(xué)外國語言文學(xué)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2。

        (責(zé)任編輯? 莊春梅)

        手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av|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岛国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85麻豆| 男女车车的车车网站w98免费| 免费在线视频一区| 免费观看在线一区二区|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精品| 插b内射18免费视频|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久| av网址不卡免费在线观看| 色婷婷精品久久二区二区蜜臀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正在播放国产多p交换视频|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厂亚洲字幕中文| 把女邻居弄到潮喷的性经历| 欧美午夜a级精美理论片| 日本久久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不卡 | 亚洲成AV人片在一线观看| 亚洲午夜经典一区二区日韩| 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人妻| 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女人对白av在在线| 给我看免费播放的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 www.av在线.com| 日韩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牛牛影视 | 综合91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天堂日本亚洲精品|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看视频| 亚洲av有码在线天堂| 水蜜桃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午夜福利视频网址|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区|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