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展展
清華同衡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八烈士紀念園的建立是為了紀念四八空難事件中犧牲的17名烈士,當時空難發(fā)生在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背景下,參加談判的中共代表王若飛等人乘飛機由重慶飛返延安,因天氣原因,飛機迷失方向,在興縣黑茶山南麓撞山墜毀,同機包括4名美軍人員在內的17人全部遇難,史稱四八烈士。
四·八”空難發(fā)生地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黑茶山南部,興縣作為革命老區(qū),具有濃厚的紅色革命色彩,曾經是晉綏邊區(qū)的首府所在地。為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興縣縣委、縣政府在紅色旅游發(fā)展十年的基礎上,準備繼續(xù)深入開展紅色旅游工作。
項目基址位于黑茶山山脈兩山峰所夾溝谷的南坡上,高差約為300m。黑茶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其不僅擁有優(yōu)美宏偉的山體容貌,還擁有獨特的村落景觀,山區(qū)里的建筑,大多是拱形的窯洞,以及被當?shù)厝朔Q作“頑石”的院墻石材。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借鑒就地取材的設計元素。項目規(guī)劃范圍面積約50 公頃?;穬痊F(xiàn)有新、舊紀念館以及一車行路。值得一提的是飛機撞擊點在半山峰處,不在場地內,距離新紀念館直線約2km。
場地優(yōu)勢有三點較為明顯:一、新館與舊館以形成景觀軸線,應繼續(xù)延續(xù)其軸線關系;二、場地周邊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三、北面背靠黑茶山,擁有良好的綠色屏障,為整個場地提供天然背景。劣勢也同樣突出,分別是:一、園區(qū)內沒有有效的游線組織,功能分區(qū)不明確;二、場地零散,形式單一,缺乏文化內涵;三、可建設用地非常有限。以上問題需要在設計中解決,對優(yōu)勢利用延續(xù),對劣勢有針對性逐個擊破。
“四八”烈士紀念園展示的主題定位為“國家之殤,忠魂永駐”,如何能讓人們深刻感受這份國家人民痛失英才的悲楚?如何能夠讓人們深刻感受“四八”事件對中國革命歷史的重大影響?如何組織場地內各個分散的要素重構紀念空間,形成敘事性紀念園景觀設計表達?設計定了三大設計策略。
為了更好地講述“空難的慘烈和犧牲”,我們定下一條圍繞著空難展開的紀念序列:事件—人物—意義—展望,多維度地闡述故事。首先通過展館多角度講述空難事故的過程,讓游人對事件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通過對王若飛、葉挺、博古、鄧發(fā)、黃齊生等人在國家民族危難時刻,上下求索的艱辛進行三維描述,并挖掘英雄人物那些鮮為人知的溫情故事及支撐其奮斗的精神源泉,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抒發(fā);其次,解讀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四·八”事件的重大損失及影響;最后通過“緬懷”和“展望”,告訴人們烈士英魂永垂不朽,應珍惜生命積極面向未來。而在設計的話音之外,把游人引向飛機失事地點,真正的高潮點(圖1)。
我們將新設的景點與現(xiàn)狀已有的展館區(qū)重新合理布局,最后形成入口區(qū)、展館區(qū)和展園區(qū),展園區(qū)由“浩然之路”、“流芳臺”、“山魂廣場”與山林地貌融合在一起的三組景點共同構成,景點設置與敘事的序列緊密結合在一起。入口區(qū)為整個序列的“序”,介紹了事件歷程的展館區(qū)為“起”,描述了人物故事的“浩然之路”節(jié)點為“承”,展現(xiàn)了歷史評價的“流芳臺”節(jié)點為“轉”,最后提供人們緬懷展望的“山魂廣場”節(jié)點為“合”,整個紀念序列形成起承轉合的關系(圖1)。此為非傳統(tǒng)意義的中軸線紀念空間,而是拓展了新的自然敘事式的紀念空間模式。無論是中軸模式還是非中軸模式,敘事性紀念空間中通過空間序列表達概念是普遍性的,這使得游覽空間呈有導向的線性。就好比展覽建筑的內部空間設計,如何組織展覽流線尤為重要。
圖1 紀念序列
我們希望在打造紀念序列同時,采用自然敘事、三維表述的展示方式,將時代記憶融入故事講述中,同時鼓勵參觀者參與其中,通過創(chuàng)造一系列動人場景,引發(fā)共鳴。
開展紀念序列的“人物”故事描述時,我們設計了一條蜿蜒匍匐在山體地形上的“浩然之路”,試圖把幾位重要人物的故事用線性表達的方式展開敘述。我們試圖擺脫傳統(tǒng)紀念碑以巨大體量讓人敬畏的模式,通過近人尺度的場景讓游客體會偉人們的親切,通過創(chuàng)造一系列有故事性的動人場景讓游客身同感受。設計中主要采用石材、鋼板墻、山體地形以及密林灌草圍合的系列開敞空間來表達幾位偉人的正氣事跡以及溫情故事,將時代背景融入故事的講述中,用眾多的事件,從側面反映人物的精神。在花園般的曲線游路上,一轉角,你會忽然看見一個真人大小的雕像;偉人,卻如同鄰家的一個老人,一個長輩,倍感親切。
紀念園所在的黑茶山擁有優(yōu)美宏偉的山容地貌,有著天然的背景優(yōu)勢,我們希望運用借景手法,借遠方的山巒、借鄰近的大樹,在橫向與縱向上讓游人擴展視覺和聯(lián)想,將場地設計與山體地形有機結合,形成呼應關系,吸天地之靈氣,納山魂之氣魄,在重要節(jié)點處,打造一些震撼的標志物,營造景觀神圣化,升華情感,觸動人心靈最深處。我們在紀念園入口處,起著標志物作用的飛機機翼形態(tài)的大型雕塑,暗示著每一個游客紀念園的主題;還有紀念序列中高潮處的山魂廣場,打造的發(fā)散式17組鋼板地形,與周邊巍峨壯闊的遠山遙相呼應,表達了場地的紀念性,賦予場地一種剛毅悲壯的氛圍。人們在這里緬懷、追思、展望,以向心式紀念空間升華抒情路徑,達到情感的高峰。
紀念園入口是一條斜接主路的上山道路分岔口,設置在一個不太起眼的地方,與周圍山林融為一體,對于外地參觀人員來說,非常容易錯過。為了突出紀念園的入口標志性,我們在道路入口一側利用現(xiàn)有平坦地形開辟了一個入口廣場,并進行了豎向設計,設置了一組標志性雕塑,代表著飛機機翼形態(tài)的抽象雕塑,與升起的臺地有機結合,成為一整體,暗示著每一個游客紀念園的主題(圖2)。
圖2 紀念園入口
展館區(qū)由新老紀念展館、新增的飛機副館以及成軸線對稱的兩層廣場及大臺階組成(圖3)。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對新設計的飛機副館周邊環(huán)境進行設計,同時對新館前廣場進行改造提升,使其成為更適合游客活動的場所。
飛機副館主要展示當時墜毀的同型號飛機真機,景觀方面順應建筑五邊形的構圖,設計了一五邊形的平臺,平臺平面放大并扭轉一定角度,與建筑角邊軸線對應。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呼應建筑室內飛機展陳的理念,我們設計了一條象征飛機航線的特色鋪裝及小品,鋪裝由展館室內延伸至室外,在平臺角點端頭處微微升起,方向遙指當時的目的地——延安,端點處用鋼板材料刻上“延安”及“四八”事件的發(fā)生日期,引導游客思緒(圖4)。
圖3 展館區(qū)建成照片
圖4 飛機航線特色鋪裝
展園區(qū)結合“人物故事、歷史評價,緬懷展望”的景觀序列對展園區(qū)的適建區(qū)域設計布置了三個節(jié)點:浩然之路(人物故事)、流芳臺(歷史評價)及山魂廣場(緬懷展望)。
4.3.1 “承”——“浩然之路”節(jié)點
作為主館室內展覽的室外補充,進而引出“浩然之路”幾位英雄人物的溫情故事和光輝瞬間,強化精神,突出正氣主題。我們利用主館北側現(xiàn)有的梯田場地進行設計,路徑由主館平臺后方開始,沿山勢蜿蜒而上,跨越了現(xiàn)狀的三個臺地。在臺地地形基礎上設計了一條參觀路徑,以“之”字形園路盤旋而上,將場地15m高差消解在600m長的坡道中,全程平均坡度2.5%,屬于人行走舒適距離范圍內(圖5)。17位烈士當中有五位是曾經的中共重要領導人、革命家,分別是王若飛兩甥舅、秦邦憲、葉挺以及鄧發(fā),因此在這里選擇他們五位作為故事的主人翁。每個人物主題景點皆利用之字型路徑的轉折處,放大場地設計空間。作為講述故事的載體,鋼板景墻與當?shù)厥牡拿瘔ο嘟Y合,圍合分隔空間,共同構成了浩然之路的敘事結構。每個人物展示區(qū)皆利用種植池或下沉臺階或結合景墻的坐凳給游人提供休憩及感懷的空間。在眺望山景同時,感受烈士精神境界的崇高(圖6)。
圖5 浩然之路節(jié)點平面圖
圖6 人物主題展示園
4.3.2 “轉”——“流芳臺”節(jié)點
這是一處展示后人對四八事件紀念的內容,包括領導人及各方各界的文字評論,詩文贊頌等。方案利用原有地形,進行回旋路徑的設計。路徑邊界用景墻圍合空間,由始至終,從矮到高,景墻采用當?shù)氐氖模⒆隽艘淮忠患毜牟馁|對比,既圍合分隔空間,又起展示背景之用。景墻立面上通過不同的雕刻手法,對黑茶山事件后各界的評價、悼念及贊頌的文字加以展示,表達人們對偉人們的崇高敬意。中心通過豎向處理抬起一綠島,配置當?shù)氐乃砂兀跃G化烘托一組景石,上刻有毛澤東的祭文“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作為流芳臺的核心,進一步升華游客的景仰及熱愛之情。此處還可俯瞰山下“浩然之路”節(jié)點、展覽館區(qū)以及遠處的巍巍山景,黑茶山美景盡收眼底,場景和風景的相互烘托使游客對于烈士的景仰及對壯麗河山的熱愛油然而生(圖7)。
4.3.3 “合”——“山魂廣場”節(jié)點
這里是紀念序列的最后一個點,提供人們一個“緬懷”和“展望”的場所。通過對廣場設計,給山賦魂,此魂乃“四八”烈士的英魂。設計概念以紀念17位烈士的生命為切入點,把他們看做平等的生命。場地中央用17塊山石形成石陣,在空間中平均排布,將場地分割為17 個等大的三角形,一方面表現(xiàn)17 個生命無論男女老幼,中國外國,官階高低,都是無差別的平等生命;另一方面表現(xiàn),這17位烈士的英魂聚集一處,不分你我,共同升華為“四八”烈士的集體形象。沿著場地中心散發(fā)出來的放射線,與周圍的山峰、建筑、植被相聯(lián)系?!耙孕●S大”,用一個場地象征周圍山巒的“魂”,以此激活整個區(qū)域的景觀。山魂廣場歌頌生命,設計的結果只需要極少的后期養(yǎng)護,我們將雜草、樹苗的自我生長,都整合進設計方案中,用自然的過程向生命致敬。廣場的地面和墻面用當?shù)氐拿牧希c周圍環(huán)境渾然一體。銹鋼板及毛石的使用,作為一種形象突出的材質表達了場地的紀念性,賦予場地一種剛毅悲壯的氛圍。人們在這里“緬懷”追思、“展望”,以向心式紀念空間升華抒情路徑,達到情感的高峰(圖8)。
圖7 流芳臺節(jié)點效果圖
圖8 山魂廣場節(jié)點
紀念性景觀作為一種賦有文化內涵的景觀形式,其表達方式要契合景觀所紀念的事件或人物、立地條件、政治背景等等。四八烈士紀念園的景觀設計充分結合了地方特色、場地現(xiàn)狀特征以及紀念館對其的影響力,把紀念事件所有表達的情感和審美灌注到特定的空間形式和景觀符號之中,以敘事性的方式表達紀念性,既解決了空間布局、流線組織等問題,又充分考慮項目所在地的地域性影響,種植主要選擇當?shù)剡m生樹種,鋪裝、景墻材料主要取材于當?shù)氐氖摹?/p>
紀念園主館、副館及周邊景觀已于2016年4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受到群眾及領導的一致好評。希望紀念園的建成及使用能為山地地區(qū)敘事性紀念景觀設計提供有效案例,以期對現(xiàn)代紀念性景觀設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