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說:“少年經(jīng)不得順境,中年經(jīng)不得閑境,老年經(jīng)不得逆境?!币馑际钦f,少年時不能太順利,太順則容易心高氣傲,視事太易,形成浮躁的心態(tài),經(jīng)歷一番逆境的洗禮反而更利于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中年是做事的黃金時期,如果中年太閑,一輩子一晃也就過去了,到老一事無成;老年則最怕逆境,老年一旦陷于逆境的打擊,往往就再難有翻身的可能,而一生也只好以凄涼而終了??v觀人的一生,順境、閑境、逆境如影隨形,相生相伴,是每個人都必須經(jīng)歷的三道坎,也是必答的三道題。
一般意義上,順境大多走起來不費勁,但好走的都是下坡路,真正難走的才是上坡路。一個人要想行穩(wěn)致遠,必須經(jīng)歷一些挫折、一些坎坷,在挫折中歷練成長。明朝首輔張居正自幼聰明好學,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jīng)大義,12歲考中秀才,人稱“江陵神童”。13歲參加鄉(xiāng)試一舉奪得頭名,但明朝著名才子、湖廣巡撫顧璘,覺得13歲就中舉,年少成名反而會消磨了上進的志氣,故意讓其名落孫山。后來,張居正果然干出一番事業(yè),不僅沒有因被“耽誤”而斷送仕途,反倒成為國家棟梁——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種過瓜果的都知道,如果長得太快,一定要摘掉其頂端優(yōu)勢,否則就會長荒。誰都希望成長道路上順境多一點,但溫室里的花朵最不堪一擊。面對順境,要敢于自找苦吃、甘于蹲苗扎根,而且越是如意如愿的時候越要誠惶誠恐,越是順風順水的時候越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越是平安平穩(wěn)的時候越要如履薄冰,使順境成為人生的財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
但凡事有度,過猶不及。譬如挑擔,長時間不挑,突然給你一副重擔,原本輕松挑起的擔子可能就挑不起了,即便勉強挑走了,也會踉踉蹌蹌,弄不好還會摔跤、跌跟頭。泰山中天門以北有個“快活三里”,地勢平坦,風景宜人,疲憊不堪的游客最習慣在這里坐下來休息放松。而負重上山的“挑山工”卻從不隨便在這里止步,因為一旦停留,腿腳就懶了、心氣就泄了,前方更險峻的“十八盤”就更難攀登。一閑毀所有,一勤無難事。種過莊稼的都知道,農(nóng)閑的時候,要為忙的時候做準備,修好農(nóng)具、選好種子。否則,忙的時候就會手忙腳亂,甚至錯過最佳節(jié)氣。大緊之后要防大松,大忙之后更要防貪閑,溫水中的青蛙,就是過分貪戀閑境的舒適,在不斷升高的溫水中松了斗志、酥了筋骨,最終成為一堆爛肉。當然,經(jīng)得住閑境,也不是說半點不能閑,非要忙得像個陀螺,而是要正確處理好快與慢、忙與閑的辯證關系,把閑境作為補充能量、知識擴容的最佳調(diào)整期、休整期,為將來忙的時候蓄足底氣、做好準備。
順境逆境是一對孿生兄弟,有順境就有逆境。逆境是人生的磨刀石、加速器。每個人的成長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面對逆境,有的人埋頭沉淀,奮力向下扎根,積攢向上的底氣,像巴爾扎克一般“我粉碎了每一個障礙”;有的則一蹶不振,在逆境中沉淪,被每一個障礙所粉碎。因此,逆境也成為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強者和弱者的“試金石”。國乒主教練劉國梁一次發(fā)表獲獎感言時說:“我要感謝兩種人,一種是折磨我的人,一種是被我折磨的人。折磨我的人給了我堅韌的品格和精湛的球技,被我折磨的人給了我向上攀登的階梯?!痹趧嚎磥?,磨難孕育不屈,逆境成就非凡。一個人只有身處逆境,才能錘煉出向光而生、向難而進的可貴品質(zhì),愈挫愈勇、百折不撓。因此,逆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學會接受和適應。同時,也要看到,逆境并非絕境,多數(shù)逆境只不過是黎明前的黑夜,只要咬牙挺住,與挫折困難抗爭到底,就一定能夠在逆境中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