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教科書文本間對話的過程,是師生之間解讀文本、理解文本的思維碰撞與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精準的教學目標為“指揮棒”,通過精選合適的教學資源,運用靈活的教育智慧,組織有效巧妙的教學活動,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合”的學習環(huán)境。所謂“適性”閱讀教學就是適宜學生個性化閱讀發(fā)展的課堂需求。教學中,教師需要構建平等、開放的課堂,讓學生能在積極參與中獲取,能在自主構建中得到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
一、立準目標,指引“適性”課堂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材編撰的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尤其是精讀課文的教學更要注重對學生解讀文本、分析文本、鉆研文本的各項分析、歸納、綜合的能力訓練。課堂上,教師要注重閱讀方式方法的引導與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積極思考、主動合作探究的研學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閱讀感受的體驗,并能從中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感,在情感熏陶的同時獲得思想上的閱讀審美樂趣。然而要構建“適性”課堂,教師首先要對學情作充分的了解與分析,要明確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其次是要根據學生成長階段的身心特點、認知水平、知識儲備、情感體驗等確立符合學生實際發(fā)展需要的教學目標。如此才能構建出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有效課堂。
在執(zhí)教部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時,教師從本篇課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入手,文章敘述兩只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牛吞進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僥幸逃脫的危險經歷的故事;結合三年級學生對這類科普文章的好奇心理,制定如下的課時目標:1.了解牛吃食具有反芻現象;2.抓住描寫青頭、紅頭的對話語言,感受青頭與紅頭的深厚友誼;3.通過說話練習,鍛煉學生的口語概括能力,引導學生感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句,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青頭、紅頭的對話,促進學生理解課文,理解青頭不懼危險堅持要救出好朋友紅頭的舉動。在救助紅頭脫險的過程中,文中的青頭還告訴學生一個科學小知識:牛有四只胃,牛吃食具有反芻現象,這是學生最為感興趣的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習本課,讓學生讀懂青頭和紅頭之間的深厚友誼,明白日常生活中要學習青頭那種對朋友不離不棄的深厚情誼,學會關愛朋友、幫助朋友。
精準的教學目標是高效課堂的指揮棒,它不僅指引教師創(chuàng)設“適合”的教學情境,而且引領師生進行平等的“教”與“學”對話,為學生提供“適性化”發(fā)展的需要。
二、精選資源,拓寬“個性”感悟渠道
閱讀教學,尤其是精讀課文的教學,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教授學生文章的謀篇布局、寫作技巧,為課外拓展閱讀和習作做準備。要讓學生細讀文章中的字、詞、句、段,通過品讀來體會文章的內涵,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咀嚼、消化、吸收,這都是學生個性化自主閱讀的過程。教師通過為其精選教學資料、拓寬教學內容、靈活轉變教學方式方法,幫助他們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知曉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字里行間流動的情愫、宣泄的情感,真正品味到文章表達的精妙之處,從而在今后的閱讀和習作體驗中得以借鑒和啟發(fā)。
在執(zhí)教部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教師通過電影《狼牙山五壯士》誘敵上懸崖悲壯場面的課堂引入,讓學生在視覺上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沉重而壯烈的場景,讓學生心中的“悲壯”情緒在影視畫面的沖擊下得到升華,抗戰(zhàn)英雄的高大、雄偉形象油然而生。在執(zhí)教部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紀昌學射》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紀昌練眼力的艱辛,對文中重點句子“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古代織布機“梭子”來回穿梭織布的視頻,引導學生模仿紀昌“盯”梭子的這一舉動,讓學生切身體會紀昌練眼力的艱辛。并且通過原文與文言文的對比閱讀,來加深課文理解,同時滲透小古文知識,以此來拓寬、延伸學生的知識面。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的需要,教師應適時聯系學生生活,對教學資源進行過濾、篩選,做到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脈絡清晰,以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此外,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層次化、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要。
三、巧妙活動,營造“適性”氛圍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強化語言實踐訓練,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使學生在加強朗讀和說話訓練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語感,進而完成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同時,借助多種形式,如點撥、啟發(fā)、思考、討論和交流,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力、判斷力和敏捷應對力,營造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
在執(zhí)教部編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中,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需要,精心設計了一組對話練習。先出示父子間的對話:
父親堅決地說:“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p>
我急切地問道:“爸爸!為什么?”
父親平靜地說:“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p>
我大聲爭辯道:“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p>
父親不容爭辯地說:“ ?!?/p>
根據提示語,分角色進行對話練習。
一組對話練習,加深了學生對父與子對話的理解,對理解“啟示”起到了心理強化的效果。學生在一次次反復的對話中感悟“釣魚”背后的人生道理,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突破了“啟示”理解這個難題。
適當的練習是鞏固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圍繞教學目標,我們需要有選擇性地設計課堂練習,以獲取課堂教學的反饋信息。例如,在執(zhí)教部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中,教師在講解了文中的優(yōu)美句段后,適時設計補充練習,讓學生完成。(出示課件)
春天的雨像一位報春的使者,用溫柔的雨滴滋潤著大地萬物。
夏天的雨像一個調皮的孩子,總是敲著大鼓、轟隆隆地從天而降。
秋天的雨像 。
冬天的雨像一群可愛的精靈,是他們給大地送來了雪姑娘的禮物。
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掌握課文所傳達出來的寫作方法,突破教學的重難點,而且可以及時反饋課堂“教”與“學”的有效信息,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個性化”的閱讀習慣。
四、恰當評價,激發(fā)樂學激情
精讀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展開自由平等的交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這種平等的交流應該是引導、啟發(fā)、分享,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在“適性”的基礎上,關注學生主體意識,讓主動求知成為樂趣,讓自主學習成為學生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要發(fā)揮教育機智,以激勵性的語言,就課堂的生成給予恰當的教學評價。
比如,在執(zhí)教部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紀昌學射》一文中,教師以先扶后放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掌握“如何抓住關鍵詞,來品讀句子,體會人物品質”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匯報,教師做適當的點撥、評價,啟發(fā)學生進一步分析人物品質。具體評價如下: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紀昌第一次練眼力時,學生根據教師引導回答過后,教師的點評是:你已經很會讀書了,理解句子的時候如果我們能聯系生活,你的感受會更加深刻。當再次引導學生學習品讀紀昌的良好品質時,教師通過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①你們見過梭子嗎?②牢牢的意思是什么?(生回答“一直”)③請同學們坐好,記住要求:要牢牢地盯住,不能眨眼睛,時間30秒。(播放視頻)④我們只盯了30秒就很辛苦,再來看看紀昌,他堅持了多久?(生回答:兩年)⑤想象一下兩年時間,紀昌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難?(他放棄了嗎?)⑥從這里我們看出紀昌是個怎樣的人?⑦我們抓住“兩年”這個關鍵詞就體會到紀昌的堅持不懈。(師總結學習方法:抓關鍵詞)
在學習紀昌第二次“練眼力”的寫法時,教師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運用以上方法,學習第三自然段。小組學習時教師出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以小組匯報來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隨機點評:①你抓住了“XX”這個詞,真會讀書。②同學們還記得虱子多大嗎?車輪有多大?你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它們之間的差別嗎?現在誰再來讀讀這句話。③看來,練好眼力是學好射箭的基本功。同學們,你們能不能跟大家介紹一下你學習一項技能時的經驗呢?引導學生用這樣的句式說話:要想學好本領,必須先練好基本功。④“萬丈高樓平地起,做任何事第一步很重要?!薄袄K鋸木斷,水滴石穿”,只有下功夫才能成大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圍繞著“抓關鍵詞品讀句子,體會人物品質”的主線,通過恰如其分的點撥、評價,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品讀文段。精當的課堂評價是滋潤學生心靈的甘泉,是教師走進學生心靈的金鑰匙。它讓師生之間的對話更加平等、自由,也讓學生暢所欲言,課堂更為輕松、自在。
精讀課文教學中,“精準的教學目標、精致的教學資源、精妙的教學活動、精當的教學評價”是“適性”閱讀教學的重要元素,共同構成教師的“精導”和學生的“樂學”。如此,既滿足了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又成就了主體的學生、主導的教師和精彩的課堂,使學生成為“自學、愿學、樂學”的學習主人公。
林文平?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陳村鎮(zhèn)潭村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