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上期我們談到,班級群體是由在結構特征上不同的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構成的,這兩類亞群體及其關系實際上就構成了一個班級群體的兩重結構:一重是由正式群體及其關系構成班級外顯的正式群體結構;一重是由非正式群體及其關系構成班級內隱的非正式群體結構。
我們的班級管理工作,應該促使班級群體兩重結構最大限度交融,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班級兩重群體結構整合應遵循的心理原則
一是心理同向原則。這個原則是指,整合應促使一個班級的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活動目標一致,價值方向一致,從而形成班級合力和向心力,也就是平常說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是基本的、核心的原則。
二是心理相容原則。這個原則是指,通過班級群體兩重結構的整合,使班級群體成員之間,包括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在心理上有良好的協(xié)調和融洽關系,群體具有較強的親和力。
三是心理投入原則。這個原則是指,使每個成員關心班級群體的共同目標,獻計出力,以主人翁姿態(tài)積極參與班級建設,表現出自覺心理投入的狀態(tài),特別是使非正式群體及其成員不能是班級工作的“局外人”。
四是心理平衡原則。這個原則是指,使每個學生在自己所屬的群體中感到被尊重和信任,產生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平衡的心理狀態(tài)。
五是心理動力原則。這個原則是指,通過整合,有助于學生把班級目標,即客觀要求,轉化為個人的需要,從而形成參與班級管理、發(fā)展良好個性的內部動力。
整合班級兩重群體結構的具體內容和措施
一是成員歸屬的整合。
學生的歸屬需要,一方面指向正式群體,一方面又指向非正式群體。就學生個人來說,前者似乎無關緊要。因為無論怎樣,學校都得讓每個學生歸屬于某個班級,班級都得讓每個學生歸屬于某個小組。后者對于學生歸屬需要的滿足才是更有實際意義的,才是學生心理上更在乎的。因為,學生只有在沒有合適的要好伙伴團體時,才會真正地感到孤獨和焦慮。
既然學生歸屬的需要指向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兩個方面,我們就應正視這一現實,不能簡單地把學生指向非正式群體的歸屬需要貶斥為“小哥們意識”,而要因勢利導,從積極方面盡可能滿足學生兩個方面的歸屬需要。
這就要求我們對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成員歸屬加以整合。如果學生在兩類群體的歸屬上沒有恰當地整合甚至完全脫節(jié),那么,正式群體中的人際關系就難以融洽和諧,缺乏心理相容,不利于班級目標的實現;同時,非正式群體中雖然有較大程度的心理相容,卻又很難保證其目標與班級目標一致。
我們進行成員歸屬的整合,應盡力謀求班級的每個亞群體同時兼有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功能,使學生的兩重歸屬需要同時得到滿足。
比如,班級管理實踐及筆者的一項研究都表明:住宿制學校的班內小組劃分與宿舍安排力求一致,可以使小組在功能上具有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雙重功能,從而滿足學生的兩重歸屬需要,有利于維持學生的心理平衡,增強小組的心理親和力。
再如,班內的許多活動小組都可以采取自愿組合與總體調控相結合的方式。特別應注意的是,除特殊的消極型非正式群體外,一般不宜隨意拆散學生自發(fā)的非正式群體,強行將其成員分散到不同的正式群體,而應努力培養(yǎng)這樣的小群體,使其同時兼?zhèn)湔饺后w與非正式群體兩重功能。
二是群體目標的整合。
群體整合的最初表現,就是成員開始接受群體活動的共同目標。所以,解決了成員歸屬的整合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目標的整合。所謂目標的整合,就是使正式群體方面的目標與非正式群體方面的目標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使群體成員最大限度地達到心理同向。
群體目標的整合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可以把正式群體的大目標分解轉化為非正式群體的目標,使正式群體的目標具體化;另一方面,可以把非正式群體的目標吸納融合于正式群體的目標之中,成為正式群體目標的組成部分。
這就要求我們善于使班級的共同目標形成由小目標到大目標的一個有序的目標系統(tǒng)。有一位老師帶的班每一學期都制訂班級口號作為本學期的階段性目標。班級口號先由學生自擬,再自愿結成小組討論,最后全班就幾條推薦上來的口號進行討論,或綜合成一條,或選定其中一條作為班級口號,利用板報或其他形式公布。班級口號的這種產生方式就使正式群體的目標與非正式群體的目標融合了,從而很好地發(fā)揮了全班學生的目標激勵效能,增加了心理投入和心理動力。
在目標整合中,班主任應肯定非正式群體的一些具體目標,把它融入班級的共同目標系統(tǒng)之中。一位老師帶的班上,一部分學生迷上了乒乓球。顯然,這一非正式群體的活動目標與班級管理的總體目標并不矛盾。這位老師就把這些同學乒乓球活動的目標吸納到班級目標中來,明確了課余乒乓球活動的目的意義及活動時間,引導制訂了活動公約,還正式組織了班級乒乓球比賽。由此以點帶面,讓這些同學對班級其他活動,也有了更多的心理投入。
三是群體規(guī)范的整合。
正式群體有明文規(guī)定的規(guī)范,非正式群體也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如果這兩方面的規(guī)范彼此脫節(jié),那么,一方面,正式規(guī)范的效能就會被削弱,甚至成為一紙空文,學生真正遵從的往往是非正式規(guī)范;另一方面,非正式規(guī)范的效能越強,就越不利于班級管理,甚至把學生個體、班級群體引入發(fā)展的歧途。在一些嚴重管理不善的班級中,誰對集體工作認真負責,誰就受打擊,其心理學根源就在于兩方面的規(guī)范彼此脫節(jié)。因而,我們要對群體兩方面的規(guī)范加以整合。
群體規(guī)范整合的具體方法很多。班級管理實踐及研究告訴我們,班級中一些具體的規(guī)章制度的制訂,如果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在全體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產生,就有利于班級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兩重規(guī)范融合化一。
在這點上,一位老師這樣介紹自己的班級管理工作:
在我?guī)У陌嗌?,類似于?guī)章制度這樣的東西極少我一人說了算,大多由學生討論制訂。這樣,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認同感,從而對其行為有較大約束力。此外,有些規(guī)章我干脆放手,讓學生自己研究制訂。比如,宿舍衛(wèi)生條例就是由各宿舍成員自主制訂的。再如,班里一些足球愛好者要組建球隊,征求我的同意。在我的建議下足球隊也自主制訂公約。由于這些規(guī)范都是群體成員自己制訂的,有關成員都能自覺遵從。
四是群體活動的整合。
群體成員參加群體的共同活動,是成員之間形成共同體的先決條件??梢赃@樣說,沒有共同活動就沒有群體,沒有共同活動,就沒有群體的健康發(fā)展。
因此,班級群體兩重結構的整合,可以說是群體活動的整合。學生的在?;顒臃譃閮深悾河薪M織的活動和自發(fā)的活動。前者是正式群體發(fā)展的基礎,后者是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基礎。學生的兩類活動越是有機地整合化一,班級群體的兩重結構也就越是趨向融合。
整合班級群體的活動,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應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班內活動或班際活動,特別是一些競賽性活動,以包容學生的自發(fā)活動;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自發(fā)活動,不應簡單強硬地干涉或阻止,而應把它引導納入有組織的活動中來,使之保持正確方向,進而把學生的活動熱情遷移到班級活動上來。
一位老師這樣介紹自己的工作經驗:我?guī)У囊粚冒嗌?,有一部分同學熱衷于課余寫作,常自發(fā)地在一起交流。我發(fā)現后很是欣慰,給予熱心的支持,指導他們成立了班級課外寫作小組,利用課余時間不定期地組織活動,還親自指導。后來,這個小組發(fā)展成了班級文學社,有不少成員在各種報刊上發(fā)表了習作,并在畢業(yè)前結集成冊。
五是領導與首領角色的整合。
從群體心理學角度說,所謂領導,是選舉或任命產生的,以調節(jié)一定社會組織群體的正式關系;所謂首領,是自然涌現自發(fā)產生的,以調節(jié)群體中人際間非正式關系。然而,領導與首領的使命,都是組織推動群體,有共同的心理特點,有共同的角色特征。首領是在某種情況中自發(fā)地出現,擔任非正式領導人的角色,以便組織人們的共同活動,從而達到共同的目的。這就是說,首領具有領導的角色特征。另外,領導雖然并非一定是自發(fā)產生的,但是,只有當群體成員把他視為一位首領時,他才有可能更好地實施對群體的領導。這也就是說,領導也應具有首領的角色特征。
如果說班級正式群體中的學生干部屬于領導,那么,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就屬于首領了。這二者同樣具有共同的角色心理特征。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必須進行領導與首領兩重角色的恰當整合。
進行這樣的兩重角色的整合,最重要的是學生干部的人選確定應很好地考慮到兩種角色的融合關系,讓學生干部兼有兩重角色特征,避免發(fā)生“角色沖突”。
否則,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如果學生干部僅僅是“領導”,毫無首領的角色特征,勢必在學生中自發(fā)地產生首領。這時,學生較容易順從首領,于是,學生干部往往處于難堪的境地,難以開展工作。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學生干部成了徹頭徹尾的“首領”,完全失去領導的作用,也很難保證班級目標的實現,很難保證群體活動不偏離正確軌道。如果班主任與全班同學的總體關系緊張,學生干部心理上就更容易發(fā)生角色沖突:是僅僅充當首領角色,站在同學一邊?還是堅持領導角色,聽從老師的指揮?這時,他們難以維持心理平衡,內心很是矛盾,也就難以發(fā)揮作用,班級群體難以健康發(fā)展。
班級管理實踐證明,在一個班級內,領導與首領的角色特征越是和諧地集中于學生干部身上,班級工作就越富于成效;反之,領導與首領的角色越分離,班級局面越糟糕。整合領導與首領角色,可以采取很多方法。比如,一般情況下,學生干部的產生采取選舉方式,應該是最理想的;再如,發(fā)揮學生干部的作用,指導他們切切實實成為群體的心理重心人物;又如,及時把小群體中自然形成的優(yōu)秀骨干培養(yǎng)成為學生干部;還如,讓真正受歡迎的學生來替換原來的學生干部;等等。這些方法都有助于讓學生干部兼有領導和首領的角色特征。
不言而喻,上述幾個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的,應該統(tǒng)籌兼顧,同步整合。
心理學者,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家協(xié)會理事,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專家委員,全國網上家長學校特聘心理健康專家,CCTV等多家電視臺心理節(jié)目特邀專家,著有《怎樣做學校心理咨詢》《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等著作4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