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shù)人,包括我自己,基本上對某些事情都沒有自己的預先看法、感想、主張等,多半是被問到才會去思考。
“關于生育率下降,你怎么看?”
“生育率下降?!呃,那個……不好意思,我沒想過……”
這樣的反應十分平常。
我們不是哲學家,不會過于深入思考事情,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被別人問了一些問題之后,才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看法。因此,提問者只要善加誘導,就能引導對方的反應。
“生育率下降的情況若繼續(xù)惡化,日本的國力當然會下滑。你不覺得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嗎?”
如果這樣問,恐怕大部分人都會回答:“被你這么一說,或許是吧!這個情況的確值得擔心。”
此外,一位優(yōu)秀的服飾銷售員也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太太,怎么樣?。窟@件合您的意嗎?”而是會這樣問:“太太,您覺得如何?很出色的設計,是吧?”
這么一來,客人大多會回答:“是啊,真的很出色?!币驗殇N售員問了一個讓人不得不這樣回答的問題,這同樣也是一種誘導性提問。
我們原本就沒有自己的看法和感想,所以很多時候一旦被人以“××是吧”誘導,便馬上信服。正因為如此,依自己期待的方向提問便非常重要。
再介紹另外一項關于誤導的心理學數(shù)據(jù)。科羅拉多大學的利維亞·吉爾斯托拉普博士曾經(jīng)播放一段兩分鐘時長的影片給在場的人看,內容為一名身穿紅襯衫的男子在彈吉他。影片放映結束后,他將所有人分成三組,各自問以下問題:
誘導性問題:“男子穿的衣服,是紅色的嗎?”
誤導性問題:“男子穿的衣服,是藍色的,對吧?”
中立問題:“請告訴我,男子穿著的衣服是什么顏色的?”
被問“中立問題”的小組,正確回答出“紅色”的比例很高,而被問誤導性問題的那一組,答對率則相對較低。這說明,只要遭受誤導,就算是剛看過的影片內容,我們也會說出錯誤的答案。事實證明,人類其實非常容易受到外來事物的影響。
總而言之,人類并非都擁有清楚的自我想法,所以很輕易就被誤導。
或許你會想:“一旦有了試圖誤導他人的念頭,難道不會被對方識破?”請放心,這完全是杞人憂天,九成以上的人都不會察覺到的。
(摘自《羊城晚報》 鐘佳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