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的語文有時沒有用
在路過沙漠的
火車上
我加了一個
維吾爾族哥哥的微信
回到深圳互相問候
結(jié)果我不懂維文
他不懂漢文
語音也聽不懂
就只好發(fā)表情
所有能用的表情
都從頭用過一遍
現(xiàn)在
第二遍
又開始了
在德國斯圖加特市的“交通詩歌運動”上,出現(xiàn)了第一首中國現(xiàn)代詩《我學的語文有時沒有用》,詩的作者是15歲女孩姜馨賀。
這項有著30年歷史的詩歌運動每年發(fā)布兩次,每次只有四五首從世界各國精心遴選出的詩歌能獲展出,此前展出的中國作品只有唐詩和老子的名言。
姜馨賀是近年來國內(nèi)嶄露頭角的00后詩人,獲得過第25屆全國魯藜詩歌獎。她和妹妹姜二嫚合作出版詩集《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讓很多人驚嘆她是天生的詩人,而她則自稱是“野生派詩人”,因為她沒有受過任何專業(yè)訓練。
豐富的經(jīng)歷、廣泛的閱讀,再加上善于捕捉心靈細微的振動,姜馨賀筆下的字符散發(fā)出了不一樣的光芒。
姜馨賀生活在一個尊重天性和自由想象的家庭里,獲得了寶貴的詩性啟蒙。從小她就是游樂場、海灘、山林和農(nóng)場里的???,熱衷于和童心未泯的爸爸做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比如自己動手搭建樹屋,過一把“原始人”的癮;徜徉于深夜的動物園,看動物們與白天迥然不同的生活;打著手電去正在拆除的城中村探險,發(fā)現(xiàn)一只孤獨的貓靜靜地守在人去樓空的舊居……自由的成長體驗,極大支持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作。
3歲半時,馨賀的繪本閱讀量已超過1000冊,“小時候,爸爸會把一些大部頭的經(jīng)典著作給我朗讀、錄音,然后我聽著錄音看書,慢慢就學會了認字。”
姜馨賀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僅僅是童言趣語,父母覺得很有意思,就記了下來。第二階段,知道自己是在創(chuàng)作,并且有意識地捕捉靈感,但需要父母幫忙記錄。第三階段,主動尋找、醞釀靈感,也能夠獨立書寫了。后來,姜爸爸整理出一本屬于女兒的詩集《蟋原》。
對于這樣一個富有詩意且特立獨行的女兒,姜馨賀的父母給了最大的包容。然而,隨著閱歷的豐富,小馨賀也學會了站在事情的另一面冷靜觀察,而不是用是非善惡做單一的評判。面對各種成長路上的挑戰(zhàn),她這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懷:海浪/它們決心離開大海/它們想爬上沙灘/去大地和天空遨游/誰的頭昂得最高/誰就沖得最遠(《海浪》)。
行有涯,詩無疆。姜馨賀的詩沉靜美好,充滿哲思悲憫,這個15歲的天才少女詩人,就是這樣自由行走于詩的國度,用詩意之光祝福所有的道路。
(摘自遼寧青年雜志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