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不僅是有關社會、有關人生的寶典,更是一部富含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百科全書。這部作品曾分別于1987年與2010年度被王扶林導演、李少紅導演拍攝為電視劇,其中的音樂部分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風格。本文以兩部《紅樓夢》電視劇作品主題曲、主要人物配曲為對象進行對比分析,分析其藝術表現(xiàn)方式和美學價值,為我國電視劇音樂的創(chuàng)作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電視劇;《紅樓夢》;經典曲目;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6-0099-02
一、經典曲目對比
本節(jié)選取電視劇作品中的經典曲目《葬花吟》,分析其各自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以及通過曲目開展的情感傳遞。
(一)舊版劇作《葬花吟》
舊版劇作中,《葬花吟》出現(xiàn)在第十二集中。黛玉擔心寶玉而前去探望,被丫頭拒之門外,錯疑寶玉,第二日恰逢踐花之期,以落花自喻感花傷己,用葬花來紓解哀愁,哭泣并吟誦《葬花吟》。
《葬花吟》以高潮化的民族管弦樂合奏為開端,氣勢宏偉,結合滿樹滿地的鮮花、落花營造出動人心魄的凄艷哀美場景,用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傳遞人物心中的悲切。此后,采用二胡過渡,使背景音樂減緩、削弱,為黛玉的出場進行鋪墊。[1]
歌詞第一句采用了女聲齊唱的方式進行演繹,一方面與前面的合奏相呼應,另一方面也迎合了柳絮漫天、落花滿地的殘春景色,用帶有凄美、悲涼情感特色的二胡、琵琶作為主要伴奏樂器,通過更為濃重、有力的方式傳遞了黛玉此時內心的情感。第二句以女聲獨唱的方式進行演繹,采用切分的節(jié)奏類型配合黛玉緩步出場的畫面,使哀切的氛圍更有感染力。整體來看,舊版劇作中《葬花吟》為由變奏衍生發(fā)展開來的多結構樂曲,由并列和三部結構共同組成,有著細膩、哀切、凄美的藝術特點,較多借鑒了昆曲的唱腔,優(yōu)雅溫婉而又不失生動震撼,形象地描述了大家閨秀對自身遭遇的泣訴,表達了黛玉求不得自由、幸福時不甘低頭的孤傲。
(二)新版劇作《葬花詞》
在新版劇作中,原有純音樂、演唱式的表達方式被完全推翻,采用吟、唱、誦、詠靈活變換的形式,并借鑒了戲曲、西洋唱法以及吟唱等多種演唱方式進行演繹。以“三月香巢已壘成……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兩句開頭,女生低吟配以漫天落花的畫面,營造出凄美動人的情境。繼而采用了突變的表現(xiàn)方式,由女聲低吟轉為歌劇中常使用的女高音詠嘆調,并配以“天盡頭……一抔凈土演風流”的女聲詩句吟誦。盡管伴奏、背景音過高導致詩句吟誦聲并不明顯,但也不能否認,這種特別的音樂處理方式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后從女聲低唱“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句過渡到低吟“花魂鳥魂總難留……隨花飛到天盡頭”兩句,再到誦讀“儂今葬花人笑癡……花落人亡兩不知”配女高音伴音,最后以“質本潔來還潔去”的一句女聲慢速低吟為結尾。
整體來看,新版劇作中《葬花詞》為兩段式曲式帶尾聲,較多應用了半音階,在以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旋律特點、表現(xiàn)形式為基調的同時,更突破性地應用了歌劇詠嘆調的伴奏形式,演繹方式復雜靈活、出人意料。較之舊版劇作中的《葬花吟》,在傳遞了悲涼、凄婉情緒的同時更表現(xiàn)出一種空靈、寂寥的藝術特征,符合黛玉靈河岸邊絳珠仙草的身份特點,而結曲做結尾處的鑼與鐘聲的特別應用則更像是對被迫回歸殘酷現(xiàn)世的提醒[2]。
二、音樂演繹及特色對比
通過對比兩部劇作中的代表性曲目不難發(fā)現(xiàn),其在情感傳遞上各具特色,同時也可以看出,在各方面因素影響下,兩部劇作的音樂無論是在演繹方式上還是藝術特色上都各有不同。筆者將站在劇作整體角度從其各自的音樂特色、歌曲演唱以及美學特征三方面進行對比探討。
(一)音樂特色對比
兩個不同版本的劇作中,昆曲都在其音樂演繹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昆曲作為我國最古老劇種之一有著典雅、婉轉、細膩的藝術特點,昆曲作品普遍追求意境上的曼妙和空靈脫俗,與《紅樓夢》這部文學名著在藝術表達和情感傳遞上有著較高的契合度。舊版劇作中的音樂及曲目普遍借鑒了昆曲的表現(xiàn)形式,對比來看,新版劇作音樂中,盡管昆曲的表現(xiàn)形式仍舊占據(jù)主要地位,但比重偏小,加入了歌劇高音、詠誦、吟唱等多種手法,總體而言更為新穎、靈活多變。
在歌詞選取制作上,兩部劇作都直接引用了文學著作中的原文,舊版電視劇作品傾向于根據(jù)劇情發(fā)展引入相關內容,而新版電視劇作品則著重選取了十二釵判詞,范圍相對較小且針對性更強。
在編曲配樂上,舊版劇作較多應用了民族樂器并配以傳統(tǒng)化的音樂編配方式,整體上看古典韻味濃厚,使劇情的情緒感染力更強。尤其須注意的是,舊版劇作的音樂節(jié)奏舒緩悠長,其旋律無時無刻不在呈現(xiàn)出凄婉的情感特色,即便在表現(xiàn)歡快情感時也同樣如此,與原著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基調十分契合。新版劇作在大量應用了昆曲藝術元素的同時,添加了氛圍電子音樂的內容。氛圍電子音樂所表現(xiàn)出的聲樂有著較為明顯的立體化和空間性特點,能夠創(chuàng)造出神秘脫俗、空曠幽遠的氣氛。新版劇作中添加了這一方面的音樂內容,同昆曲哀婉、含蓄、憂傷的藝術特質交相輝映[3]。對比來看,新版劇作中的音樂制作并關注有關詞風、曲風的問題,多種元素的靈活運用使其從整體上看有著解構不穩(wěn)定的不足,同時與舊版劇作的音樂相比,新版劇作音樂方面著重表現(xiàn)了虛幻、縹緲、空靈的色彩,藝術時代性更加凸顯[3]。
在音樂傳播程度和影響力上,舊版劇作音樂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被觀眾熟知、傳唱至今,而新版劇作音樂創(chuàng)新色彩極為濃厚,但表現(xiàn)方式抽象不易為觀眾理解記憶,因此在傳播程度和影響力上都不如舊版劇作。
(二)歌曲演唱對比
兩個不同版本劇作的音樂在演唱方式上有著極大的不同。舊版劇作演唱方式偏于單一,以獨唱為主,同時也包括一些合唱,采用了傳統(tǒng)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音調悠揚溫婉、音色優(yōu)美清新,聽眾能夠從中體會到民族聲樂的藝術特色;新版劇作的演唱方式更加多樣靈活,獨唱、合唱及男女對唱均有涉及,兼用了戲曲、通俗、西洋歌劇等唱法,并融入了吟、誦、詠等諸多元素,有著極強的創(chuàng)新性和時代特色,觀眾能夠從中領悟到音樂創(chuàng)作的多種可行性,然而音樂元素運用過多,雜糅的表現(xiàn)方式也難免帶給觀眾以凌亂無序的感覺。
三、音樂美學特征對比
(一)舊版劇作音樂美學特征
舊版劇作中,音樂創(chuàng)作者緊緊抓住原著的思想精髓并對劇作人物進行深入理解和詳細剖析,最終創(chuàng)作出的一系列音樂作品有著極強的民族傳統(tǒng)音樂特色。舊版劇作的音樂創(chuàng)作主要圍繞古韻與凄婉兩個核心展開。
《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創(chuàng)作高峰,字里行間蘊含的文學和藝術價值眾所周知,因此,創(chuàng)作者緊緊抓住了作品這一特點,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極力重視并體現(xiàn)了典雅、古韻的美學特征,無論是對傳統(tǒng)民族調式的曲式結構應用還是使用民族管弦樂器進行旋律演奏,都是對原著美學特征的強調。文學作品原著以“悲”為情感基調,即使在描寫最為熱烈、歡快的場景、情節(jié)時也蘊含著或濃或淡的哀傷情緒。從這一角度出發(fā),音樂創(chuàng)作者同樣將悲作為音樂作品的主調,以民族傳統(tǒng)調式為基礎,同時利用大量羽調式對音樂作品的情緒進行修飾,使劇作中無法用言語、行為等具象化手段表達出的哀、悲、嘆等情緒通過旋律傳遞出來,而表現(xiàn)出悲劇美特征的音樂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不足,使劇作情感更加飽滿,帶給觀眾的美學體驗也更為豐富。
(二)新版劇作的美學特征
新版劇作中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們?yōu)槟昵嘁淮?,不能否認新版劇作的音樂作品帶有較為鮮明的傳統(tǒng)音樂特色,但同時也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不乏創(chuàng)新和時代特色。
新版劇作中的音樂作品同樣以哀怨作為情感基調與故事情節(jié)的悲劇性相應和,但同時又顯現(xiàn)出幽寂、空靈的藝術色彩。例如,片頭音樂加入了給人以幽怨甚至凄厲感覺的韻白,創(chuàng)造性地在旋律配樂中將低音弦樂同幽緲虛幻、似有似無的昆曲唱腔結合到一起來渲染氣氛的壓抑等。值得注意的是,音樂創(chuàng)作者同時也將不和諧音響元素(打擊樂器噪音、無調性音調等)加入到配樂當中,加重緊張的情緒,使音樂作品在呈現(xiàn)出“悲”和“空”兩種主要情感特色的同時,也不失跌宕和激烈。[4]
新版劇作的音樂創(chuàng)作同樣對意境創(chuàng)造有著較多的重視,以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舉措實現(xiàn)了音樂和畫面之間帶有超越時空色彩的夢幻融合。大量使用音色轉接和節(jié)奏、力度的變化,使旋律呈現(xiàn)出時尚色彩,同時結合劇作情節(jié)內容使觀眾深入到了時空變幻中切身體驗一大家族的興衰榮辱。
結 語
無論是舊版還是新版《紅樓夢》電視劇中,音樂作品都有著不可磨滅的時代色彩,各有不同的長處、特點,但二者的共通之處在于都以民族傳統(tǒng)音樂作為創(chuàng)作的基礎和框架,而兩部劇作中音樂作品獲得成功也側面證明了我國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巨大發(fā)展空間。在多元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下,我國電視劇音樂創(chuàng)作應堅守民族文化立場,站在時代角度關注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借助電視劇傳播,促進我國優(yōu)秀民族音樂文化發(fā)揚光大。
注釋:
[1]李寧寧.王立平紅樓夢音樂作品的神韻與美學情懷[J].美與時代,2013(22):45—47.
[2]凌憲初.新版紅樓夢音樂的“幽怨”與“夢幻”[J].人民音樂,2016(12):70—72.
[3]王 瑩.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三首聲樂作品探析[J].大眾文藝,2014(09):17—18.
[4]曲 楠.新版電視劇《紅樓夢》音樂的風格定位與創(chuàng)制思路[J].紅樓夢學刊,2014(03):54—55.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