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杜甫《登高》(節(jié)選)
詩詞釋義:悲對秋景,感慨萬分,離家萬里常年為客,(親人分散,好友身死)暮年多病的我獨自登上高臺。人生多艱,世事多難,我的頭上已經(jīng)長滿了白發(fā)。人生潦倒之際,卻又因病不得不戒了酒,連借酒消愁也不能了。
四川成都出土的漢代釀酒畫像
浙江西塘的米酒
埃及人制作啤酒的木像
明代唐寅繪《臨李公麟飲中八仙圖》(局部)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聽起來是個挺普通的年份,卻又是非同一般的年份。
就在這年秋天,唐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之一、56歲的杜甫獨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遠眺蕭瑟秋景,內(nèi)心悲涼萬分,寫下了這首盛唐七律排名第一的《登高》。
杜甫擔憂國事(其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但大唐小亂未息、藩鎮(zhèn)割據(jù)、外敵入侵,國勢依然堪憂),悲哀自身漂泊不定。此時此刻,何以解憂,唯有濁酒??上В陆纸淞司?,自然更加郁悶憂傷。這種苦悶穿越千年,傳遞給了讀到《登高》的我們,使得我們不由地也想來杯濁酒,一醉解千愁了!
慢著!
何為濁酒?為什么人們對它如此情有獨鐘,憂愁時喝它,開心時也喝它?還有那隨著酒香彌漫開來的詩香:“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數(shù)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
說來奇怪。沒有人知道人類是什么時候開始喝酒的,但毫無疑問,酒是整個人類飲用歷史最長的加工飲品之一,它的出現(xiàn)不僅遠在詩人之前,更在有文字之前。在美索不達米亞就曾出土了公元前10000年前的造酒器物,在9000年前的古埃及也有造酒,我國更流傳了各種造酒傳奇,比如杜康造酒說、儀狄造酒說、黃帝造酒說等等?,F(xiàn)在,人們普遍認為酒最開始不是被釀造的,而是被發(fā)現(xiàn)的——靈長類動物有儲存果實的習慣,有時因為自然發(fā)酵意外釀成了猴兒酒。而等靈長類進化成人類后,才漸漸開始用水果或者糧食進行有計劃的釀酒。
當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這個地球上無論哪兒的人們雖然都釀酒,但工藝和現(xiàn)在相比都顯得較為粗糙,而且由于技術進展緩慢,直到唐朝,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喝的還是“濁酒”。至于當時的濁酒是什么模樣,大詩人白居易曾有專門的描述:“綠蟻新焙酒”,大意就是——新近釀好的酒,酒上面還泛著微綠的酒渣泡沫,小小的像螞蟻大小。根據(jù)古文記載,這種酒大概率是自己家用糧食(通常是稻米)、水和酒曲按照一定比例(很多家庭都有獨家秘方)密封到大酒甕里,經(jīng)過一段時間自然發(fā)酵——如果性急的話,六七天就可以開壇取酒了,頗有點像現(xiàn)在的米酒(醪糟)。
這么馬馬虎虎做出的酒,最大的特點大約就是濁了。酒糟和渣滓,還有各種看不見的微生物都在里面呢,得名“濁酒”也是名副其實。而與濁酒相對應的“清酒”則是由濁酒經(jīng)過過濾、去色而來,算是高端品種了。濁酒雖然賣相一般,但是勝在工序簡單、價格便宜,不僅度數(shù)不高,還因為工藝問題變得有點甜(可惜,這種酒不能久放。時間長了,大量微生物就會讓酒變酸,難以下咽),盡可以“會須一飲三百杯”“千杯綠酒何辭醉”,深得從詩人到普通百姓乃至閨中女性的一致好評——唐代著名女詩人魚玄機就曾邀月共飲,不信?有詩為證——“滿杯春酒綠,對月夜窗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