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學無止境,解答完今天的疑問后,讓我們一起擁抱知識的海洋,充實自己吧!真相只有一個!記住,我們的口號是:“大白吧,真相!”
A:大白吧,真相!
大腦說,走神還真是一種常態(tài)。目前,有三種假說可以解釋這種現(xiàn)象。
舉個例子,假如正在聽課的你走神了——
1. 你之前對這部分內(nèi)容有些了解,在理解更難的問題時就不用花太多時間。那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干嗎?走神唄。2. 你認真聽課,但是聽不懂。這時候,你的自控力就會變差。3. 到飯點了,你餓了。饑餓感讓你無法集中精力聽課。
知道了為什么會走神后,我們來了解一下如何不會走神吧!
1. 注意力是消耗品,先做最重要的事。2. 要有參與感,多提問多思考。3. 做事要有計劃。4. 盡量專心只做一件事,遠離干擾注意力的物品。
Q:為什么我又走神了?
注意力不集中這件事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比如大白此刻正在寫稿,腦子里想的卻是今天鎖門了嗎、路上遇見的小貓真可愛、貓糧吃起來是什么味道等等亂七八糟的事。
為什么我們會走神?大家都有哪些開小差的經(jīng)歷呢?
@Yoyo:剛上課的時候:嘿,這個簡單,我早就懂了,不用聽。
過了一會(回神后):???老師講到哪了?(慌忙翻書)我怎么啥也不知道?
@掛鈴鐺的兔子:會不會是因為集中注意力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當我們能量不足時,就走神了?那么,胖一點的人是不是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迷糊的檸檬:我覺得開小差很正常。既然大家都會走神,那為什么學霸們還是比我厲害?
A:大白吧,真相!
不可能的,知識進不了腦子里,因為知識本來就不是人腦主觀自生的。
通常來說,人類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雖然復(fù)雜,但和其他哺乳類親戚基本相似,都依靠神經(jīng)回路實現(xiàn)思考、運算、判斷以及記憶。
而且,相比簡單的肌肉運動記憶,紙上的知識記憶更加復(fù)雜。
為什么我們學習新知識會感到吃力呢?因為,我們對新知識的記憶,也往往比原有的要困難得多。
要怎么學,才能記住知識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重復(fù),外加提高注意力。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和興趣后,就可以學進去了。持之以恒,效果一定會越來越好!
Q:知識能進腦子里嗎?
“背了忘,忘了背,知識偏偏不往腦子里進”“我氣啊,總是記不住,心態(tài)崩了”“要不是還有一絲絲理性,真想把書都吃了”……
別說,還真有一位同學把書吃了,他就是《哆啦A夢》里的大雄。哆啦A夢給的記憶面包——將面包貼在書上,吃下去就能輕而易舉獲得知識,這簡直是課堂抽查、考試的必備品啊。但是,我們身邊并沒有像哆啦A夢一樣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小伙伴??!
那么,無數(shù)學海中的學子,上課都會開小差的我們,真的能讓知識住進腦子里嗎?
@一串糖葫蘆:我媽媽覺得我可以,以下是她的原話:“像你這樣腦瓜子空空的人,學點知識就能裝進去……”
@會魔法的我吖:其實我睡覺的時候,常常把書放在枕頭下,有時候就拿它當枕頭。根據(jù)濃度差,知識會從濃度大的課本流向我沒有多少知識的腦袋。
@千島醬:可能我的腦子是篩子,而知識卻是液體吧。不過也可以試試,萬一還能留一點呢?
A:大白吧,真相!
考試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中國是考試的發(fā)祥地。
約在4000多年前,堯就以考核選拔的形式,選擇了舜做部落首領(lǐng),這大概就是最早的公務(wù)員考試吧。而提出令現(xiàn)代人肝膽俱顫的“考試”一詞的人是漢代大儒董仲舒?!翱荚嚒币辉~被收錄在他的成名作《春秋繁露》中。
到了16世紀,考試制度被來華的傳教士帶去西方。西方人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公平公正,考試制度便在全世界推行開來。
不過考試被發(fā)明出來,可不是為了“折磨”人,反而是一種時代進步的產(chǎn)物。
雖然有時候確實會被試題虐得不行,但是滿滿的求生欲又讓我們“滿血復(fù)活”,絕不認輸!
快告訴大白,我們絕不會被自己的發(fā)明打敗,對不對?
Q:考試是誰發(fā)明的?
是三皇還是五帝?其實在中國,很早以前,考試就有了自己的足跡——選拔官員、衡量優(yōu)劣、政績考核,還有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千古名句。
“考試”是十年寒窗的砥礪前行,是螢?zāi)矣逞㈣彵谕倒?,是聞雞起舞、懸梁刺股,總之,讓人絞盡了腦汁。
@上弦月:中國古代的考試,不僅考文采,還得看考生的顏值和名字。所以說考試發(fā)展至今,一直在逐步完善,我覺得不用糾結(jié)從何而來,而是看下一步往何處去吧。
@芋頭:這真是個深奧的問題,不過我想,通常這個問題的發(fā)問時間都是在考試前吧?
@你的名字:不知道哇,反正肯定是人類(別打,自己人)……
@秋楓颯颯:考試肯定是中國人的發(fā)明。我知道試卷和書本是怎么來的,沒錯,就是蔡倫改進的造紙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