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哪位聰明人發(fā)現(xiàn)的:天地間一切萬事萬物,能取“上半段”最妙。譬如花是從含苞待放到正開是最妙,何必看到凋謝飄零?大廈從落成開張到一片盛景,多好,何必看到破落修補,直至蔓草叢生?連一件衣服,也是“新三年”最妙,到了“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襤褸難看啦。
人生也只有上半截充滿成長的喜悅,需要年年月月?lián)Q鞋子,一旦鞋子固定了大小,一直是合腳的,就進入了下半截,不久老病相侵,人也開始縮水了。
如果說人生像一部戲。讀《紅樓夢》,只讀到寶玉俊秀、黛玉含情,詩社盛景,慧心照映,就夠妙了!何必讀下半部,黛玉嘔血、寶玉出家、風(fēng)酸月苦、酒冷燈昏,多沒意思?讀《史記》劉邦起義,氣度恢宏,眾人推崇,釁鼓祭旗,上半篇多妙。何必讀下半篇一面濫殺功臣,一面還要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淚灑得好假,不過是自供其丑罷了!
所以,人生苦短,韶光易逝,先盡量做好上半段,讀書立志,都愈早愈好:讀書苦不早,立志苦不真,不真與不早,一世長湮淪!再則要明白:事情不難于開始,都難在結(jié)尾,有始有終才最難,沒恒心的人虎頭蛇尾,沒毅力的人中途撒手,下半段就無法收場。
還可以想到:凡事要當(dāng)機決斷,見好就收,不要豁露末尾一段丑境。就像美人與名將,最好不要讓人間看到他們白發(fā)老病之狀一樣,想來西施沒入五湖而去,再沒消息;老聃騎青牛出關(guān),不知所終。他們未必不死,但不讓人間看最后一段丑境,細(xì)想這層道理,就懂得見好即收的哲理。
夕夢若林//摘自《生活美學(xué)·天趣》,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