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鋼琴雖為西洋樂器,但當它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相結合時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鋼琴作品《夕陽簫鼓》是一首很典型古曲改編曲,它原是一首琵琶曲,但在黎英海先生筆下卻成了一首動聽的鋼琴曲,他證明了在西洋樂器的身上同樣也可以體現(xiàn)出中國音樂的風韻,這種中西結合的方式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本文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上分析,向大家闡釋古曲鋼琴改編曲的價值,給予更多的演奏者練習的建議。
[關鍵詞]黎英海;夕陽簫鼓;創(chuàng)作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9-0116-02
一、《夕陽簫鼓》的創(chuàng)作特點
《夕陽簫鼓》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古曲,早在明清時期此曲就被廣泛流傳。1895年李芳園將此曲改名為《潯陽琵琶》,1925年《夕陽簫鼓》以民族器樂合奏曲出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從此這首曲子被大眾所熟知,直到1926年沈浩初將曲名名稱改回《夕陽簫鼓》。
黎英海先生受之前各種改編版本的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鋼琴曲《夕陽簫鼓》并被收錄在《鋼琴曲五首》中,該曲雖基本保留原曲的結構,但是刪掉了原有的十個標題,使其成為一首真正的鋼琴獨奏曲。然而,黎英海先生對自己的改編并不滿意,為了讓鋼琴與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更好地結合,他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它使趨勢結構更加緊密,同時也少了一些對于琵琶的模仿,在1982年登錄在《中國音樂》上,暫且在這里成為第二版本。黎英海先生曾表示他更喜愛第二個版本,因為它更為精煉,因此本文皆是以第二版本為研究對象。XE\"然而,黎英海先生對自己的改編并不滿意,為了讓鋼琴與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更好地結合,他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它使趨勢結構更加緊密,同時也少了一些對于琵琶的模仿,在1982年登錄在《中國音樂》上,暫且在這里成為第二版本。黎英海先生曾表示他更喜愛第二個版本,因為它更為精煉,因此本文皆是以第二版本為研究對象。\"XE\"然而,黎英海先生對自己的改編并不滿意,為了讓鋼琴與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更好地結合,他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它使趨勢結構更加緊密,同時也少了一些對于琵琶的模仿,在1982年登錄在《中國音樂》上,暫且在這里成為第二版本。黎英海先生曾表示他更喜愛第二個版本,因為它更為精煉,因此本文皆是以第二版本為研究對象。\"XE\"然而,黎英海先生對自己的改編并不滿意,為了讓鋼琴與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更好地結合,他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它使趨勢結構更加緊密,同時也少了一些對于琵琶的模仿,在1982年登錄在《中國音樂》上,暫且在這里成為第二版本。黎英海先生曾表示他更喜愛第二個版本,因為它更為精煉,因此本文皆是以第二版本為研究對象。\"XE\"然而,黎英海先生對自己的改編并不滿意,為了讓鋼琴與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更好地結合,他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它使趨勢結構更加緊密,同時也少了一些對于琵琶的模仿,在1982年登錄在《中國音樂》上,暫且在這里成為第二版本。黎英海先生曾表示他更喜愛第二個版本,因為它更為精煉,因此本文皆是以第二版本為研究對象。\"XE\"然而,黎英海先生對自己的改編并不滿意,為了讓鋼琴與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更好地結合,他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它使趨勢結構更加緊密,同時也少了一些對于琵琶的模仿,在1982年登錄在《中國音樂》上,暫且在這里成為第二版本。黎英海先生曾表示他更喜愛第二個版本,因為它更為精煉,因此本文皆是以第二版本為研究對象。\"XE\"然而,黎英海先生對自己的改編并不滿意,為了讓鋼琴與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更好地結合,他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它使趨勢結構更加緊密,同時也少了一些對于琵琶的模仿,在1982年登錄在《中國音樂》上,暫且在這里成為第二版本。黎英海先生曾表示他更喜愛第二個版本,因為它更為精練,因此本文皆是以第二版本為研究對象。\"下面筆者就民族化的調式、調性布局、和聲、對民族樂器的模仿這幾個方面介紹。
(一)民族化的調式
鋼琴是一件音域廣泛的樂器,為了使它能運用于中國作品中,前人通過不斷的創(chuàng)新發(fā)明了七聲調式,也就是出現(xiàn)四個偏音(變宮、清角、變徵、清羽)。鋼琴曲《夕陽簫鼓》以bG宮作為主要調式,再加上偏音的運用,很自然地將中國傳統(tǒng)調式與西方音樂完美結合。
(二)民族化的調性布局
全曲的調式都圍繞著bG宮創(chuàng)作,若細看每個段落,引子(1~8)為bE羽、主題(9~21)為bA商、變奏一(22~33)為bA商、變奏二(34~47)為bA商、變奏三(48~72)為bA商,變奏四(73~97)為bA商、變奏五(98~135)為bE羽、變奏六(136~196)為bA商、尾聲(197~210)為bA商。其中變奏三雖為bA商,但和聲卻采用了bC宮系統(tǒng)的bD商調式的和弦,例如作品59-63小節(jié),這就破壞了整體的穩(wěn)定性,使得整首曲子形成了穩(wěn)定到不穩(wěn)定再到穩(wěn)定的調式特點。
(三)民族化的和聲——以三度疊置和弦為例
三度疊置和弦經常被運用于西方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三度疊置和弦會使音色聽起來更加飽滿,音響效果更加豐富,一個和弦屬性的差異也會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但在進行三度疊置時,不可避免會遇到偏音,為此黎英海先生運用省略三音、替代三音、附加六度音等多種方法巧妙的處理,使整首曲子聽起來還是流暢自如。
1省略三音
在五聲調式中,商音上建立的三和弦為“re fa la”(首調),徵音上的三和弦為“sol si re”,其中“fa”和“si”都是偏音,為了保持五聲調式,只得將三音省去。例如108~115小節(jié),將左手和弦的三音都省去,絲毫沒有影響和弦聽起來源遠流長的效果[2]。
2替代三音
在學習理論知識時,我們都知道三音在和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光省略三音不是一個長久之計,此時替代三音就起到很大的用途。替代三音就是把三音換成相鄰的正音,前提是這個三音為偏音。例如第10小節(jié),在徵音上建立的徵和弦,原本的和弦應是“bre fabla”,但這里用了正音bsol,也就是變宮音來替代fa。
二、《夕陽簫鼓》的演奏技巧
(一)對鼓的模仿
引子部分是此曲的一大亮點,開頭1至2小節(jié)模仿鼓聲,由二分音符到四分音符到八分音符最后無限循環(huán)bB,形成常見的輪指奏法。在速度上由慢至快,表現(xiàn)鼓聲的由遠及近。這里考驗演奏者左右手的來回交替,可能在彈奏時會出現(xiàn)兩只手“打架”的問題,容易讓音符重疊發(fā)不出聲響,因此在彈奏時我們需要給每只手留有緩沖的時間。為了達到演奏效果,左右手可以保持一定距離,左手手肘靠左,右手靠右。另外,為了營造很好的音響效果,演奏時可以預先把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踩下。
(二)對簫的模仿
在樂曲的4、5小節(jié)中,右手采用倚音來模仿簫的音色,倚音是裝飾音的一種,在彈奏時一帶而過卻十分有韻味,演奏者須放松手指,提前找好音的位置,并貼鍵彈奏。注意裝飾音是用來給主音增加色彩的,千萬不能“喧賓奪主”,也就是說倚音彈奏要輕,突出主音。
(三)對古箏的模仿
古箏作為古老民族樂器之一,有許多的演奏技法,比如按、搖指、撮、鉤、刮奏等等,在這首曲子中模仿了許多古箏的刮奏技法,表現(xiàn)在經過句和音階琶音中[3],例如引子的第六小節(jié)。這一小節(jié)是華彩句,要想彈好必須做到手腕撐好、手指貼鍵、左右手交替彈奏,再配合踏板,讓人聽起來像是用一只手完成一樣,沒有間斷,盡力去模仿古箏刮奏時的感覺。除此之外引子的第三小節(jié),左右手均為琶音,兩只手呈反向進行,彈奏時要突出主旋律“mi sol la mi re”,其他的音利用手臂的力量迅速帶過。
(四)對琵琶的模仿
琵琶語古箏一樣也有許多技法,比如勾、抹、掃、滾、輪等,再加上此曲的前身就是琵琶曲,自然有多處都模仿琵琶的音色。
1彈、挑技法
變奏六一開始就模仿了琵琶的彈、挑,是全曲的高潮,這一段的速度較快,所以在彈奏時每個手指要主動下鍵,一直貼鍵,每小節(jié)的第一個音要彈奏的很清楚,速度由慢到快,音量有弱變強,一小節(jié)用一個踏板,達到音色富有彈性為佳。
2滾、輪技法
為了模仿滾、輪的技法,黎英海先生采用鋼琴的顫音來替代。在彈奏顫音時特別注意音色均勻,把注意力放在手指上,始終保持放松的狀態(tài)。顫音在彈奏時也要注意強弱的變化以及速度的變化,應該是由慢至快,由強到弱,例如34~37小節(jié)。這里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也模仿了琵琶的音色,要求彈奏的顆顆分明,不能糊掉。
3掃技法
琵琶的掃音,給人一種鏗鏘有力的感覺,例如變奏五。這里的演奏難度較大,要慢練。左手旋律交給了大拇指,下鍵要又快又準,毫不猶豫地完成,在氣勢上有一種眾人劃槳,千帆競發(fā)的感覺。
三、演奏經驗總結
(一)想象力
在彈奏作品時,我們需要給自己營造一種意境,才能投入其中。感動別人的前提是先感動自己,只有把曲子里的東西吸收變成自己的才能自然流露,從而帶動別人的情緒。雖然這首曲子黎英海先生在創(chuàng)作時去掉了小標題,但筆者在練習時還是會結合原曲的標題,想象畫面。比如引子部分,想象夕陽西下時,有一個船夫在江邊擊鼓,好似是這條江的引路者,提醒著船家們夜晚將至。主題部分想象成夜幕降臨,月亮穿梭在云層中的情景,變奏四描繪了漁夫們滿載而歸,尤其體現(xiàn)在左手雙音中音區(qū)和高八度的來回跳動,表現(xiàn)了歡快的情緒。變奏五表現(xiàn)了眾人劃槳,水波蕩漾,歌聲回響的景象,場面十分熱烈。第六變奏可以將其想象成千帆競發(fā)的場面,尾聲就把它想象成月色降臨,群舟歸去,天空和江面又恢復在一片寂靜之中。當然,每個人對于曲子意境的理解不同,但只要把握好大致的基調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一定事半功倍。
(二)速度
筆者認為速度影響著樂曲的結構,一旦速度控制不好,曲子的結構很容易散掉。黎英海先生在創(chuàng)作《夕陽簫鼓》時,將民族音樂的散—慢—中—快—散運用其中,并且用速度記號提醒演奏者彈奏速度。將整首作品分段來看:引子部分為散板,也是全曲最難表現(xiàn)的地方。散板是非常自由的節(jié)奏,用專業(yè)術語來說就是“無板無眼”,全憑演奏者自由發(fā)揮,若處理好可給曲子增加不少的美感。雖說自由,但也不能無章法,要想讓聽者聽得舒服,就特別要注重細節(jié)之處的練習和處理。比如裝飾音,要注意它的自然過渡和變化,要做到散而有序。具體來說的話就是第一二小節(jié)模仿鐘樓鼓聲時速度要由慢加快;四五小節(jié)速度也是由慢至快,但變化不大;最后一句漸慢漸弱,為過渡下一段做準備。
(三)踏板
踏板對于音樂處理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在這首作品中為了模仿民族樂器被大量運用。比如在模仿古琴時,可以用左踏板,使音色達到柔、沉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再加入一點延音踏板給人一種悠遠的感覺;在模仿古箏刮奏時先踩一半踏板然后慢慢踩實最后慢慢送,這樣彈奏出的效果就像流水一樣,而且不會使音混起來。此外,預留踏板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比如主題部分出來之前預留延音踏板,可以讓人一下子進入情景,避免踏板后加進來,聽起來很突然。運用踏板時尤其要注意換踏板,不要使音糊在一起,反而起到不好的效果。
注釋:
[1]
徐平力.集民族之精華 創(chuàng)華夏之神韻——作曲家黎英海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理論創(chuàng)新[J].音樂創(chuàng)作,2012(09):14.
[2]禹永一.古曲新聲 華夏神韻——析黎英海鋼琴曲《夕陽簫鼓》的音樂創(chuàng)作[J].中國音樂,2013(01):160.
[3]劉 暢.論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的民族化元素及其演奏[D].東北師范大學,2009:20—27.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