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疫情期間,我?guī)е鴥鹤玉R小煩重讀了《木蘭辭》?!赌咎m辭》很美,它的美不在文辭,不在意境,而在于動態(tài)節(jié)奏。我們讀《木蘭辭》的時候,腦海里浮現(xiàn)出來的不是一幅幅靜止畫面,而是一組組極富動感、自帶BGM 的電影片段。
就從開頭說起吧。
一個正統(tǒng)的敘事詩是怎么開頭的?比如,《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前面烘托氣氛,后面交代人設(shè),交代完人設(shè)再點明情緒,交代前因后果,很符合邏輯。
但《木蘭辭》不是。它的第一句是“唧唧復唧唧”,是聲音。
我們想象坐在漆黑的劇場里,銀幕還是暗的,但已經(jīng)有織布機的聲音一下一下傳出來。隨即整個屏幕徐徐亮起,我們看到了一幅畫面:“木蘭當戶織”,唧唧聲始終不絕于耳。
一個名字,一個動作,一段聲音。緊接著,《木蘭辭》的作者——或者叫導演更合適——沒有急著交代木蘭的生平,也沒急著描寫她的相貌與性格,反而把織布機的音軌調(diào)低,推高了木蘭的嘆息聲:“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闭f明木蘭根本無心織布,所以動作會越來越輕,心思卻越來越重。
這是典型的電影語言。它想傳遞出來的信息,不只是通過文字或臺詞,而是用畫面、動作、臺詞、光影、聲效等一系列手段的復合來表達。
開頭四句詩,通過兩條音軌的調(diào)度與動作配合,在讀者腦海中成功建構(gòu)起一個憂愁少女的形象。
接下來該開始交代木蘭為什么發(fā)愁了吧?可作者偏不,不急不忙又接了四句:“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p>
修辭上,這叫“復沓”,指的是同一句意,往復回蕩,形成一種美妙的韻律感。但這很奇怪?!赌咎m辭》本身的寫法,對筆墨是很儉省的,比如該濃墨重彩渲染的征戰(zhàn)篇章,它幾句話就對付過去了。怎么在這里,卻要浪費足足四句沒有信息量的話?
我覺得至少有兩重功用。第一重功用是打破了第四堵墻。木蘭發(fā)愁的原因,她自己知道,家人也知道,只有讀者不知道。所以這個問題是替讀者問的。這是作者給讀者的一個重要提示:我們不是以一個客觀中立的第三方來看待整個事件,而是牢牢地固定在木蘭身上的,觀其所觀,感其所感。
第二重功用,是馬小煩發(fā)現(xiàn)的。聽完這四句,他忽然樂了,說:“這不是我嘛!”他鬧起別扭來一邊不承認,一邊一臉氣呼呼的——這跟木蘭是一樣的!
明明你就是在嘆息,怎么現(xiàn)在問你發(fā)愁什么?你倒一扭頭,說沒什么。通過一個看似矛盾的反應(yīng),一個倔強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這將為接下來她做出代父從軍的驚人決定,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
接下來,總算進入正題了:“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p>
對了,在繼續(xù)往下推進前,必須有一個地方要額外說明。
前面一段是木蘭決心代父從軍的準備過程,后面講的是木蘭出發(fā)。大家讀到這里,會不會覺得缺了點什么?一家人接到征兵通知以后,怎么個發(fā)愁的樣子?木蘭決定代父從軍之后,親人們是什么反應(yīng)?
一句都沒提,如此重大的一個決策,木蘭的家人就像完全不存在似的。換了別的作者,早就掣起大筆,好好渲染一下家人的種種情緒,襯托出木蘭出征的勇氣與離愁。
還記得“問女何所思”那四句“廢話”給我們的提示嗎?
我們不是以客觀視角在觀看,而是牢牢地固定在木蘭身上。她看到的,我們也能看到,她看不到,我們也看不到。因此,為什么沒有提及家人對“代父從軍”這個重大決定的反應(yīng)?因為木蘭并沒見到,詩里自然也不會寫。
那么為什么木蘭沒見到家里人的反應(yīng)?因為她有意忽略掉了。代父從征,對一個少女來說,是個極其艱難的決定。她不光要面對戰(zhàn)場生死,還要承受家人的掛念。木蘭性格倔強剛毅,她碰到這種情況,會怎么做?她會把這些都忽略掉,過多的回想,只會增加無謂的痛苦。換句話說,親人視角在《木蘭辭》里的缺失,正是木蘭內(nèi)心最溫柔最柔軟的體現(xiàn),也是作者最細膩最隱晦的手法。
在接下來的一段里,這個主觀特征表現(xiàn)得更為鮮明:“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p>
“旦辭爺娘去”,這是木蘭所親眼看到的,這時她還保持著冷靜和克制??梢坏搅它S河邊,自己孤身一人時,就立刻崩不住了,“不聞爺娘喚女聲”,她反反復復想,思念反復回蕩。
這種感受我很能體會。當年負笈海外,臨行時我媽哭了,我還沒什么特別的感覺。一直到飛機開始滑行,我望向舷窗之外,看到玻璃幕墻有個影子一直站在那兒,應(yīng)該是我媽。我情緒一下子崩了,眼淚啪嗒啪嗒掉下來。
所以說,千百年來,人類的感情都是相通的。
這一段在音韻上的處理,也極見高明之處。前面都是五字一句,而這一段,句式則變成了五/ 七/ 九、五/ 七/ 九,每一句都比前一句要多兩個字。這種句子逐漸拉長的感覺,光是看還不覺得,你如果吟誦起來,真的會產(chǎn)生一種距離不斷變遠的感覺,層層遞進,徐徐舒展,與木蘭長途奔波的意象完美契合。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接下來的幾句不太容易背誦,也不太好講解。究其原因,是這里突然變味了。
《木蘭辭》的其他部分,文辭淺顯直白。唯獨這一段,文風陡轉(zhuǎn),變得雅馴起來,特別突兀。
所以有研究者推測,這一段也許是某個文人添補上去的。這個說法,恐怕永遠沒有機會證實或證偽,但無論如何,它至少嚴守了一條原則,沒有喧賓奪主。
前面講了,《木蘭辭》有一個導演存在。其實這里還活躍著一個高明的剪輯者。他會把所有與主題無關(guān)的篇章——無論多么精彩——統(tǒng)統(tǒng)都剪掉。
《木蘭辭》的重點從來不在征戰(zhàn)。戰(zhàn)爭只是一個背景,因此剪刀手只分配給它轉(zhuǎn)場所需的篇幅,其余一句都不多給。
打完了仗,木蘭回來見天子。又是“策勛十二轉(zhuǎn)”,又是“賞賜百千強”,可謂回報豐厚?!翱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木蘭上一次離家的時候,刻意避開送別場景。這一次回去,心境截然不同,她迫不及待與親人見面。讀者也跟隨著她的主觀視角,看到“出郭相扶將”的爹媽,看到“當戶理紅妝”的大姐,看到“磨刀霍霍向豬羊”的弟弟,這一次她事無巨細,全都看在眼底,看也看不夠。思念之情,透過這個視角洋溢而出。
接下來,是我在《木蘭辭》里最喜歡的段落:“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边@一連串動作特寫極美。每次想象那幅畫面,我都會心潮澎湃,它太有節(jié)奏感了,從容、自信,有條不紊,就像一塊蒙塵璞玉緩緩被吹開塵土,一點點露出剔透的本色。
大家要注意一個細節(jié)。在木蘭的主觀視角里,她每次提及自己,要么用第三人稱“木蘭”,要么借父母視角稱“女”,但唯獨在這一段里,她第一次用“我”來自稱。
從《木蘭辭》的一開始,木蘭就處于一個犧牲的狀態(tài)。她所做出的抉擇,都是為了家庭,而非真心所愿。所以在主觀視角里,她所做的一切,是一個與“本我”區(qū)別開來的木蘭所為。
現(xiàn)在任務(wù)達成,不需要她繼續(xù)犧牲了?!澳咎m”完成了使命,“我”終于回歸了本體。她緩緩卸掉自身的責任,誠實地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伴_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四個“我”字重音連用,壓抑已久的天性,就這樣毫不掩飾、坦坦蕩蕩地釋放出來——她甚至還故意出去嚇伙伴們一跳,這樣開朗的性格,與十多年前“唯聞女嘆息”的狀態(tài),可謂截然不同,這才是真正的木蘭啊。
《木蘭辭》有一個特別美好的地方,是后世各類衍生作品所不能及的:在木蘭展露真身之后,整個故事就果斷結(jié)束了。木蘭接下來的人生,是嫁人還是繼續(xù)打仗,是留在家鄉(xiāng)還是去京師,并不需要交代——在作者看來,木蘭在內(nèi)心找回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當詩句進展到“同行十二載,不知木蘭是女郎”時,視角突然抽離開來。我們不再跟隨著木蘭的視角,被她趕出了腦海,變回到了客觀的第三方。仿佛木蘭面向鏡頭對觀眾說:“我想分享的故事,到此為止,接下來我的人生,你們不需要知道,也不用你們評價。你們還是去看看那兩只兔子吧?!?/p>
我其實一直有個懷疑,《木蘭辭》的創(chuàng)作者,會不會就是木蘭本人,或者有同樣經(jīng)歷的女性。當然,這些感悟講給馬小煩聽還太早。所以我講到這個結(jié)局的時候,只是告訴他:第一,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也能做到,而且會做得很出色;第二,這個世界上最成功的事,就是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摘自“馬伯庸”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