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妖精茹茹/美女作家周潔茹
周潔茹在她的小說和散文創(chuàng)作中,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寫到過房子:《林先生和林先生的房子》《艾弗內(nèi)爾的房子》《我們的大房子》,對“房子”如此著迷,是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據(jù)周潔茹自己說“我的電腦里面常年有一個空白的文檔,文檔的名字是《房子》……我從二十歲開始,就有寫這個長篇小說的意愿……我確實一直有這個信念,寫出來《房子》這個長篇小說,而且是最好的。……我想的是……一個中國房子的歷史,就是一個中國人一生的奮斗史”。[1]
“房子”對周潔茹如此重要,那用“房子”來比照周潔茹的文學創(chuàng)作,或許就并非毫無道理。如果將周潔茹的整個創(chuàng)作歷程綜合起來看,我覺得周潔茹已經(jīng)有了一些頗有個人特色的文學“房間”,可是她的文學“房子”,如同她電腦里那個名叫《房子》的空白文檔一樣,尚未完成。
周潔茹在文學上“出道”很早:十五歲發(fā)表詩歌《霧》(1991);十七歲發(fā)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獨居生活》(1993);十九歲開始寫中篇小說;二十歲時《雨花》雜志給她出了小說小輯;《萌芽》給了她“新人小說獎”(1996);她早期的代表作小長篇《小妖的網(wǎng)》發(fā)表時,她也才二十四歲(2000)。說周潔茹是個早慧的作家,一點也不過分——這也與她自己的“命”(三歲行庚)相符合。據(jù)周潔茹自述,她“小學三年級時候的夏天,有一個深夜我突然醒來,聽到樓頂上面奇怪的聲音,很大很大的聲音,但是只有我聽得到,像是飛船降落,直到現(xiàn)在我仍然是這么肯定的?!缓笪揖吐牭揭粋€聲音說帶我離開……小學三年級的我猶豫了一下,回復說不走。這個記憶也是真實的。飛船在第二個夜晚又來了一次,我仍然清晰地拒絕了,它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2]
魯迅在《上海的少女》一文中,曾經(jīng)提到上海時髦女性的神氣:“是在招搖,也在固守,在羅致,也在抵御,像一切異性的親人,也像一切異性的敵人,她在喜歡,也正在惱怒。這神氣也傳染了未成年的少女……總之,她們大抵早熟了”,面對“險境”,這些“少女”“早熟起來,精神已是成人,肢體卻還是孩子。俄國的作家梭羅古勃曾經(jīng)寫過這一種類型的少女,說小還是小孩子,而眼睛卻已經(jīng)長大了”。魯迅在這里描畫出的“少女”(西方叫“童女”——child-woman)形象,其實是兒童和成人、少女和女人疊加而成的一種復雜的混合體,她們雖是“少女”/“童女”,卻和成年女性一樣,“早已分明地自覺著自己所具的光榮,同時也明白著這種光榮中所含的危險”。[3]三歲行庚,三年級聽到飛船召喚的聲音,十五歲開始寫詩,早慧的周潔茹,當她以少女(十五歲)之姿在文學江湖“出道”的時候,她是不是就是這樣一個“說小還是小孩子,而眼睛卻已經(jīng)長大了”的“少女”/“童女”?
應當說“是的”!我們現(xiàn)在來看周潔茹的早期作品[4],基本上都是“在招搖,也在固守,在羅致,也在抵御”的獨白式書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當代文學在經(jīng)歷了一次重大的歷史震蕩后,開始向商業(yè)化、市場化、網(wǎng)絡化轉(zhuǎn)型,周潔茹就在這個“當口”,以她少女的叛逆、任性的姿態(tài)、大膽的獨白、網(wǎng)絡(世界)的呈現(xiàn),登上了文壇。在接下來的歲月里,文學江湖賦予的“美女作家”招牌,更使她一下子成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當紅”青年女作家。這一時期周潔茹創(chuàng)作的小說,包括《小妖的網(wǎng)》《我們干點什么吧》《你疼嗎》,光是這些作品名稱(更別提作品中不無嬌憨挑逗意味的“我在常州”“小妖精茹茹”這樣的網(wǎng)名),就會給文學江湖中的(男性)“觀看”(讀者/評論)者們,帶來無限的遐想吧?
不消說,這種風格(任性、叛逆、暴露、挑逗)的文學創(chuàng)作,既無現(xiàn)實中的真正危險,卻又能在文學世界中有著絕佳的吸引眼球效果,早慧/聰慧甚至可以說不無狡黠的周潔茹對此心知肚明,并憑借著這樣的姿態(tài),大大地享受了一把文學的“光榮”——與她差不多同時“興起”的衛(wèi)慧、棉棉,在這一點上與周潔茹頗為相似(也因此她們都被歸為“美女作家”一類)。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周潔茹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這樣一些特點:
(一)帶有強烈自傳色彩的個人化寫作
可以說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開始,周潔茹的小說就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她自己在她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談《現(xiàn)在的狀態(tài)1997》中也坦言“我的小說就是我的生活”[5]。在周潔茹早期代表作《小妖的網(wǎng)》中,以網(wǎng)名“我在常州”(先)和“小妖精茹茹”(后)活躍于網(wǎng)絡的少女/青年女子,與周潔茹后來自述中談及的人生經(jīng)歷和個人情感,兩者有著高度重合。幼年的經(jīng)歷,與父母的關(guān)系,網(wǎng)上的漫游,與人的交往,就學與工作的變遷,這些周潔茹“人生”中的重要方面,都在她的小說中有所呈現(xiàn)。小說中的“小妖精茹茹”“人在常州”,1976年出生,家中獨女,曾在C市(就是常州市吧?)工業(yè)技術(shù)學院計算機系就讀,做過宣傳部的公務員,后來憑借寫作成就進了文聯(lián)成了專業(yè)作家,處女作是詩歌《霧》,處女小說是《獨居生活》,寫過《紅》《告別辛莊》等作品,當了作家自然也會參加一些筆會,見識一些文壇“故事”——這些不都是周潔茹實際人生的“寫照”嗎?不斷地寫自己也許與周潔茹“文學早熟”的狀態(tài)有關(guān):她有了文學表達的能力,卻尚無太多可寫的文學內(nèi)容,于是只好把自己的經(jīng)歷、對周邊世界的感知以及內(nèi)心的波動作為文學書寫的材料。在周潔茹登上文壇的時代,對個人的強調(diào)和重視,是一股社會迫切期待和向往的理想狀態(tài),對應著這股社會思潮,周潔茹的個人化寫作,與社會心理對上了榫,于是在社會浪潮的推動下,周潔茹(們)浮出了文學的水面,并被推上了浪潮的高峰。
(二)具有濃烈宣泄色彩的情緒化寫作
雖然文學是作家的“自敘傳”這一認知由來已久并對許多作家產(chǎn)生影響,但個人化寫作的形態(tài)在不同的作家那里卻千姿百態(tài)各不相同。周潔茹在將自己的個人經(jīng)歷“代入”她的小說之際,外在的寫實描畫并沒有成為她用力的重點,她那些帶有“自敘傳”色彩的個人化寫作,更多的是以一種個人內(nèi)在情緒的宣泄為特征。在周潔茹的早期創(chuàng)作中,帶有自傳色彩的“情緒主人公”顯然比“寫實主人公”要來得更加突出,作品中那些與周潔茹個人生活高度重合的內(nèi)容,都不是通過“寫實手法”呈現(xiàn)的,而是通過情緒述說“順帶”宣泄出來的——也就是說,展現(xiàn)“我在常州”的真實生活不是周潔茹的重點,以夸張的姿態(tài)釋放“小妖精茹茹”的情緒才是周潔茹的側(cè)重:
之前,我一直都以為我的頭就快要掉下來了,我整天都這么想,我認為那一天遲早會來到,我正在吃飯,或者正在說話,可是很突然地,我的頭滾下來了,像光盤游戲里的妖怪。于是我經(jīng)常雙手捧住自己的頭,希望能減輕脖子的負重,可脖子還是很疼,越來越疼。
再到后來,我的頭倒是沒有掉下來,只是我的左手臂徹底沒有了知覺,那是一個正常的早晨,有明亮的太陽,我一醒過來,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
我躺在床上,忍受著無法言說的疼痛和恐懼。我清晰地記得,昨天我睡不著,用我的電腦聊了一晚上天的念兒鬼鬼祟祟地翻箱倒柜,找了很多藥騙我吃,當然她沒有成功,而且還被我罵了一頓。
我仍然睡不著,我翻來覆去,突然就看見一個男人坐在我的床沿上,我尖叫了,當然尖叫也是無意義的,因為我也知道當頸椎炎發(fā)作的時候我會有幻覺,幻覺當然是不好的,它使我無法分辨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如果我看見有男人坐在我的床沿上,而它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幻覺,一種不是幻覺。疾病使我把幻覺和現(xiàn)實攪到了一起,我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不得不尖叫。我痛恨疾病。(《小妖的網(wǎng)》)
這樣的夢境、幻覺當然也包括由現(xiàn)實觸發(fā)的情緒宣泄,已成為周潔茹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種典型樣態(tài)和常態(tài)。都說情緒化更多地屬于女性,這樣的定性當然不盡準確,但說帶有濃重宣泄色彩的情緒化寫作是周潔茹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點,應當離事實不遠。
(三)粘有明顯抗爭色彩的叛逆化寫作
在自傳性和情緒化的基礎(chǔ)上,周潔茹的早期創(chuàng)作還具有一種強烈的叛逆色彩。
周潔茹有篇小說的名字叫《回憶做一個問題少女的時代》,在周潔茹早期的眾多小說中,許多“我”大概都可以歸為是“問題少女”,而“小妖精茹茹”這個名字本身就具有“某種異類和叛逆的意向”[6]。這些以“我”為敘事者的主人公(們),經(jīng)由其大膽坦白的語言傾訴,最終為閱讀者/接受者形塑出了一個/一群抗拒成規(guī)和束縛、敢于直抒胸臆的“童女”/少女/青年女性形象。在一個以儒家文化為主導、對女性有著嚴格要求和刻板規(guī)范的社會氛圍中,這樣一種/一群帶有抗爭色彩的叛逆女性/問題少女,一方面具有先天的“吸睛”效能,另一方面,也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廣大的青年(讀者)中,獲得廣泛的共鳴。在《到南京去》中,“我”是這樣的:
母親把我反鎖在房間里,我尖叫,聲嘶力竭。
放我出來,放我出來。放我出來!
我的母親眼淚流了一臉。
他們想什么你會不知道?你也不小了,你不要和他們往來,他們都是流氓。
是的,我知道,他們都是流氓,有幾個錢的流氓罷了。我可以和他們斷絕關(guān)系,我裝作不認識他們,從來也沒有見過他們。好了吧?!
……
我彎腰,我的超短裙就會天然地撅起,結(jié)果和有人故意把它撩起來一樣,甚至糟糕得多。
到了《小妖的網(wǎng)》中,“我”則是這樣的:
我在網(wǎng)上玩得很瘋,他們叫我小妖精茹茹。
最早以前我的網(wǎng)絡名字是“我在常州”,那是一個中性名字,我可以用那個名字勾引別人,也可以用那個名字被別人勾引,我玩得很好,從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快樂。
……
當我和雅雅都還是問題少女的時候,我們坐在酒吧里,和每一個看我們的男人說話,有兩個男人每說完一句話,就用牛逼這兩個字做結(jié)束點綴。那時候我和雅雅剛剛?cè)チ艘淮文暇覀兙蛦査麄兪遣皇悄暇┠腥恕?/p>
很顯然,無論是《到南京去》中的“我”,還是《小妖的網(wǎng)》中的“我”,都遠非一個溫順乖巧符合社會要求和文化期待的“好女孩”?!兜侥暇┤ァ分械摹拔摇迸e止任性,穿著暴露,姿態(tài)招惹(看她涂口紅的樣子吧);《小妖的網(wǎng)》中的“我”則干脆自稱就是個“問題少女”,在她們(“我”們)的內(nèi)心,確乎滿懷叛逆——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動上乃至語言上,“我”(們)都不想“按照牌理出牌”,而要走自己的“叛逆”之路。盡管“我”(們)的叛逆更多的是一種姿態(tài)而不是實質(zhì),如“我”雖然穿超短裙,但真的有男人想來“勾引”“我”讓“我”跟他“一起走”時,“我”則用“去你媽的”一聲怒罵并將液體潑在對方臉上的行動,表明了“我”并不是真的要無視一切社會規(guī)范和女子行為準則以實現(xiàn)真正的叛逆(《到南京去》);而“我”在“網(wǎng)”上用網(wǎng)名“我在常州”“勾引別人”或“被別人勾引”,只不過是在虛擬空間/世界的一種假想,以滿足一種心靈的釋放、精神的快感,并不是真的要去“勾引別人”或“被別人勾引”。至于“我”和雅雅在酒吧聽男人們說“牛逼”或“傻逼”,那也只是青春少女對叛逆的一種向往姿態(tài)(《小妖的網(wǎng)》)。
然而,有這樣的姿態(tài)也就夠了。這種并非真正的社會/文化背叛卻相當夸張的叛逆姿態(tài),已足以使周潔茹的小說產(chǎn)生“抗爭”的效果和獨特的吸引力,這種叛逆姿態(tài)不但成為這一時期周潔茹小說的重要特點,而且也對她“暴得大名”產(chǎn)生了巨大的助力/推力。
(四)充滿主觀任性色彩的自語化寫作
主觀任性、表達自語化,是周潔茹小說語言特征最為突出之處——就她的早期創(chuàng)作看,這種語言特質(zhì)從她創(chuàng)作的初始就基本成型并一直保持穩(wěn)定。李敬澤說“周潔茹的小說中,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那個說話的聲音, 那聲音似乎是透明、‘及物’的, 頗富敘事性, 直接呈現(xiàn)經(jīng)驗的質(zhì)地”[7]。具體到《我們干點什么吧》這篇小說,李敬澤的閱讀感受是“這篇小說最終是在言說夢想與生活, 你可以從語調(diào)的波動中時時感覺到很輕、有時又很尖銳的欣快和傷痛。極‘快’的生活侵蝕著夢想, 以至生于七十年代就已看出了滄?!盵8]。李敬澤從周潔茹小說的“聲音”中不但發(fā)現(xiàn)了她的“言說”特點,而且還找到了她語言與表達感受的關(guān)系。而在我看來,周潔茹的小說除了“說話的聲音”“值得注意”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她特有/慣有的語言表達形態(tài)——一種以主觀任性為特質(zhì)的“自語化語言流”,正是借助這種“自語化語言流”,周潔茹實現(xiàn)/完成了對自己小說世界的形構(gòu)/塑造/達成,因為周潔茹的小說世界就承載在這個“自語化語言流”之上,就此而言,“自語化語言流”既是周潔茹小說語言形態(tài)的與眾不同之處,也直接決定了她小說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某種意義上講,“自語化語言流”不但構(gòu)成了語言上的“周潔茹體”,還構(gòu)成了小說中的“周潔茹味”。以下的這些文字,就典型地體現(xiàn)了周潔茹的“自語化語言流”特色:
大多數(shù)人在夢里是不吃東西的,大多數(shù)人都會夢到有好東西吃,但是他們總是吃不到,不是被別人叫醒,就是無緣無故就醒了,總之,美味端上來了,而且靠你很近,甚至你在夢里還聞得到它的香味,但是你就是吃不著。但我吃下去了,沒有人打擾我,也沒有人告訴我你是在夢里,夢里的食物并不存在。我就面對著它,我知道它是可以吃的,雖然我看不見它的模樣,也聞不到它的味道,但是我的意識告訴我,你可以吃下去,于是我就吃了,在夢里我不會發(fā)胖。我醒了,我記得我夢里的表情和心情,它們雖然都像橡皮或者蠟燭一樣,沒有任何味道,但我畢竟把它們吃下去了,有幾個人可以吃到他夢到的東西,即使只咬一口?(《魚》)
在這樣的“自語化語言流”中,敘事語態(tài)是自語的(說給自己聽的)同時也是任性的、無所顧忌的(沒有什么不能說不可說)。打開周潔茹的小說,與讀者迎面相遇的,就是這種“自語化語言流”,它無處不在,它“構(gòu)成”了周潔茹的小說世界。
二、中國娃娃/香港作家周潔茹
2000年,周潔茹辭去工作,自費赴美留學。這一舉動不僅對她的人生軌跡產(chǎn)生重大影響,而且也使她的創(chuàng)作歷程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周潔茹自己說:“我的寫作被2000年這一刀,剖成了兩半”[9]。在美期間,由于學業(yè)、生存的壓力,周潔茹在抵美的最初幾年暫時停止了寫作——“我在美國是一個中國字都不能寫的”[10],不過在她回國探親時,受到國內(nèi)刊物和出版社的約稿,她也曾在短暫逗留國內(nèi)期間,進行過創(chuàng)作,如《中國娃娃》就是她在從美國回國過春節(jié)時寫的。這篇七萬字的小長篇雖然可以歸為童話/兒童文學范疇,但在某種意義上講,或許也可以視為是周潔茹在美國的一種“映照”:在美國人眼里,她似乎就是一個“中國娃娃”——代表著“中國”,卻是個“娃娃”(在北美新大陸是個“新人”,形同娃娃)。周潔茹這個“流浪的中國娃娃”雖然在美國慢慢長大,收獲了愛情和婚姻,但她的加州和紐約經(jīng)歷似乎并不是特別愉快,于是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她來到了香港。
2008年,在周潔茹這個流浪的“中國娃娃”即將回歸中國香港前夕,她又開始了寫作上的再出發(fā)。這一年她發(fā)表了《你們》《幸?!贰痘▓@》和《201》——從數(shù)量上看頗為可觀,從發(fā)表的刊物上看也都響當當:《鐘山》《山花》《天涯》《人民文學》,但當年“美女作家”的風華絕代萬眾矚目,似乎已經(jīng)不再:這些作品發(fā)表后,幾乎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正如周潔茹自己所言:“走出來你還是你,只是這個世界都不同了”[11]。
其實除了世界不同,再次“走出來”(回歸文學重回文壇)的周潔茹也略有不同——畢竟她已到美國轉(zhuǎn)了一圈,現(xiàn)在又到了中國香港,完全的“你還是你”已不太可能。2009年身在香港的周潔茹開始從“我在常州”轉(zhuǎn)換成“我在香港”,作家周潔茹也從當年的“美女作家”轉(zhuǎn)型為“香港作家”。或許周潔茹也意識到,當年以叛逆的“童女”/“美女”(妖精)主打的寫作路線,此時已經(jīng)時過境遷,曾經(jīng)與自己的創(chuàng)作相“匹配”的時空環(huán)境和現(xiàn)在相比早已物是人非,大膽叛逆的“美女”(妖精)作家/人物形象已經(jīng)見怪不怪,再難吸引眼球,而此時的“香港”,則既與周潔茹新的人生階段密切相關(guān),同時倒也不失為一個新的寫作視野和作品“話題”/主題——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再出發(fā)”的周潔茹作品中常有“香港”字樣:她不但以《香港公園》《在香港》命名作品集,寫了《新界》《旺角東》《旺角》《佐敦》《尖沙咀》(《尖東以東》)《金鐘》《油麻地》這些以香港地名為題的作品,而且還寫了《到香港去》《星期天到九龍公園去散步是正經(jīng)事》《九龍公園游泳池下面》《同鄉(xiāng)會》《讀書會》《野餐會》《來回》等與香港有關(guān)的作品。憑借著這些作品,“美女作家”周潔茹已然蛻變?yōu)椤跋愀圩骷摇敝軡嵢恪?/p>
相對于出國前的那個“美女作家”周潔茹,“香港作家”周潔茹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有所擴大,在創(chuàng)作形態(tài)上有所發(fā)展,在創(chuàng)作主題上有所深化,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有所調(diào)整,但從總體上看,早期的那個“美女作家”周潔茹,依然“活”在“香港作家”周潔茹的內(nèi)心深處,這就使得“香港作家”周潔茹,依然帶有濃重的“美女作家”周潔茹的色彩——就此而言,“你還是你”似乎說得也沒錯。香港時期周潔茹的小說創(chuàng)作,到目前為止數(shù)量頗為可觀,如果對這些小說的特點進行概括,不難看出具有如下特點:
(一)依然個人化不過多了些滄桑
“香港作家”周潔茹的香港時期小說依然是個人化的,小說中的“我”多少還是可以看出周潔茹本人的“影子”,不過相對于“美女作家”周潔茹,她的香港個人化已經(jīng)更具滄桑感。如果說《我們干點什么吧》中的滄桑一方面是時代的賦予一方面多少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滄?!钡奈兜?,那么到了香港“地名系列”中的一些作品,以及《同鄉(xiāng)會》《讀書會》《野餐會》《來回》等作品,那種內(nèi)地人在香港的種種處境,以及香港本地人在內(nèi)地人面前的種種表現(xiàn),已使周潔茹筆下的“我”帶上了真正滄桑的意味:《新界》中的“我”面對的是香港人的冷漠和不可解;《尖沙咀》中的“我”面對閨蜜陳苗苗和她老公的婚姻危機,以一個“外來者”身份看穿了當代內(nèi)地70后與80后年輕人的婚姻實質(zhì);《金鐘》中的“我”在某種意義上講則是延續(xù)了《尖沙咀》中的主題——探討當代人的出軌問題;《同鄉(xiāng)會》《讀書會》和《野餐會》則分別展示了“我”對愛的理解、對內(nèi)地人香港處境的思考和對友誼的玩味——這些“領(lǐng)域”,當然都是從“我”的“個人化”視角看出去的,可是涉及的世界,相對于周潔茹“童女”“美女”時期總聚焦身邊環(huán)境和內(nèi)心波瀾,無疑已擴大了許多,而對內(nèi)地與香港兩地人際關(guān)系的思考、對愛和婚姻的反思、對孤獨的呈現(xiàn)、對厭倦的咀嚼,無疑使周潔茹的個人化寫作,具有了一種較為厚實的人生沉淀和不無沉重的人生/歷史滄桑。
(二)依然情緒化不過多了些理性
“香港作家”周潔茹在她的“香港文學”創(chuàng)作中,整個小說世界的氛圍在某種程度上講還是情緒化的,但在情緒的呈現(xiàn)中,周潔茹已懂得如何節(jié)制和控制情緒,在這些“香港制造”的小說中,情緒的表達與其說是宣泄,不如說是舒展;與其說是放縱,不如說是無奈。在情緒籠罩的眾多小說中,我們看到香港時期的周潔茹對情緒的拿捏,已經(jīng)帶有了理性的成分,而不再是她“童女”“美女”時期的那種任由情緒勇往直前“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飛揚跋扈。在《到深圳去》中,周潔茹這樣寫道:
上水到落馬洲的五分鐘,我靠著箱子站著,手提包沒有再從行李箱上滾下去,我也不想坐了。車頭車尾全是蹲在地上整理貨物的水客,動作飛快。我之前從來沒有看過他們一眼,我也深港來回了好多遍,我都沒有看過他們一眼。這一次我看了他們一眼,他們的臉和衣服都是灰的?,F(xiàn)在好了,我跟他們一樣了。大家都一樣了。
“我”是個來自內(nèi)地的香港人,要去深圳寄東西回上海,當然“我”在這個過程中遭遇到各種難堪和尷尬,這要在過去,“美女作家”周潔茹早就“義憤填膺”地借助“我”之口用文字大肆宣泄了,然而現(xiàn)在面對種種的“磨難”,“香港作家”周潔茹筆下的“我”是妥協(xié)的認命的,其文字表達的情緒是無可奈何的筋疲力盡的——在這背后,可以看出周潔茹在自己的小說中,對情緒的把握已經(jīng)有了相當程度的理性掌控。
(三)依然叛逆化不過多了些含蓄
在周潔茹的“香港時期”小說中,叛逆的姿態(tài)/元素依然生生不息、延綿不絕,不過已經(jīng)不像她早期創(chuàng)作中的“妖精”式叛逆那么“異類”、大膽、表面化和無處不在。這一時期周潔茹小說中的叛逆,更多的倒是一種審視的目光和批判式思維,由是,其叛逆表現(xiàn),在作品中也就主要體現(xiàn)為一種不無含蓄的內(nèi)在反思精神。在《呂貝卡與葛蕾絲》中,周潔茹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女性閨蜜之間的私密談話——她們談的是男友、婚外情、性、高潮,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愛”的名目下進行的:
你有沒有假裝過高潮?呂貝卡說。
你有沒有假裝過高潮?我說。
不裝怎么辦呢?呂貝卡說,不裝他就一直弄,弄到你生無可戀。
裝了他就信了?我說。
跟情人就不用裝。呂貝卡說,他會讓我有,直到我有。
你是盼著你老公知道呢,還是盼著他別知道呢。我說,越毀滅越快樂是吧。
我愛我老公。呂貝卡說,我只愛我老公。
在外面做完,回家再做的時候就會好一點?我說。
不就是這樣,呂貝卡說。
不還是沒有高潮,我說。
我愛我老公,呂貝卡說。
作為一個已婚的“良家婦女”,呂貝卡的婚外性行為無疑是叛逆的,但周潔茹在表現(xiàn)這種“叛逆”的時候,她關(guān)注的焦點和思考的中心,已不是出軌這個叛逆行為本身,而是要借此思考“愛”的本質(zhì)——它究竟是一種口頭的宣示還是實質(zhì)的承諾,是一種精神的共振還是肉體的高潮。對“愛”的刻板化和本質(zhì)主義化的質(zhì)疑,才是這篇小說中“叛逆”的核心和關(guān)鍵。相對于“美女作家”時期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不無夸張的外在叛逆姿態(tài),“香港作家”時期周潔茹筆下的“叛逆”,顯然要來得內(nèi)隱、含蓄甚至可以說深沉得多。
(四)依然自語化不過多了些敘事
對于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周潔茹最引以為自豪的就是她的小說語言:“我的語言是我的驕傲,如果有人說我的語言不好……我一定非常憤怒……我是要拼命的”[12]。李敬澤說周潔茹的語言中有一種“聲音”;本文在分析“美女作家”周潔茹時,則將她的語言特色歸結(jié)為是一種主觀任性的“自語化語言流”;而傅小平在與周潔茹對談時,也談到了語言,認為周潔茹的語言“是一種小說的語言,就是很簡單的文字,也有很獨特的語感,無論它顛來倒去也好,重復跳躍也好,它都挺小說的”[13];周潔茹自己則坦陳筆下小說語言“所有的句子都脫口而出,我從來不修改……我只相信脫口而出的句子”[14]。
周潔茹對自己小說語言的自信并形成了自己書寫小說語言的習慣,使得她“自語化語言流”的小說語言特性貫穿了從“美女作家”到“香港作家”的全過程——也就是說,周潔茹的小說語言,在她的前后期創(chuàng)作中并沒有什么根本性的變化。她小說中的這種“自語化語言流”特點,長于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和想法、表達各種思緒和情緒,卻拙于敘事,因此借助這樣的“自語化語言流”傾訴個人內(nèi)心活動、展現(xiàn)情緒發(fā)展脈絡時十分得心應手,可是要以此展開故事情節(jié)和形成敘事鏈,則只能將敘事鏈附著在內(nèi)心活動和情緒流動之上——也就是說,以“自語化語言流”為語言特點的“周潔茹體”以及附著其上的“周潔茹味”,它在敘事上卻是不太得力甚至是乏力的,敘事成了周潔茹小說語言的短板。
可是到了“香港作家”時期,周潔茹盡管在小說語言中依然延續(xù)著她的“自語化語言流”特性,卻也在她的“自語化語言流”中增加了敘事的成分,在一些作品中,增加的敘事成分比例,還頗為明顯。《抽煙的時候買一顆藥》中,小說這樣寫道:
我在黃埔站迷了路。這是一個新站,我老是想著要來打個卡,然后我就卡在這兒了。四個出口,我把每一次都出了一下,最后我從A出口出來,大太陽下走了一圈,又回到了D出口。我站在D出口,給崔西打電話。崔西是早就到了,餐館倒是我找的。
往前走。崔西是這么說的,一直一直往前。
我往前走,往前走,撞到一面墻,左右都沒有路。突然想到金牛星座,撞到南墻都不會停下來,他會一直撞,一直撞,撞到墻倒。
我就站在大街上大笑起來。
小說語言形態(tài)仍然是周潔茹招牌的“自語化語言流”,但此時的“自語化語言流”顯然已不完全是過去那個內(nèi)心、情緒的流淌和宣泄了,而是在“語言流”之“流”的過程中展開敘事,形成動作和情節(jié)。相對于前期創(chuàng)作,此時的周潔茹語言,已經(jīng)在“自語化”的“語言流”中添加了/融入了敘事的成分。對周潔茹而言,這是她語言風格的一種豐富和進步。
三、結(jié)語
從十五歲開始寫作至今,周潔茹從“美女作家”成長為一位“香港作家”,常州到美國再到香港的經(jīng)歷,豐富了她的人生閱歷,也為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增加了表現(xiàn)的對象和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周潔茹的小說雖然從總體上看保持了它的一貫性,卻也隨著周潔茹的“成長”增加了一些變量——在個人化寫作中增加了滄桑感,在情緒化寫作中添加了理性,在叛逆化寫作中兌入了含蓄,在自語化寫作中植入了敘事。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對周潔茹而言,變量是在不改變總體風格上的變量,它并沒能改變周潔茹小說的基本特性:無論是早期的“美女作家”,還是后來的“香港作家”,周潔茹都是以個人化、情緒化、叛逆化、自語化這幾大特點交織而成她的文學世界,并以此構(gòu)成/確立了周潔茹小說的總體風貌。
個人化、情緒化、叛逆化、自語化這“四化”貫穿了迄今為止周潔茹小說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應當說,“四化”既是周潔茹的優(yōu)勢和特點,卻也從某種意義上造成了她的不足乃至缺陷。當周潔茹還是個早熟的“童女”、年輕的“美女作家”時,她的“四化”寫作是具有沖擊力和爆炸性的——在招搖和固守、羅致和抵御中形成了一種張力和吸引力;然而當已是中年的周潔茹還是如沒長大的老少女般在“四化”(盡管是改良后的“四化”)中“盤旋”時,“四化”的局限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此時的“四化”不但失去了當初時代需求的內(nèi)在呼應/感應,也與“香港作家”周潔茹的中年形態(tài)不盡相符。畢竟,一個在文學上有著過人才華的作家,人到中年卻目光仍在自身、感覺仍然情緒、心態(tài)不脫叛逆、語言照舊自語,“高潮”“尖叫”“你疼嗎”不斷/反復出現(xiàn),總令人覺得有點“審美疲勞”。
事實上以周潔茹的文學才情,她是可以在迄今為止一路走來的“四化”中有所突破的。文學天分,敏感聰慧,再加上堪稱豐富的人生閱歷,周潔茹完全可以也應該走出“四化”的窠臼,在人性的挖掘、視角的多元、形象的豐富、語言的多樣、結(jié)構(gòu)的布局、境界的格調(diào)等方面有所開掘和突進。我很欣喜地看到,在她的《到香港去》《如果蘑菇過了夜》和《佐敦》《油麻地》這類作品中,周潔茹已開始或走出“自我”,或側(cè)重敘事;而在《尖沙咀》《小故事》等作品中,她對愛情的理解和表現(xiàn),已有了頗為舒展的格局——這充分表明,只要周潔茹有意愿走出“四化”,她是有這個潛質(zhì)和能力的。
既然周潔茹想在文學中蓋座“房子”,那她就不能只在文學中經(jīng)營“網(wǎng)絡聊天室”“賓館房間”“客廳”“餐廳”或“咖啡館”這樣的“房間”(“網(wǎng)絡聊天室”“賓館房間”“客廳”“餐廳”或“咖啡館”都是周潔茹作品中常見的場景、空間、活動場所、背景乃至話題,與此相關(guān)的眾多周潔茹作品,也就如同她筆下一個又一個的文學“房間”),而應該對“房間”有個整體的規(guī)劃和布局,有種對包容/涵蓋各類“房間”的“房子”之總體位置、外在環(huán)境、內(nèi)在風格、樓層高度、內(nèi)部縱深、“房間”安排、外觀美感的全面設(shè)計。她不能總是在一個又一個面貌、氣質(zhì)、風格頗為相似的文學“房間”中不斷地來往展示/穿梭/游走。對于周潔茹從“前期”到“近期”的整個小說創(chuàng)作,我的判斷是:她已經(jīng)有了不少文學“房間”,但她的文學“房子”還沒蓋好——一如她理想中的最好長篇《房子》尚是空白文檔一樣。
“房子”當然不是“房間”的簡單羅列和疊加,而是對“房間”的一種有效規(guī)劃、整體改觀、全面提升和有機合成,從文學“房間”到文學“房子”無疑應該是一種“質(zhì)變”和“升華”。期待具有“周潔茹風”(氣派)的文學“房子”早日出現(xiàn)、成形、完成、問世!
[注釋]
[1][2][5][6][9][10][11][12][13][14]周潔茹、傅小平:《走出來你還是你,只是這個世界都不同了》,收入周潔茹《小故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285頁、第283—284頁、第282頁、第306頁、第308頁、第310頁、第290頁、第324頁、第323頁、第324頁。
[3]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上海的少女》,收入《魯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63-564頁。
[4]本文將周潔茹2000年出國前的創(chuàng)作視為“早期”,將她2008年回歸寫作后的創(chuàng)作視為“近期”。
[7][8]李敬澤:《穿越沉默——關(guān)于“七十年代人”》,《當代作家評論 》, 1998年第4期。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周西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