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中有個竹子定律,是說竹子發(fā)芽后,用4年僅長了3厘米,但從第5年開始,就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只用6周時間就能長到15米。然而,為了這15米,在前面的4年中,竹子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shù)百平方米。沒有前4年默默無聞的努力,也就沒有之后那高高在上的15米。這個竹子定律,在現(xiàn)實中有著重要意義。
竹子成材如此,人的成功是不是也同樣遵循竹子定律呢?現(xiàn)在人們都說曾國藩是個成功人士,但他不是一生下來就注定成功的,早年看起來也很愚笨,背書慢、寫文章差。但是他和常人有個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有一種不肯放棄的精神,多讀多背,四書五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課本知識不留死角,基礎(chǔ)知識比別人扎實。他24歲中秀才,還是全縣倒數(shù)第二,但是開竅之后,突飛猛進,幾年之內(nèi)就中了舉人、進士。外人看來,他的成功很突然,好像一下子就成功了一樣,其實不是。
事實上,天上不會掉餡餅,世界上不可能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在前行的道路上,人們的努力已經(jīng)擺在那里了,成功才會水到渠成。而人們的眼睛,一般只是看到別人的成功,往往忽視了成功者的努力。殊不知,做任何事都有一個過程,量變才能引起質(zhì)變,沒有量變永遠不可能有質(zhì)變,這就是竹子定律。成功路上,守得云開見月明,只有把基礎(chǔ)打好了,才能最終獲得質(zhì)變、有所成就。誠然,有的人也很努力,但沒有成功,所以話也可以這樣說,“努力未必成功”。然而,這只是話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更有意義,“不努力必然失敗”,完整的兩句話揭示了很多深刻道理。
由此可見,人生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只是有些看不見,但絕不會沒有意義。人的進步也是如此,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長期過程,需要他人的不斷提醒?!爸已阅娑谛小?,真理常常未必好聽,但絕對有道理。這就像堅持問題導向,干嗎愛提問題呢,那不是揭人家短處嗎?事實上,這才是真對人好。拍馬屁,歌功頌德,是好聽,但更容易把人拍暈,還能把人拍到溝里去,結(jié)果肯定是害人。要人幫你,就不要讓人只說好聽的話。多聽聽別人給你指出的問題,對一個人的成長成熟才是真正有實際幫助作用的。
竹子定律具有哲學意義,不只是告訴我們成功的道理,還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要真想獲得進步,真想幫人又幫己,做事情就不僅應持之以恒,還要堅持問題導向。只愛說好聽的,只愛聽好聽的,都不是人生正確的打開方式。在實際生活中,要善于傾聽問題,善于分辨是非,善于把握問題實質(zhì),把每次指出的問題作為提升自己的一次機遇。這樣,經(jīng)過長期的不懈努力,質(zhì)的進步可能就會真的到來,這是竹子定律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責任編輯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