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德歲
長期以來,科學家與哲學家們一直努力探索地球起源的奧秘。但是,在科學發(fā)展初期,他們除了猜測之外,并沒有更好的手段。18世紀,法國博物學家布封曾提出彗星碰撞假說。他認為:在很久以前,有一顆或很多顆彗星跟太陽相撞,從太陽上面碰下來的熾熱團塊“俘獲”了周圍的宇宙塵埃,它們聚集起來,分別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然而,彗星主要是由冰構成的,當它們接近太陽時,就會因受熱而迅速變成氣體,怎么能從太陽上面碰下來熾熱團塊呢?
后來,德國哲學家康德與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又分別提出了星云假說。他們認為,宇宙中充滿了云狀氣體,即“星云”。星云群在轉動的過程中漸漸瓦解,由于萬有引力的作用,它們被壓扁,然后形成了星體和行星。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八大行星,就是在大約45億—50億年前,通過類似的方式形成的。到了20世紀50年代,星云假說得到了天文學家們的證實。利用強大的現代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們觀察到:宇宙空間中,有許多氣體與塵埃所組成的星云,它們很可能就是星體的“孵化器”。這些正在形成星體的過程,跟星云假說所推測的太陽系行星的形成過程十分相似。而宇宙中存在著不計其數類似太陽系的星系。
按照現在流行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的形成,從100多億年前的“奇點”開始?!捌纥c”是什么?它是從哪里來的?目前連宇宙學家們也不清楚。一般認為,奇點區(qū)域存在于“黑洞”的核心。黑洞是什么呢?黑洞并不是“洞”,而是一種質量無比巨大的天體,具有非常強大的引力,所有的物質被“只進不出”地“吸”進去,并被壓縮成無限高的密度區(qū)域——“奇點”。
換句話說,宇宙被認為是從無限小、無窮熱、無比高密度的“奇點”開始膨脹起來的。所謂“大爆炸”,其實是指這一膨脹現象。也就是說,奇點在最初形成之后,明顯地膨脹變大(即“大爆炸”)并冷卻,從極小、極熱變成目前宇宙的大小和溫度。眼下它依然在擴大并冷卻著。
根據這一理論,地球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星球,在無限膨脹的宇宙中,與無數個其他星體碰巧聚集在同一個星系。我們所棲居的這個美麗星球,不過是宇宙中“爆”出來的一小顆“塵?!倍眩罱K還可能會被吸入巨大的“黑洞”而永遠消失。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一理論究竟會使我們對地球的前景感到無比恐懼呢,還是對宇宙的神奇感到美妙無比呢?這或許就是科學的魅力所在吧,它使我們對人類自身及其環(huán)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滄海如何變成桑田
其實,地球形成之初,地表并沒有海洋與江河湖泊,而是一個火山活動頻繁、地震不斷、隕石如雨的不毛之地。正是這些強烈的火山活動,釋放出大量的氣體(包括水蒸氣),幫助形成了原始的大氣與海洋。自從地球上有了海洋和陸地的劃分,海陸變遷的歷史就開始了。
古今中外的歷史書上都有記載,人們曾在遠離海岸的高山頂上,發(fā)現了如今只有在海邊才會見到的螺蚌殼。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紀,古希臘的哲學家、詩人色諾芬尼,就曾在內陸的山上發(fā)現了貝殼等海洋動物化石。他推斷:這些山脈早先肯定位于海中,地球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全球性大洪水和干涸的輪回。
然而,這一推斷受到了基督教徒的反對。有人主張,那些螺蚌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化石,是諾亞大洪水把它們從大海里沖到山上來的;等到大水退卻之后,就把它們遺留在了山上。
15世紀,意大利出了一位非常聰明博學的大學者——達·芬奇,他認為這是不大可能的。因為諾亞洪水是特大暴雨引起的,一般來說,雨水只會把陸地上的東西沖刷到大海里去,而不會反方向地把海里的生物沖刷到高山上去。他還發(fā)現,這些貝殼出現在不同的巖層中,所以不可能是一次特大洪水所造成的。
達·芬奇提出自己的解釋:當陸地上的河水流到大海里時,渾濁的河水中攜帶著大量泥沙,它們在海里沉淀下來并淹埋了貝殼。此后,泥沙不斷地層層沉淀、堆積并淹埋海里的貝殼。當海平面降低,海水消退,底層的泥沙經過脫水、擠壓、固結而變成了巖石,里面的貝殼也跟著變成了化石。隨著海底巖層的抬升,這些貝殼也就一起被抬升到高處。
巖石像一本地球歷史的大書
丹麥醫(yī)生斯坦諾在1669年進一步推斷,最先沉淀形成的巖石位于最底層,后來沉淀的巖石位于它的上面,越往上的話,巖層越年輕。因此,巖石的層層相疊反映了地球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整套巖層就像一本地球歷史的大書。下一期,我們就來談談科學家們是如何閱讀地球歷史這本大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