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冬 葛旭峰*
(荊門市掇刀人民醫(yī)院,湖北 荊門 448000)
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是由于結核桿菌感染所致,機體內各個器官均可受到結核菌的侵入,若未及時治療易損傷患者的腎臟、肺部、肝臟等多個臟腑功能,增加治療難度,使患者的治愈時間延長,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存質量大幅降低[1]。結核病早期診斷對于結核患者的早日康復轉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目前,臨床結核患者的常用檢查方法包括痰涂片鏡檢與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等多種檢驗方法,可為臨床肺結核臨床診療工作提供準確、快速的臨床診斷,對患者的康復轉歸給予有效指導。因此,我院特選取接受結核病治療的66例患者入組,分組觀察痰結核桿菌檢驗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接受結核病治療的66例患者入組,入組時間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采取雙色球分組法分為兩組,對照組及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19~52歲,平均年齡(26.64±3.61)歲,病程5個月~4年,平均病程(2.19±1.62)年;觀察組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25.79±4.51)歲,病程7個月~4年,平均病程(2.95±1.45)年;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①納入患者均在知情自愿且簽訂同意書參與研究,②經CT檢查、肺組織活檢、藥敏試驗以及臨床表現等綜合診斷為肺結核者;③精神系統(tǒng)正常,可閱讀文字,可正常與人溝通交流。排除標準:①排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及未完成檢查者;②排除肝腎等重要臟腑功能損傷者;③排除精神異常者;④排除結核以外其他傳染性疾病;⑤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腫瘤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痰液標本:于早晨7~8點收集患者咳出的痰液標本,指導患者晨起深呼吸后咳痰,應用專門的痰液收集容器進行收集。若患者無法有效咯出痰液則可通過收集咽拭子標本作為檢驗標準。標本采集完畢后送至實驗室進行痰涂片與PCR檢查。
1.2.2 檢驗儀器與試劑:選用奧林巴斯CX23光學顯微鏡,安捷論Mx3000實時熒光定量RCP儀,均選取儀器配套試劑;選擇微型離心機、高速離心機、微型混勻器、水浴箱、冰箱、干式恒溫箱、生物安全柜等儀器,同時選擇4%氫氧化鈉、石炭酸復紅染液等試劑。
1.2.3 PCR方法:應用PCR法檢驗的觀察組33例具體檢查方法:①收集痰液提取DNA,收集痰液標本與4%的氫氧化鈉放置一起,時間控制為30 min,溫度控制在30 ℃,放置于離心機中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為5 min,速度為1500 r/min,去上清液后,將沉淀物與生理鹽水混勻并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為5 min,速度為1000 r/min,重復上述操作2次,將離心后樣本沉淀物與50 μL NDA提取液充分混合并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為5 min,速度為1000 r/min,獲取痰液中的DNA。②PCR反應,取裝有2 μL的DNA的PCR試管35份,離心處理時間為10 s,速度為8000 r/min。預變性處理時,溫度加熱至93 ℃,加熱時間為2 min,將DNA分解為單鏈,控制溫度為55 ℃,使單鏈DNA分子與引物以互補序列配對方式結合,在Taq酶作用下,引物結合物中的脫氧核糖核苷三磷酸作為反應原料,模板為靶序列,延伸原理是堿基配對和半保留原理,形成1條與模板DNA鏈互補的新半保留復制鏈,過程中應控制溫度在72 ℃,1 min后可形成一個新DNA片段,設置循環(huán)數為40個,終止反應,結核桿菌DNA含量則由儀器進行自動計算。
1.2.4 痰涂片鏡檢方法:應用痰涂片鏡檢的對照組33例具體檢查方法:用鑷子將酒精浸泡的玻璃片取出,放置于酒精燈火焰上進行烘干處理,使載玻片上的油脂、酒精等有效清除,待載玻片溫度降至室溫偶,將收集的痰液用燒灼放冷的接種環(huán)于載玻片上均勻涂抹,染色方法為齊-尼氏抗酸染色法[2],用生物顯微鏡進行鏡檢。涂片鏡檢中應注意:應控制標本涂層厚度,不可涂太厚以免無法觀察到單個菌體,不可涂太薄以免無法找到生物組織,涂片時也應控制涂片力度,以免用力過猛導致載玻片菌體受到破壞。熱固定時涂片后應使標本完全風干,標本通過火焰快速烘干次數應控制3~4次。熱固定的目的在于有效殺滅微生物,提高菌體染色度,有利于微生物黏附在載玻片上。痰涂片鏡檢陽性檢出標準:若在100視野中抗酸桿菌數量在3~9個,提示結核桿菌陽性[3]。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選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t值檢驗并用(±s)描述,計數資料以χ2值檢驗并用(%)描述,P值<0.05時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觀察組應用PCR法檢驗陽性檢出率為78.79%,對照組應用痰涂片鏡檢的陽性檢出率為24.24%,兩組數據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痰液樣本檢驗結果[n(%)]
結核病是臨床常見傳染性疾病,具有臨床癥狀輕微、發(fā)病緩慢、病程期較長等特點。經臨床調查數據顯示,結核病的主要發(fā)病人群為青年人。感染結核桿菌后,潛伏期在4~8周,其中肺部感染結核桿菌者約占80%,其中侵入皮膚、骨骼、腹膜、腦膜、頸淋巴等處的發(fā)生率約占20%。傳染方式主要是通過人呼吸道傳染,而直接或間接接觸正在排菌的肺結核患者是主要傳染源。結核桿菌經呼吸道進入機體后易誘發(fā)結核病,對患者的呼吸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淋巴細胞均會造成嚴重損害,也會損害患者的器官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結核桿菌誘發(fā)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風險較高,具有一定的傳染性,病情較輕者可出現體溫上升,渾身乏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嚴重者也會出現上腹部疼痛、反復高熱、咳痰咯血等癥狀,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若結核患者未能及時接受有效治療,病灶也會轉移至肝腎等臟腑,增加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也會降低患者的治愈信心,影響患者的康復轉歸。隨著我國醫(yī)療事業(yè)的前足發(fā)展,人們對結核病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大,臨床結核病治療獲得了較大成果,但是結核發(fā)病率仍呈逐年升高狀態(tài),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結核患者發(fā)病早期無明顯癥狀,早期診斷難度較大,易延誤病情,延長患者的治愈時間,使得患者在致病菌影響下降低身體功能,引起疾病轉移,甚至進一步惡化,使患者的治療難度進一步增大。因此,早期診斷及時開展有效治療是阻止疾病進一步發(fā)展,促進疾病康復轉歸的關鍵所在。
結核病主要是通過空氣傳播,為了有效控制結核病流行傳播,加強病原體通過空氣傳播則是預防此病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可通過以下環(huán)節(jié)預防結核病傳播,首先,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已確定患有結核病的患者應做好痰液傳播防護措施,不可隨意吐痰,做好衛(wèi)生消毒工作,加強個人衛(wèi)生防護。結核患者居住地也應定期消毒通風,增加室內的空氣流通,減少空氣中結核桿菌的數量。結核患者也應勤更換衣服,勤洗澡,保證個人衛(wèi)生。其次,定期開展個人健康檢查,結核病的治療關鍵是早期發(fā)現,所以,可定期開展肺部X線檢查、早晨痰液檢查等方式,及時發(fā)現肺結核病,早期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發(fā)展惡化。最后,新生兒可通過接種卡介苗預防肺結核,目前我國新生兒卡介苗的接種率高達100%,同時嬰幼兒與適齡兒童的預防接種的查漏補種工作也持續(xù)開展,可有效提高嬰幼兒人群對結核病的免疫力,逐漸提升我國國民整體免疫力。結核病臨床治療時會給機體造成諸多負面影響,選擇適當的檢驗方法進行早期診斷,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可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選擇一種科學的痰結核桿菌檢驗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臨床結核檢驗多采取痰液涂片鏡檢,此種方法操作簡單,檢測費用相對較低。結核病患者的病程期較長,痰菌轉陰率是臨床判斷治療及預后效果的重要指標,對患者的機體功能恢復具有積極促進意義。結核桿菌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指標,可通過痰液涂片抗酸染色法、痰培養(yǎng)法等方式進行常規(guī)檢查,但是,痰液涂片鏡檢需要痰液樣本的質量要求較高,檢測的靈敏度較低,陽性檢出率較低,嚴重影響患者的機體恢復,降低預后效果。
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fā)展,聚合酶鏈式反應在結核臨床檢驗中得到有效應用,通過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基因擴增儀使DNA片段放大擴增,獲取性質穩(wěn)定的結核桿菌DNA進行臨床檢測。檢驗過程中可通過提取痰液樣品中的DNA,選擇寡核苷酸進行結核桿菌DNA基因擴增的引物,使所提取的DNA提取物中是否含有目標檢測的結核桿菌DNA得以明確,使臨床檢測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大幅升高。應用PCR反應對結核患者進行檢驗可使臨床檢測的準確性、可靠性大幅升高,為臨床診斷提供準確且及時的診斷依據,為臨床后續(xù)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依據。
PCR作為現階段新興分子與基因結合診斷方法,具有診斷速度快、費用低廉、特異性高等特點。經臨床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應用PCR檢查肺結核合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群體的敏感率可達到95%,準確率為94%,與常規(guī)實驗室診斷結果相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此研究結果側面證明了結核病應用PCR診斷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無法對檢查結果造成感染。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應用PCR檢查,對照組應用痰液涂片鏡檢,觀察組的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因此,相比于痰液涂片鏡檢而言,結核患者應用PCR檢查的陽性檢出率較高,檢查效果較佳,可助于醫(yī)師對患者病情進展進行全面評估,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綜上所述,結核患者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可使陽性檢出率大幅提升,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科學指導依據,對于治療及預后效果也具有良好的評價效果。因此,聚合酶鏈式反應值得在臨床結核病臨床診斷中進一步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