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慧
(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神經內科,吉林 白城 137100)
目前,全球每年約有170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半數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現今心肌梗死已成為威脅人們身心健康的常見疾患,易加重醫(yī)患負擔,影響社會正常運轉[1]。據悉,近10年來,因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加之民眾不良生活習慣,使得國民心肌梗死發(fā)病率呈遞增趨勢,當下我國心肌梗死發(fā)病率已接近國際平均水平,每年新增病患高達50萬,臨床以持續(xù)胸骨后疼痛、心前區(qū)壓榨性劇痛、進行性心電圖改變?yōu)榈湫桶Y狀,若不及時予以醫(yī)治,可并發(f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但筆者于實踐中發(fā)現單純服用阿司匹林療效有限,聯用氯吡格雷,可綜合應用兩種藥物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同時發(fā)揮其不良反應中的互補性,提高治療效果。本文就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7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進行探析,以期為后續(xù)醫(yī)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病例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前來我院心血管內科就診的72例心肌梗死病患,采用雙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6例。本研究經院領導及心血管內科醫(yī)護人員共同審核通過,所有參選對象均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研究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39~78歲,平均(54.64±2.15)歲。對照組男23例,女13例;年齡37~75歲,平均(54.29±2.24)歲。兩組病例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根據典型癥狀表現(突發(fā)胸骨后或心前區(qū)壓榨痛、心律失常、心率衰竭)、特征性心電圖衍變(Q波和ST段抬高)及血清生物標志物動態(tài)變化(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鈣蛋白升高)確診;②意識清醒且精神狀態(tài)良好;③中途未退出研究。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不全者;②藥物過敏者;③溶栓禁忌者;④遵醫(yī)性差及精神交流障礙者;⑤嚴重肝臟損傷者;⑥活動性病理性出血者(顱內出血、消化性潰瘍)。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于溶栓治療后口服阿司匹林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3020321,2010-08-02;生產單位:云南云龍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0.5 g)起始劑量為300毫克/次,1次/天,第2天藥物劑量改為150毫克/次,1次/天,療程1個月;研究組患者加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6410,2010-07-30;生產單位: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75 mg)起始劑量為300毫克/次,1次/天,第2天劑量減至75 mg,1次/天,療程1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血小板指數。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管再通率(血栓上下游血流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比較再次入院率。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肝腎損害、過敏、鼻出血、血腫)。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管再通率、再次入院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軟件SPSS19.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心功能各項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均小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血小板指數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長于對照組,血小板指數大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管再通率、再次入院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兩組血管再通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隨訪半年,研究組再次入院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惡心嘔吐1例、上腹部不適或疼痛2例、鼻出血1例、血腫1例;對照組惡心嘔吐2例、肝腎損害1例。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數據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又稱心肌梗死,近幾年,隨著民眾生活條件改善加之快餐化飲食模式,致使多數民眾受困于心肌梗死疾患,且呈現年輕化趨勢。臨床醫(yī)療以鎮(zhèn)靜止痛、調整血容量、再灌注治療(縮小梗死面積)、藥物治療、抗心律失常為主,多數醫(yī)者于溶栓治療后主張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片以預防心肌梗死復發(fā),降低穩(wěn)定性及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發(fā)病率。阿司匹林為水楊酸衍生物,常用于預防心肌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及外科手術術后血栓形成中,得到醫(yī)患一致認可。趙向輝[3]于研究中提出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減少不良事件,具有借鑒意義。
氯吡格雷為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可選擇性抑制ADP與血小板受體結合或抑制ADP介導糖蛋白GPⅡb/Ⅲa復合物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因該藥口服吸收快與血漿內蛋白結合率高,且代謝物對血小板聚集無影響被用于心、腦及其他動脈循環(huán)障礙性疾?。ㄐ募」K馈⒛X卒中)醫(yī)療中,但醫(yī)者于實踐中發(fā)現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可增加出血及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牛少輝等[4]學者為急性心肌梗死病患醫(yī)治時應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發(fā)現聯合用藥組患者治療效果、冠狀動脈再閉塞發(fā)生率及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數及血小板聚集率均優(yōu)于單獨服用阿司匹林者,但兩組患者管腔再通時間及出血發(fā)生率相比無明顯差異。筆者咨詢專家學者,查詢文獻資料,與藥師分析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藥物功效、藥理作用、使用禁忌及不良反應,于實踐中發(fā)現: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均小于對照組,研究組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均長于對照組,血小板指數大于對照組,再次入院率低于對照組,兩組血管再通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無明顯差異,即心肌梗死患者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聯合治療不僅能改善心肌功能及凝血功能,還可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再次入院率,療效更為理想。趙亞男等[5]學者于研究中指出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聯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可降低花生烯酸、膠原及腺苷二磷酸誘導下血小板聚集率及心血管事件再發(fā)率,同時于研究中指出患者血小板聚集情況與氯吡格雷血藥濃度無關聯,即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更為理想,具有借鑒意義。郭忠良[6]于研究中指出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癥狀體征,即聯合用藥方案已得到多數醫(yī)患認可,醫(yī)者可根據患者病情、臨床癥狀及體質有針對性的調整藥物劑量,在保證療效的同時提高治療安全性,以便患者放心就診,減輕醫(yī)患負擔。
心肌梗死作為最為嚴重的急性心血管疾病,40歲以上民眾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呈遞增趨勢,作為猝死病患常見病因,愈發(fā)引起民眾重視,多數患者于突然發(fā)病后入院就診,需接受溶栓治療以防治出血問題,維持病患生命安全[7-8]。因阿司匹林對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被視為預防心肌梗死復發(fā)的良藥,但該藥禁忌多且患者常出現胃腸道癥狀、過敏反應、中樞神經系統(tǒng)障礙、肝腎損害及心臟毒性等不良反應,醫(yī)者加大研究力度,以期通過聯合用藥減少阿司匹林攝入量或通過藥物相互作用,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對病患身心的損害,進而鞏固療效,提高治療安全性[9-10]。氯吡格雷適用于近期出現中風、心肌梗死及確診為外周動脈疾患患者臨床醫(yī)療中,因患者服用該藥可減少動脈粥樣硬化事件發(fā)生被醫(yī)者用于心肌梗死治療中。此外,醫(yī)者在為患者設計治療方案時需訊問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反應,必要時進行過敏檢驗,謹防藥物過敏問題,同時嚴格按照說明書科學用藥,以規(guī)避不良事件[11]。總之,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心肌梗死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凝血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再次入院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