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虹
“主體性”這一語詞,是我一個足以讓你深刻而鮮明地印在腦海中的關鍵詞、主題詞,像極了一個顯著存在的品牌標識,又像那個西方神話中男神驚艷邂逅一叢水仙花和一美少年在湖中的臨水照影,一經(jīng)遇見,便不能忘記。
這個陽光煦暖的新春午后,在網(wǎng)上書店游逛,不期然間就發(fā)現(xiàn)了武志紅新出版的一本心理學書籍,相信這個書名足以讓每個讀者一見傾心繼而心花怒放——《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是不是說出了你的心里話呢?誰不想過好這一生?誰不想讓自己的人生擁有自主權?誰不想張揚生命的主體性意識呢?
而說到底,每個人的人生這本大書,都是自己一筆一劃寫就的。原本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命運的主人。細想想,一個人的全部生命,終究是為了活出自己。而一個人歸根結底,也只能做好自己。
雖然道理顯而易見,但是在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或者有多少人在某個階段都曾丟失了自我——一心想著成為別人眼光中的某種形象,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證明和扮演這個別人眼中的鏡像,為了做別人眼中的自己(讓別人滿意或羨慕、讓別人稱贊或認可)而奔忙辛勞,不惜違背自己內心意愿地偽裝自己、改造自己,就這樣一步步地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致使自己的人生和活法變得被動、附庸,仿佛一只被牽系的風箏、一顆被左右的棋子、一只被豢養(yǎng)的寵物、一臺超負荷運轉的機器、一個被抽打不停旋轉的陀螺......甚至深陷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殫精竭慮、處心積慮、煞費苦心之中而不能自拔,某種孤注一擲、利令智昏的做派,像極了一個專心嗜賭的賭徒。
對于以上常見現(xiàn)象除了個體的天資不夠、道行尚淺,也只能從異化的角度進行解釋了。異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是指一種被外在之物或是人的創(chuàng)造之物所控制、所奴役、所驅使的非人狀態(tài)。馬克思只談到了勞動及其產(chǎn)品在奴役人,然而真正的事實是——人類的主體理性也在自我奴役,從而導致出現(xiàn)精神文化層面上的非主體性現(xiàn)象。
嗜欲太深,天機必淺。人越是孜孜、營營于任何身外之物,也就越會被那身外之物所控制和役使,也就越會迷失自我和人性。孜孜以求,必會出現(xiàn)求之不得的欲望之苦,或是導致代價沉重的慘勝之悲,所謂的追求、努力,所謂的拼搏、抗爭,一旦劍走偏鋒走向了偏執(zhí)、偏激,便成為了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故步自封。這其實也即佛學中所說的“我執(zhí)”,執(zhí)念越重,越容易喪失自我的主體性。自我束縛,自我設限,自亂陣腳,落入自設的陷阱——這是作為人的普遍局限性,某種意義上也可說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心理積淀。
說到此處,不由得于心中第1001次地感慨:大道自然,上善若水,中庸之道,中道之美,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的確確真心是一門無言的柔軟的大智慧呢。
而具體來說,要想真正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就要在某個領域、某個地帶或是某個場所、某個空間,擁有自己的話語權、主動權、影響力。就意味著要具有某種資質與能力,否則你所說的想自己說了算,不是癡人說夢、白日做夢,就是任性傲嬌、無知無畏。還要包括知足常樂,認清自己,準確定位,不見異思遷,不得隴忘蜀,不逞強斗狠,不怨天尤人,而是清醒理性,收放自如,海闊天空,風清云淡。
就像楊絳先生百歲的時候在《文匯報》開設了一個“坐在人生邊上”的筆談,她說:“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彼摹峨[身衣》中有段文字簡直可以拿來作為“人生邊上”的最佳注腳:“古往今來,自有人避開‘蛇阱而‘藏身或‘陸沉。消失于眾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內,如細小的野花隱藏在草叢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賽牡丹,安閑舒適,得其所哉。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這是何等一種沉潛、淡定、專注、恒久、通透、闊達的生命氣象與人生格局,活出了一種人淡如菊、兀自芬芳、清麗雋永而歷久彌新的生命姿態(tài)與人生境界。
又如毛姆在他的半自傳色彩的代表作《人生的枷鎖》里的最終徹悟——人生看似枷鎖無處不在,其實那種種有形、無形的枷鎖又將會在你超凡的悟性里被見招拆招地卸去盔甲、紛紛脫落。人生、成功、美滿其實也都沒有一個統(tǒng)一定式,就像一塊波斯地毯,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審美和節(jié)奏,編織出屬于自己的圖案花紋。毛姆這里打比方顯然說的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風格。
回到武志紅的這本心理學著作,書中他還談到了:自我實現(xiàn)、成為自己,這樣的詞匯聽上去很美好,也因此深入人心。但我們必將深刻體驗到,生命非常復雜,它總是如太極圖一樣給我們呈現(xiàn)非常矛盾的存在,黑與白、得與失、榮與辱、美好與暗黑、幸福與傷害、破碎與完整......這些對立面總是相互并存甚至相互轉化,生命從不會只給我們一個單純的禮物,它總是要向我們展現(xiàn)豐富而完整的面向。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從自己的感覺出發(fā),擁抱這份完整,更好地梳理、整合、理解與悅納自我。
是的,希望每個生命能更好地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如同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那個真實的自己,才是真正最好的自己。愿你歷經(jīng)千山萬水,閱盡花開花落,終于活出自己的主體性,從此以后讓人生成為一場自在隨風的自駕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