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與艾滋病,對一般大眾而言,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對同性戀艾滋病人群而言,腸道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I)傳播的主要途徑。對于相關領域的研究者而言,腸道與艾滋病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同性戀人群,尤其是男同性戀人群中,攜帶病毒的精液可將HIV-1傳播給新的個體。一方面,病毒可穿越腸道末段黏膜上皮進入機體,另一方面,病毒也可以跨越男性尿道上皮進入機體,但腸道是男同性傳播中HIV-1進入機體的主要場所。
HIV-1跨越腸道黏膜的途徑有多種。主要有:①黏膜損傷部位,即在其他感染或疾病引起腸道黏膜破損后,病毒通過損傷部位進入黏膜;②腸上皮細胞之間的間隙,即在上皮細胞與相鄰上皮細胞之間的間隙變大時,病毒通過縫隙進入黏膜;③樹突狀細胞向腸腔內伸出的分支,即直接由樹突狀細胞轉運到黏膜內;④HIV-1可以直接進入上皮細胞,然后從上皮細胞的基側面出來,進入腸黏膜。
作為HIV-1進入人體的門戶,腸黏膜也具有天然抗HIV-1感染的能力。雖然不能直接對人腸道黏膜阻止HIV-1感染的能力進行實驗測試,但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腸道黏膜傳播HIV-1的風險大大低于血液接觸傳播,間接說明腸道黏膜具有阻止HIV1進入人體的能力。腸道黏膜阻止HIV-1感染的生物學因素很復雜,但相關知識的獲得將有助于提高腸道黏膜阻止HIV-1感染的能力,促進對HIV-1傳播的控制。
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HIV-1的膜蛋白可以直接作用于腸道上皮細胞,改變上皮細胞與相鄰細胞之間的間隙的通透性,可能是HIV-1通過完整黏膜上皮進行傳播的方法之一。而細胞因子IL-17A和IL-17F可以阻止HIV-1膜蛋白引起的變化,表明存在人為增強腸道黏膜抗HIV-1感染能力的可能性。
由于腸道黏膜是HIV-1進入機體的門戶,HIV-1具有突破黏膜屏障的能力,在沒有預防HIV-1黏膜傳播的技術和方法之前,保持黏膜健康且避免接觸病毒將有助于減少HIV-1傳播。(來源:艾防中心病毒及免疫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