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士奇
緘默的品格使聲音更響,
隱蔽的襯托使顯露更亮
瑞典有一個“失敗創(chuàng)意博物館”,里邊展出的都是失敗產(chǎn)品。如兼有智能通信和游戲機功能的諾基亞手機、女性專用圓珠筆、只能用來刷推特的手機、眨眼拍照的谷歌眼鏡等,多得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看完。失敗創(chuàng)意博物館有一個重要的意義:打破了“幸存偏誤”。
“幸存偏誤”是指人們系統(tǒng)性地高估成功可能性的現(xiàn)象。具有“幸存偏誤”的人認為,只要勤奮,就一定會成功;只要優(yōu)秀,就一定被承認。有“幸存偏誤”的人數(shù)量極其龐大。這是因為成功比失敗的事例多嗎?不,相反是失敗比成功的事例多;而且多到比例懸殊,成功的概率十分小。以寫作為例,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每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背后又有100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后又有數(shù)百個書稿沉睡在抽屜里的作者。這說明成功是多種力量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是時間空間交錯促成的產(chǎn)物,其中勤奮、優(yōu)秀僅是其中一個因素。
既然如此,為什么會造成“幸存偏誤”?這是因為成功總是在大聲說話,而失敗一直緘默無言。這是人性熱衷于炫耀榮譽、羞于展示傷疤的特點決定的;這是社會鼓舞人氣、教化上進的文化決定的。成功變成冰山之尖,露出海面,被人們廣泛而清楚地看見;而失敗變成大部分冰山,沉沒在海面下面,很多人看不見。
失敗創(chuàng)意博物館的作用,就在于引導我們傾聽失敗的聲音,看見隱蔽的事實。這不是在消弭行動的勇氣,而是在促進頭腦的全面多維,使我們的情緒更加沉靜,前進的腳步更加穩(wěn)健。
(編輯/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