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
單次雷電的能量有多大?
關于雷電的能量,有說一個雷的能量相當于幾千克石油的,也有說一個雷的能量夠一座城市用兩年的,眾說紛紜,到底哪種說法靠譜呢?想要知道答案的話,最好用專業(yè)的參考資料進行計算,這里我推薦選用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的教科書《高電壓技術》,這本書中對雷電進行了系統(tǒng)的講解,還提供了較詳細的數值模型。OK,下面就開啟我們的計算之旅吧。
只考慮常規(guī)雷電的話,雷電對地放電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1)先導放電;(2)主放電;(3)余輝放電。
首先是先導放電。先導放電的作用是建立雷電通道,相當于“鋪路”。我們要探究的雷電能量,就是空中的雷云對地放電的能量。通常雷云的上部帶正電荷,下部帶負電荷,這些聚集在下部的負電荷在附近地面感應出大量正電荷,當雷云與大地局部電場強度達到大氣游離所需的電場強度(約25—30 kV/cm)時,就會使空氣游離,形成先導放電通道。
先導放電建立導電通道的過程有點像“扭秧歌”,每一步都挺快,但走一步歇一會,整體速度就非常慢了,為100—800 km/s,只有光速的千分之一左右,這個過程持續(xù)0.05—0.1 s。
先導放電的瞄準對象通常是地面上高聳突出的物體,這些物體周圍電場強度比較大,所以會出現向上的“迎面先導”現象。因此,在雷雨天,我們要避開大樹、避雷針等尖銳、高大的物體,同學們要記住哦。
關于能量,先導放電過程中電流比較小,相對于雷電的整體能量,其能量可以忽略不計。
然后是主放電,這也是主要的雷擊放電過程。在先導放電過程建立了平坦通暢的放電通道之后,電荷就可以暢通無阻地“飛馳”了。在放電通道中,帶負電的電子向下運動流向大地,正電荷向上運動,兩者相互中和。這樣的大量電荷流動,形成主放電過程。
主放電過程通常會出現非常大的脈沖電流,產生強烈的光和熱,使空氣急速膨脹、震動,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閃電和聽到的雷聲。主放電的發(fā)展速度非??欤s2×104-1.5×105km/s,比起前面的“扭秧歌”可是快了幾百甚至上千倍。
主放電過程持續(xù)時間極短,一般不超過100 μs(微秒),但是電流非常大,峰值高達幾十甚至上百千安培(kA),之后衰減形成雷電流沖擊波形。我們選擇其中最簡單的波形進行計算。主放電過程的電流計算公式為i=,其中,i是對零電阻通路的雷電流值,為幾十到上百千安培,我們將峰值取大些,算100 kA吧(順便一提,這么大的雷電流并不常見);參數Z0是沿著雷擊通道運動的電壓波與電流波的比值,有關規(guī)程建議取300—400 Ω,這里我們按350 Ω估算; Z是被雷擊物體的波阻抗,設被雷擊物體末端電壓為零,承接全部能量(按純熱量估算),使用能量計算公式,并對Z求導可以計算出,被擊物體取Z=Z0可以得到最大的電擊能量,所以也是取350 Ω。經過計算可以得出,此過程能量合計0.8+24.3=25.1(kWh)(實際上還得打折哦)。
最后是余輝放電過程,剩余電荷“發(fā)揮余熱”。這個過程是云的剩余電荷沿著主放電通道繼續(xù)流向大地的過程,電流比之前小很多,只有10—1000 A,持續(xù)時間大概為0.03—0.05 s。
實際上,電流是按指數衰減的,為簡便起見,我們按線性計算(結果會偏大),從1000 A衰減到0 A,時間取0.05 s,得到的結果大約為5845 kJ,相當于1.6 kWh。
綜上所述,一個典型的雷擊所攜帶的能量大概有25.1+1.6=26.7(kWh)這么多。假設我們技術無比先進,以100%的利用率捕捉到了這些能量,而且能轉換為居民用電的話,也就是26.7度電而已,按每度電0.5元計算的話,約相當于電費13.4元。注意,這個還是偏高的數值,實際上還要打折。嗯,打一個雷只有13.4元,雷神你放電的這一錘子還不如裝修師傅的貴呢……
雷神:“為啥咧?”
為啥?很簡單,因為能量=功率×時間(實際上是功率對時間的積分),雷電的功率確實非常高,但持續(xù)時間短得離譜,所以總體的能量并不高。
雷電的數量有多少?
有人又會說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萬一雷神是個打架子鼓的呢?如果人家一口氣“咚咚咚咚”地打好多雷,不也很有經濟價值嗎?
那我們再算算雷電的數量。衡量雷電數量,有個參數叫作“地面落雷密度”,用于計算在一個雷暴日(只要這天打雷就算雷暴日)中,每平方千米地面上的平均落雷次數。這個值與地區(qū)有關,以長江流域附近每年有雷暴日40天左右為例,地面落雷密度大約是0.07。
想要充分吸收這些雷的話,我們需要使用引雷的設備——避雷針。需要多少避雷針呢?關于避雷針的有效范圍(保護半徑)問題,《高電壓技術》一書中給出了計算公式。簡單來說,避雷針的有效范圍是避雷針高度的1—1.5倍,保護對象高度越低,保護范圍越大。為了方便,我們將保護對象按地面(高度為0)計算吧,避雷針高度選用超高的120 m,其保護半徑也是120 m,以正六邊形密鋪的方式計算(合每個避雷針保護3.74萬平方米的面積),那么平均每平方千米需要大約26.7個避雷針。
有這么多避雷針,才能在每個雷暴日每平方千米獲得0.07個雷的能量,假如將其100%轉換為居民用電的話,相當于每平方千米全年約可節(jié)省電費37.5元……說真的,就算刷一小時盤子,賺的可能都比這個多。
結論
到這里我們明確了:(1)單次雷擊的能量并沒有多大;(2)雷擊的密度也并不大。因此,即使不考慮技術水平和安全性,利用雷電仍然是一件非常不經濟的事情,“從天空引雷電利用”并不是個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