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年,牛玉儒出生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的一個革命干部家庭。牛玉儒家中有6 個孩子,他排行第3。他的父親對孩子們非常嚴格,從小就教育他們自律自強、勤奮學(xué)習(xí),長大努力工作,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牛玉儒7 歲時,母親突然病逝。工作繁忙的父親沒有精力照顧孩子,只能把牛玉儒和他的2 個兄妹一同送到了鄉(xiāng)下的二叔家寄養(yǎng)。二叔家原本有7 個小孩,牛玉儒他們來了后,生活更顯拮據(jù)。那段時間,一家人幾乎是在半饑餓的狀態(tài)下度日。
良好的家庭教育、艱苦的生活條件、坎坷的少年經(jīng)歷,給了牛玉儒堅實的人生追求和忠誠的人格修養(yǎng)。
牛玉儒的親屬中,不少人曾經(jīng)投奔他,但他總是讓他們高興地來,掃興地去。他的二哥、二嫂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但當二嫂為了侄子安排工作的事和他通電話時,牛玉儒竟然發(fā)了火,他說:“這事我辦不了?!倍┯中哂謿?,摔了電話。私下,牛玉儒也向妻子訴說心中的矛盾,他說:“我是牛家最不孝的兒子。但我手中的權(quán)力是人民給的,不屬于自己,我不能隨便亂支配?!?/p>
從政二十多年來,他沒有用手中的權(quán)力為親屬們辦過任何一件私事。了解他的人,都覺得他“不近人情”。其實,牛玉儒心中并非沒有親情。他念念不忘對他有養(yǎng)育之恩的二叔。一年春節(jié),他回老家專程看望二叔,看到二叔還住在當年的土坯房里,他把身上剩余的三千元錢全部留給二叔,想為二叔建新房子獻一份力。
也許人們能從十幾年前父親給牛玉儒的一封家書中,理解牛玉儒對親屬的態(tài)度。他剛調(diào)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紀檢委任秘書長的時候,父親給他寫信談到:“你現(xiàn)在在自治區(qū)工作,咱們家的親屬多,有的可能找你辦事,你一定要拒絕,他們可能會罵你六親不認,不要怕罵娘,罵聲越大,人民贊揚你的聲音越高……”可見,大公無私,一身正氣,不但是父親的教誨,還是牛玉儒始終追尋的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