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昕
這是一篇十分“任性”也很率性的小說,寫得自由而從容,盡管它所表現(xiàn)的世界和語境非常緊張和壓抑。我知道它出自一個年輕的寫作者之手,也許,這更加使作者容易在敘述中,大膽地質(zhì)疑生活的真相和困境。這篇萬余字的小說,就仿佛是一位少年在自己個體生命的時空段落里,演繹出的“意識流”或“生活流”,將現(xiàn)實聚焦于“存在”和生死的邊緣。小說有意地在瑪雅人那個恐怖預言的巨大陰影之下,描述一個年輕的生命,如何艱難地鏈接“活著”還是“離去”、存在還是“消失”的斷裂帶。在極度逼仄的時間和空間裂隙中,細膩地呈現(xiàn)他的游弋、徘徊、迷惘、抑郁、無奈、絕望、悲憫、心理失衡,包括勇敢、誠信、愛情、信念,這篇小說埋藏了太多的主題。
我感到,這位涉世不深的懵懂少年黃小邪所承載的,竟然是俗世中整個成人世界的“指令”,以及對這個年輕身體所進行的巨大的心靈碾壓和擠對。正是這種“家長”的邏輯和思維慣性,“壓迫”性地、尖刻地“催生”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構(gòu)成一個少年成長致命的毀損,并產(chǎn)生心理的窒息和精神的疼痛。黃小邪幾乎就是“形而上”的影子,在幽暗處無奈而肆意地讓自己飄忽著,孑孓獨行,一步步地試探、張望,寂寥的內(nèi)心始終在“陌生化”的人生小徑上踟躇、跋涉。
牧尋的這篇小說,讓我想起詩人朱朱的那首《枯草上的鹽》。敘述不斷張揚那種精細的體驗和感官的、復雜的“憂傷”,像這首詩一樣,外部世界、成人世界,或者世俗生活的“場域”里,“強大的風,從對面的群山,吹拂到廚房里懸掛的圍裙上”。這些,在主人公黃小邪的獨語里呼嘯著,他弱小的、單純的、脆弱的內(nèi)心,真像是被鹽腌制過的“枯草”,已經(jīng)無法承受生長的煎熬。
牧尋的小說盡管在整體上彌散著壓抑、郁悶、憂傷,甚至有些許的頹廢等諸多特征,但是,小說文本仍在“頑強”地探索一個青春期少年的出路和可能性,其中仍然蘊藉著希望的秘密和生命本身神奇的力量。小說所呈現(xiàn)和蘊藉的、充滿哲學興味的“內(nèi)心獨白”,明顯已經(jīng)超越了道德框架和倫理層面,直面人生,透視自身,既充滿玄想、哲思的意味,又直逼死亡的“硅谷”?,斞湃说念A言,像一個泡影,隨風而去;但黃小邪的故事卻像是一個寓言,在他赤身走進吞沒他的漩渦時,蒼涼最終降臨。小說最后,還“打撈”起一個古舊的話題:如果人被告知生命的局限和時間,即在自己僅存的十幾天的時間里還要做些什么?攢錢買一本自己喜愛的書,竟成為這個孩子的夙愿和宿命。
那么,年輕的牧尋,在他的小說世界里還看到了什么?末日還是絕望?涅槃還是重生?雖然,這更像是一個少年對世界的奇思異想,以自己的方式刺探世界的深不可測的寓言。或許,這個文本難免充滿“自敘傳”的意味,但是,這種虛構(gòu)卻令我們這一輩人深深陷入巨大的自我反思之中。也許,小說的單純,還散發(fā)出了些許的“稚氣”,卻恰恰折射出人性和俗世的荒誕和無厘頭。
責任編輯 張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