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洪亮
(接上期)
中國橫笛的分類:
(1)曲笛
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于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這種笛子多為D調或C調乃至降B調,管身粗而長,可能是大橫吹的遺制。音色渾厚而柔和,清新而圓潤。廣泛流行在中國南方各地,適于獨奏或合奏,是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和昆曲等戲曲音樂中富有特色的重要樂器之一(圖14)。
圖14 曲笛
(2)梆笛
因伴奏梆子戲曲而得名。這種笛子通常分為:F調梆笛、G調梆笛、A調梆笛。管身較曲笛細而短,可能是小橫吹的遺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種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色彩。
(3)定調笛
每支笛子固定一個調,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適用于不同調子樂曲的演奏,適宜獨奏或參加樂隊演奏。它給吹奏者帶來方便,可以不變指法,只用與樂曲相應的調笛吹奏即可。定調笛在笛身的吹孔與音孔之間,裝置銅制插口以調節(jié)吹孔與音孔的距離。這種經過改進的定調笛,能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可通過調節(jié)管長來控制音準。定調笛將對中國的竹笛名稱統(tǒng)一起積極作用,因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這既符合民間傳統(tǒng)演奏習慣,又解決了笛子在調高問題上的混亂,并為記譜和演奏帶來很大方便,它完全適用于傳統(tǒng)的六孔笛和各種改革笛。
(4)玉屏笛
產于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用當?shù)氐男∷裰瞥?。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成對的雌雄笛更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fā)音明亮,上刻“彩風”。這種龍鳳對笛,在工藝上頗具特色。
(5)低音笛
隨著樂器的改進,加之音樂多樣的發(fā)展。笛子種類也就越來越豐富。例如:低音長管、彎管低音笛等等。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稱為“低音笛”,如:大A調、大G調、大F調、大?B調、大C調等
此外還有一種短笛,又叫學生笛,笛身短小,一般無基音孔。分有膜孔和無膜孔兩種,練習或合奏用的。
3.日本的橫笛
日本橫笛分為龍笛、篠笛、能管、神樂笛。
(1)龍笛
龍笛,傳統(tǒng)橫吹木管樂器,由竹制成。龍笛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日本,并與能管、篠笛一起被認為是其他和樂器中所有橫笛的原型和祖先。日本古代的貴族和武將有很多都喜愛龍笛,堀河天皇、源義経和源博雅的很多逸事都與龍笛有關。平安時代女作家清少納言的散文集《枕草子》中也寫到“在所有樂器中,笛(龍笛)是最好的一種”(楽器の中では、笛がとても良い)(圖15)。
圖15 日本的龍笛
20世紀末開始,龍笛開始在現(xiàn)代音樂作品中被使用,合奏中,主旋律一般由篳篥演奏,利用龍笛廣闊的音域,主旋律能與其他樂聲很好的配合。一般來說,作品的開始部分由龍笛獨奏,獨奏一般由樂曲的聲部長(音頭)擔任。
(2)篠笛
筱笛,是日本的一種傳統(tǒng)木管樂器,由川竹(又稱苦竹、筱竹)制成,上開有吹口和指孔,內面涂有漆與合成樹脂,是一種構造簡單的橫笛。日本傳統(tǒng)藝能中常略稱為笛或稱為竹笛。筱笛與尺八和長笛都是無簧片的笛類樂器(圖16)。
圖16 日本的筱笛
(3)能管
能管,是一種傳統(tǒng)高音橫吹笛類木管樂器,是由觀阿彌與其子世阿彌于15世紀創(chuàng)造,其時二人正致力于改良能劇形式田樂和猿樂。能管不僅被應用在能劇中,還被應用于歌舞伎、寄席囃子和祇園囃子(圖17)。
圖17 日本的能管
(4)神樂笛
神樂笛是日本雅樂中使用的一種橫吹管樂器,常用于國風歌舞和一部分近代作成的神樂中。
日本笛是日本民族樂器中重要的一類,雖然各有各的特點,但都是帶有濃烈的日本民族色彩,在能劇,歌舞伎和歷史文化中都有優(yōu)秀表現(xiàn)和重要地位。
十三本調篠笛,6孔音高F,相當小?B調竹笛
十二本調篠笛,6孔音高E,相當小A調竹笛
十一本調篠笛,6孔音高?E,相當小?A調竹笛
十本調篠笛,6孔音高D,相當G調竹笛
九本調篠笛,6孔音高?D,相當?F調竹笛
八本調篠笛,6孔音高C,相當F調竹笛
七本調篠笛,6孔音高B,相當E調竹笛
六本調篠笛,6孔音高?B,相當?E調竹笛
五本調篠笛,6孔音高A,相當D調竹笛
四本調篠笛,6孔音高?A,相當?D調竹笛
三本調篠笛,6孔音高G,相當C調竹笛
二本調篠笛,6孔音高?F,相當大B調竹笛
一本調篠笛,6孔音高F,相當大?B調竹笛
其中音域上篠笛比對應竹笛多一個7孔全按的音,如果按6孔全按筒音5來計算,7孔全按即為3。
十三本調篠笛整體比一本調篠笛高一個八度。
“B調竹笛”不多見,我不清楚應該叫“B調竹笛”還是“大B調竹笛”,總之是比C調竹笛低比大?B調竹笛高的那個B調⑦。
(4)朝鮮半島的橫笛
朝鮮半島的橫笛叫“大笒”,其歷史比較悠久,構造獨特,音色柔和,奏出的音樂以旋律流暢、婉轉以及長短節(jié)奏豐富而著稱,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案挕笔怯瞄L短不同的竹子制成的,長者稱大笒,中者稱中笒,小者稱小笒,又通稱三竹。
現(xiàn)在大笒在韓國的使用比較普遍。大笒是朝鮮民族最有代表性的竹制橫笛,也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大笒也是朝鮮半島比較重要的傳統(tǒng)樂器。大笒融合了朝鮮民族特有的文化文化風格和韻味。大笒是一種橫吹的氣鳴樂器,構造比較簡單,在音樂演奏中只使用五聲音階,沒有升降音節(jié),轉調也很困難,孔距相對較遠導致運指困難。隨著歷史的變遷,為了滿足現(xiàn)代音樂的需求,傳統(tǒng)樂器也相應的做了一些改良,在保持音色不變的前提下在橫笛的笛身加入了按鍵,方便演奏者演奏,并且按照十二平均律將孔距與位置進行調整,使橫笛也可以演奏出升降音?,F(xiàn)在橫笛就是在大笒的傳承過程中進行改良而成的樂器。
現(xiàn)在朝鮮半島的橫笛,當是民間流傳的大笒之遺制。大笒分為正樂大笒和散調大笒。二者構造基本相同,但是用途和使用場合不同,散調大笒用于散調和巫樂或為民歌和舞蹈伴奏,正樂大笒通常用于宮廷樂、室內樂和歌曲伴奏。
大笒是一種橫吹的邊棱氣鳴樂器,音孔按照五聲音階排序,沒有升降音節(jié),
導致演奏有局限,比較單一。20世紀50年代后期,單一的局限性的音樂不能滿足現(xiàn)代人的審美要求,于是在傳統(tǒng)橫笛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形成改良后的橫笛。
改良成了高音橫笛、中音橫笛和低音橫笛,并流傳至今(圖18)。
古時的大琴是用黃竹制作的,多用雙節(jié)骨竹所制成。這種竹在外觀上也比一
般的竹子更漂亮,但是這種竹子是千百支竹子中突然變異才能有一支,所以并不
好找。大笒是砍掉了竹子堅硬的底部后在上面開孔制成。竹子質地堅硬可以發(fā)出
圖18 朝鮮半島的大笒
清新動聽的聲音,竹子的內徑也很充實,可以讓人自由的調節(jié),從而控制音程,
也可以調節(jié)使音色更厚重,通過調節(jié)竹子厚重的內徑而得到更完美幽深的聲音。
大笒具有一個吹口,一個清孔(膜孔),六個指孔,尾部有2~5個七星孔。
底部開一個吹孔,上端開6個孔,清孔和6個孔之間開一個清孔。在吹口和指孔
之間的清孔上貼有一層笛膜(蘆葦膜)發(fā)聲,除中國竹笛以外,大琴是唯一具有
笛膜(蘆葦膜)的木管樂器。在外部開七星孔,用來決定樂器的基本音。另外,大笒還有一個獨具特色的金屬膜蓋,此金屬膜蓋覆于清孔上,除了起到保護笛膜的作用也可以調節(jié)音量大小。
在古代,大笒、中笒、小笒合稱為三竹,如今流傳下來并使用的只有大笒,大笒分為正樂大笒和散調大笒兩種,二者奏法和指法完全相同,只是在使用上有所不同,正樂大笒一般用于宮廷樂、室內樂和歌曲伴奏,散調大笒用于散調和巫樂、為民歌和舞蹈伴奏。散調大笒即現(xiàn)在朝鮮族所說的傳統(tǒng)橫笛⑧。
(5)東南亞地區(qū)的橫笛
目前在東南亞地區(qū)還保存橫笛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國。但是由于伊斯蘭教音樂的傳播,橫笛已經不是經常使用的樂器,但是日本音樂學家小泉文夫教授還是在這兩個國家收集到橫笛的資料,問題是小泉先生收集到的橫笛目前在上述兩個國家已經非常少用(圖19)。
(6)中亞地區(qū)的橫笛
目前中亞地區(qū)只有新疆維吾爾族和中亞烏茲別克斯坦還在使用橫笛,并沒有因為伊斯蘭音樂的沖擊而放棄傳統(tǒng)的橫笛。維吾爾族與烏茲別克斯在歷史文化上由許多相同之處,因此,他們使用的橫笛也是完全相同的(圖20)。
圖19 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地區(qū)的橫笛
圖20 中亞維吾爾族與烏茲別克族使用的橫笛
(7)歐洲的橫笛
橫笛(side-blown flute)是一種管壁上有吹孔的管樂器??拷悼椎墓芏送ǔJ情]塞的。一般吹奏者持笛于右側,偶爾也見反向持笛者。這種笛常用竹、木制作,內膛大致是圓柱形的。橫吹笛起源于亞洲,有關這種樂器的記述,最早始于公元9世紀。橫吹笛的制作及吹奏均不容易,但聽起來令人歡快,并能吹奏一些很復雜的旋律(圖21)。
圖21 歐洲國家流行的橫笛
小橫吹笛,圓柱形內膛,并以一整根管制成。小橫笛就和軍樂及專業(yè)音樂有關。大約從1850年起,一種小的降B調橫笛,作為行進樂器而廣泛取代了小橫笛。但是小橫笛依然被有些國家采用。19世紀,增加了一種降E調小橫笛,并做了一些有關內膛形狀方面的試驗。但是不久,行進橫笛便成了一名重要的競爭者。晚近,學校用樂器的制造者已開始制作塑料小橫笛(圖22、23)。
圖22 改良以后的歐洲橫笛,我們習慣上稱謂長笛
圖23 歐洲人目前流行的長笛
此外,南非還保留了古老的橫笛,他們叫納卡·亞·累思拉克(naka ya lethlake)巴拿馬也保留了典型的原始橫笛。斯洛伐克地區(qū)也保存的橫笛則飾以精致的雕刻公羊頭⑨。
西亞的阿拉伯國家歷史上也曾經使用過橫笛,之后由于伊斯蘭文化的限制,他們放棄了橫笛,逐漸使用乃依這種斜吹的笛子了。
注釋:
⑦林謙三著《東亞樂器考》,音樂出版社,1962年版。
⑧張翼善著,《朝鮮民族民俗音樂》,延邊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張師勛著,《韓國樂器大觀》,韓國國樂學會,1976年版。
⑨魯恩·米德格羅編著(關肇元譯):《世界樂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待 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