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紀念偉大的提琴制作大師弗蘭切斯克·畢索洛蒂逝世1周年"/>
文/蘇 琦
弗蘭切斯克·畢索洛蒂(Francesco Bissolotti)大師是提琴制作界的一位傳奇性人物。他是克萊蒙納制琴業(yè)復興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也是克萊蒙納古典制作方法的傳承者和忠實擁護者。當他還在世的時候,大家尊稱他為“在世的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他是畢索洛蒂制琴家族的鼻祖,除他之外,他的4個兒子追隨在他身邊,他們是:馬可·維尼喬(Marco Vinicio),毛里齊奧(Maurizio),維琴佐(Vincenzo)和蒂奇亞諾(Tiziano)。
弗蘭切斯科·畢索洛蒂和他的五弦中提琴攝于1995年 攝影者:Capitano
1929年4月2號,弗蘭切斯克·畢索洛蒂出生于克萊蒙納省的一座小城市索萊西納(Soresina)的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父親雖然是一位普通的農(nóng)工,但是天生有副好嗓子,在他務農(nóng)之余還經(jīng)常作為索萊西納歌劇院合唱團的男高音歌手參加劇院的歌劇演出。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在當時的社會是極少數(shù)受過教育的女性)。大哥是位業(yè)余小提琴手。家里有8個兄弟姐妹,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其樂融融,因為家里到處充滿音樂的氛圍。大師的叔叔是一位細木工匠人,受叔叔的影響,畢索洛蒂大概六七歲的時候就學會使用很多手工工具,并且熟識各種類型的木材。上世紀40年代末期,畢索洛蒂就讀于克雷瑪(Crema離索萊西納大概20公里左右的小城市)的一所學習木雕和鑲嵌藝術專業(yè)的夜校。當時的交通非常不便利,坐火車費用又太高。年輕的畢索洛蒂每天工作完之后,騎自行車來回40公里到夜校學習木雕和鑲嵌藝術課程,風雨無阻。期間他還學習了小提琴演奏,最終成為一名業(yè)余的優(yōu)秀小提琴手。畢索洛蒂年輕的時候,還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樂手組成小樂隊經(jīng)常到當?shù)氐男【起^為歌手和舞者伴奏以補貼家用。受大哥的影響,成為一名職業(yè)的小提琴演奏家曾經(jīng)是畢索洛蒂年輕時候的夢想。
由于正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成為職業(yè)音樂家的愿望難以實現(xiàn)。熱愛音樂又精通木工工藝的畢索洛蒂想到制作樂器,惟其如此才能很好的把這兩門藝術完美的結合起來。經(jīng)過再三考慮之后,當時已經(jīng)身為兩個孩子父親的畢索洛蒂頂著巨大的生活壓力決定報考克萊蒙納國際提琴制作學校,并于1957年被順利錄取。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初,畢索洛蒂就無師自通地制作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把小提琴。有制琴基礎的畢索洛蒂是當時唯一一位既要工作養(yǎng)家糊口又要全職學習的學生。他每天學習工作14個小時以上,幾乎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由于對提琴制作藝術的強烈熱愛使他不知疲倦,始終保持著充沛的精力。在此,不得不提及一下當時的克萊蒙納提琴制作業(yè)的情況:自1551年歐洲最早的安德烈阿·阿瑪?shù)伲ˋndrea Amati)小提琴的出現(xiàn)后,意大利克雷莫納的制琴技術先后經(jīng)歷了舉世矚目的阿瑪?shù)伲ˋmati)、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和瓜奈利(Guarneri)三大家族所引領的興盛輝煌時期,并于19世紀初逐漸走向了暗淡衰落。在衰落了一百多年以后,1937年克萊蒙納市隆重紀念斯特拉迪瓦里逝世200周年,為了重塑斯特拉迪瓦里制琴之榮光,決定建立一所國際提琴制作學校。次年也就是1938年,意大利國家領袖親自宣布了克雷莫納國際提琴制作學校正式成立。不久后戰(zhàn)爭爆發(fā),學校被迫關門。在戰(zhàn)爭結束后的幾年,學校又重新開啟。當時的克萊蒙納幾乎沒有人記得提琴制作這個古老的傳統(tǒng),學校里也只有很少的幾個學生,經(jīng)常是一個人就可以形成一個年級。畢索洛蒂在學校求學期間,正處于克雷莫納提琴制作業(yè)復興之路的開端。他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承接古代和現(xiàn)代克萊蒙納傳統(tǒng)制琴藝術的傳承者和新紀元的創(chuàng)建者。1957年至1961年,畢索洛蒂就讀于克萊蒙納國際提琴制作學校。在開始的三個月里,年輕的畢索洛蒂跟隨彼得·達達(Peter Tatar)學習,后來達達去了美國,之后校方指定了彼得羅·斯加拉博托(Pietro Sgarabotto)來任教。由于大師的手工技術在當時已經(jīng)非常成熟,以至于在剛開學的兩個月里就已經(jīng)完成了他在校的第一把小提琴。而其他學生則至少需要1~2年的時間。畢索洛蒂從斯加拉博托那里學到全部的制琴課程,可以肯定地說斯加拉博托的制琴風格不是很柔和細膩,但是非常剛勁有力。早期畢索洛蒂的制琴風格跟他很相似。
畢索洛蒂家族(從左到右):維琴佐,蒂奇亞諾,弗蘭切斯科,馬可·維尼喬,毛里奇奧。攝于1981年 攝影師:Quiresi
弗蘭切斯科·畢索洛蒂在克萊蒙納國際提琴制作學校 攝于1961年
1961年畢業(yè)后,畢索洛蒂就直接留校任教至1982年。1962至1964年,畢索洛蒂參加了米蘭的兩位制琴大師朱塞佩.奧爾納蒂(Giuseppe Ornati)和費爾迪南多.加林貝爾蒂(Ferdinando Garimberti)舉辦的油漆和修復學習班。1958年畢索洛蒂第一次遇到著名制琴家和修復大師,旅美意僑西莫內(nèi)·費爾南多·薩科尼(Simone Fernando Sacconi)。薩科尼是研究斯特拉迪瓦里的專家,也是《斯特拉迪瓦里的秘密》這本書的作者。這本書系統(tǒng)的介紹和闡述了克萊蒙納古典傳統(tǒng)提琴制作方法。故此書被公認為提琴制琴界的《圣經(jīng)》。當時薩科尼是途經(jīng)意大利特地來參觀克萊蒙納國際提琴制作學校的。畢索洛蒂與薩科尼一見如故。當畢索洛蒂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時,他馬上向薩科尼提出拜他為師。這次相遇對后來畢索洛蒂的制琴藝術的提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進而改變了他的制琴風格。1962年,在薩科尼的帶領下,比索洛迪和他一起開始重新整理斯特拉迪瓦里博物館(當時叫做樂器學博物館)。年輕的畢索洛蒂整天整月地待在樂器學博物館里,接觸和研究偉大古代制琴大師斯特拉迪瓦里生前使用過的原始工具、模型和圖樣,并在薩科尼循循善誘地引導下越來越接近和領會到17世紀的克萊蒙納那個神話時期的偉大制琴大師們的制作奧秘。同年,薩科尼曾建議畢索洛蒂搬到紐約和他一起為沃利茨琴行(Casa Wurlitzer)工作,由于家人反對未能成行。但是兩人的關系并沒有就此終結,從那以后至1972年(薩科尼逝世之前),薩科尼每年夏天他都會來克萊蒙納度過2~3個月的假期,畢索洛蒂工作室也成為他的落腳點。由于薩科尼的威望,許多音樂家和收藏家都會帶著他們的名琴(包括斯特拉迪瓦里,瓜奈利等)慕名而來請他為他們的樂器進行調(diào)整或修復。這時候,薩科尼就會讓年輕的畢索洛蒂仔細觀察每一把名琴并且耐心講解每一把琴的特征和來歷。這讓年輕的畢索洛蒂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jīng)驗。在薩科尼不在克萊蒙納的日子里,他們之間便開始了頻繁的書信往來。在信中他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講解,有時還寄些照片和圖案或者親手畫的草圖加上數(shù)據(jù)以及尺寸和注釋。
1961年在克萊蒙納國際提琴制作學校——斯加拉博托和畢索洛蒂
薩科尼向畢索洛蒂傳授技藝
左圖:小提琴博物館收藏的原版斯特拉迪瓦里使用的小提琴內(nèi)模模具右圖:畢索洛蒂大師1973年制作的小提琴內(nèi)模模具
1962年~1972年,整整10年的時間,畢索洛蒂完善了自己的制琴藝術并且在薩科尼的指導下越來越熟知傳統(tǒng)克萊蒙納古典制琴藝術的奧秘——使用內(nèi)膜制作方法??巳R蒙納傳統(tǒng)內(nèi)模制作方法的精髓在于: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樂器每一把琴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次粘上角木后,即使使用同一個模具也需要制琴師每一次都按照自己當時不同的想法和感覺來重新繪制琴角的曲線,之后的過程也都隨之改變。這就意味著每一次制琴師都在制作一把不可復制的“全新”的樂器。而不是制作千篇一律的復制品。這種制作方法能使制琴師不斷地提高職業(yè)修養(yǎng)并不斷地超越自我,使每一把樂器都帶有制琴師強烈的個性特點,這是其他學派的制作方法無法達到的境界。后來畢索洛蒂成為克萊蒙納古典內(nèi)膜制作方法的傳承者和忠實的擁護者。
1965年~1979年,克萊蒙納市市長親自任命畢索洛蒂為斯特拉迪瓦里博物館管理人。1973年,畢索洛蒂和一些年輕的同事及學生們創(chuàng)立了阿科拉佩(A.C.L.A.P.)即克萊蒙納專業(yè)制琴家協(xié)會,該協(xié)會不僅主張推廣和發(fā)揚使用克萊蒙納古典制琴方法,還為剛剛從學校畢業(yè)的學生免費提供工作場所并且大師還在完成學校繁忙的教學任務之余來到這里為學生無償指導。1980年,畢索洛蒂成功構思和舉辦了一個展題為“從一棵樹到一把琴”(dall' albero al violino)的關于如何按照克萊蒙納傳統(tǒng)古典制作方法制作小提琴的大型環(huán)歐巡回展(甚至后來到日本東京進行展覽)。展覽于1980年5月4號在米蘭斯卡拉大劇院拉開了為期3個月的帷幕。后來還在歐洲各國巡展,并受到歐洲各界人士的極大反響和重視。該展覽分四個部分讓人們深入地了解到克萊蒙納古典提琴制作方法的奧密,并讓人們意識到克萊蒙納在多年的衰敗期以后又重新回到全世界提琴制作舞臺的中心,從此開辟了現(xiàn)代克萊蒙納提琴制作學派的新紀元。畢索洛蒂對克萊蒙納現(xiàn)代提琴制作業(yè)的大力推廣可謂功不可沒。
(待 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