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秋
(吉林市龍?zhí)秴^(qū)江北鄉(xiāng)衛(wèi)生院,吉林 吉林)
臨床對冠心病患者的治療手段隨著對該病發(fā)病機制和治療原則的深入而逐漸具備針對性,但相對于預期還是有一定的差距[1-2],本院為了更好地為冠心病患者提供針對性的有效治療以保障其身體健康、生活質量,嘗試在中醫(yī)理論中尋求配合治療措施,近年來為收治冠心病患者在西醫(yī)對癥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補氣活血法,效果卓絕,報道如下。
分析對象選自本院診療確認冠心病患者群體,診療時間在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在其中隨機抽取80 例患者,男性56 例,女性24 例;年齡61~89 歲,平均為(71.2±4.2)歲,病史情況如下:心肌梗死27 例,心絞痛53 例。
患者臨床體征、癥狀和相關指標數據均與WHO 于1979年制定關于冠心病相關診斷內容符合。納入標準:①綜合脈證,四診和參,確認為中醫(yī)當中胸痹氣血血瘀情況;②接受冠狀動脈造影后確診為冠心病。排除標準[3]:①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受損情況;②存在甲狀腺功能衰退;③存在神經肌肉病變情況。根據為患者所制定治療手段差異將其進行分組,每組40 例,分別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為確保組間基線數據并不會影響后續(xù)研究所得數據的公正性,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檢驗所得數據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冠心病西醫(yī)藥物治療,為患者提供抗心絞痛治療,選擇鈣通道阻滯劑、硝酸甘油等藥物,將劑量15 mL 舒血寧融入100 mL 生理鹽水當中,以靜脈滴注方式用藥;通過口服方式應用硝酸異山梨酯片,每次服用劑量10 mg,每天服用3 次。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常規(guī)西藥對癥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補氣活血法治療,藥方組成如下:15 g 當歸,黨參、紅花、枳實、桃仁、瓜蔞、川芎各10 g,黃石30 g,丹參20 g。如患者有痰濁癥狀的加入半夏和膽南星各10 g;如有陰虛癥狀則加入桂枝、杜仲;對于有偏陰虛情況的加入麥冬、玉竹各10 g。每天服用1 劑,取藥汁200 mL,早晚服用。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均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少食或者不食刺激性或者辛辣性食物。療程均為3 個月。
根據以下內容對患者病情療效進行評估:療程后患者冠心病相關癥狀、體征等均得到改善,心絞痛發(fā)作頻率有所下降且幅度在80%以上,心絞痛分級改善幅度在2 級,靜息心電圖檢測后提示無異常的為顯效;患者療程后相關臨床癥狀有所控制,心絞痛的發(fā)作頻率下降幅度在50%~80%,對心絞痛進行分級提示改善幅度為1 級,接受靜息心電圖檢測后提示有所改善但還沒有完全恢復正常的為有效;患者接受治療后冠心病的相關臨床癥狀、體征、心電圖檢測等均無改善,判斷為無效[4]。
對于實驗所需要應用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的數據輸入專業(yè)軟件SPSS 20.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以P<0.05為準,說明差異較大,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評估臨床療效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2.5%、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請見表1。
表1 兩種治療方案下冠心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冠心病是中老年群體常見的危重疾病,是指出現(xiàn)粥樣硬化變化的冠狀動脈因為病變影響使得管腔出現(xiàn)狹窄甚至閉塞等情況,這種癥狀影響的直接反應便是患者會進入心肌缺血缺氧狀態(tài),誘發(fā)心肌缺血、心絞痛,有致死風險。冠心病在臨床上屬于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的疾病,且近年來有極高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對于患者在日常生活還有健康生命等都產生了嚴重的威脅。中醫(yī)理論中將冠心病歸納到“胸痹”范疇內[5],認為其發(fā)病機制為患者心竅因為氣滯血瘀、痰濁、血脈瘀阻等因素侵襲而導致,使得心陽不通從而誘發(fā)各項臨床癥狀。
冠心病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典型表現(xiàn)為心前區(qū)域感受到明顯的壓榨性疼痛,且合并有胸悶、短暫性胸痛等情況,中醫(yī)理念將冠心病歸納到“心痛”“胸痹”范疇內,認為冠心病本質而言而本虛標實疾病,冠心病和五臟之間存在有密切聯(lián)系,發(fā)病機制歸納為腎虛血瘀,基本病灶在心臟,在此理論出發(fā)則可認為主血脈時冠心病的病位,血液的正常運行受到冠心病病位主血脈的有效控制,心氣正常的情況下能夠讓血液流動得以推動,保證人體的脈管當中血液始終保持在充盈的狀態(tài)下,保障人體血液的正常運轉還有循環(huán),讓人體全身受到精氣補充,確保機體的組織器官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6]。血瘀形成之后則直接導致脈絡的通道流暢程度,患者因此發(fā)生胸悶、心悸、乏力、氣短以及脈搏羸弱的情況,有鑒于此對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療應該重視心氣的調整,確保機體的血脈能夠順暢流通,獲得預期的治療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相對于單純應用西醫(yī)藥物治療患者,聯(lián)合中醫(yī)補氣活血法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在冠心病病情干預方面顯得更具優(yōu)越性,說明了補氣活血法對于西醫(yī)治療方案的有效提升和對冠心病患者的臨床價值。中醫(yī)學對于疾病的治療均提倡標本兼治、通補同步的原則,對冠心病的治療原則在于活血化瘀、補腎益氣[7]。所用補氣活血方當中的各種藥材均以此為應用效果,其中黃芪作用在于補氣扶正、紅花、桃仁以及當歸等均有活血化瘀和養(yǎng)心作用,給予川芎、丹參則為了能夠祛瘀生心。在現(xiàn)代藥理研究當中認為黃芪可以提升人體對于缺氧的耐受程度還有應激抵抗能力,加快人體代謝速度,增強免疫能力,同時還能夠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對肝臟有突出的保護作用。丹參可加快人體的血流速度,促進心肌收縮力,對于心肌耗氧量的控制也有積極效果,應用后能夠使得患者的冠脈外周血管得以擴張,刺激心肌的血流速度以及血流量[8]。川芎能夠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程度從而獲得改善血液循環(huán)效果。紅花重要成分紅花水溶性混合物當中的提取物紅花黃色素可強化患者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對其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量也有積極影響,讓患者心肌缺氧狀態(tài)有所緩解。在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中中藥藥方補氣活血法所用的多種藥材對于冠心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已經得到科學解釋,例如可改善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受損程度、擴張血管等,不同的手段最終達到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為冠心病患者在擬定治療方案時可選擇中西醫(yī)結合干預手段,從不同機制來全面改善病情狀態(tài),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