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方媛,丁國玉,楊超
(松原吉林油田醫(yī)院,吉林 松原)
臨床調查指出,目前我國肝臟疾病的發(fā)病率正呈現(xiàn)上升趨勢,并且較為多見的便是肝硬化癥狀,其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肝臟細胞受到長期影響進而引起肝細胞壞死,屬于慢性病癥[1]。肝硬化患者在臨床病理主要有纖維組織增生以及彌漫性壞死等,進而使得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變化,肝也會變硬甚至變形[2]。近年來,針對肝硬化的早期診斷措施主要有尿常規(guī)以及血常規(guī)等。該研究對肝硬化患者診斷措施予以討論,以此分析探討生化檢驗項目在肝硬化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結果如下。
該研究選擇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0 例設為研究組,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58 例設為對照組。對照組,男35 例,女23 例,年齡42~67 歲,平均(56.11±1.09)歲;研究組,男34 例,女26 例,年齡41~66 歲,平均(55.29±1.87)歲。其基本信息并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對受檢者予以晨間靜脈血抽取,使用貝克曼AU5400 儀器予以生化檢驗,試劑采用貝格曼原廠試劑,對抽取的樣本予以離心操作,時間10 min,3500 r/min,將血清分離后,對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總蛋白(TP)、白蛋白(ALB)以及層黏連蛋白(LN)等予以檢測[3]。
統(tǒng)計分析兩組生化指標的檢驗分別有AST、堿性磷酸酶(ALP)、膽堿酯酶(CHE)、直接膽紅素(DBIL)、ALB、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TBIL 等。觀察兩組纖維化指標。分別有血清透明質酸(HA)、LN、Ⅲ型前膠原(PC-Ⅲ)以及Ⅳ型膠原(Ⅳ-C)等[4]。
此項研究的調查數據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P 20.0 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AST、ALT、ALP 以及TBIL 等和對照組對比,顯著更高,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生化指標對比
表1 生化指標對比
?
研究組HA、LN 以及PC-Ⅲ等和對照組對比更高,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纖維化指標對比
表2 纖維化指標對比
?
肝硬化是臨床醫(yī)學中較為多見的病癥,發(fā)病率較高,病變進程緩慢,并沒有特異性,致死率較高。常見于中年男性,主要是以酒精性肝硬化或者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類型為主[5]。從臨床的診治予以分析,肝硬化患者早期主要有乏力、腹脹等表現(xiàn),和患者機體免疫功能較低以及激素絮亂有一定的聯(lián)系[6]。予以患者生化檢驗前期,患者當日8 點后便要禁食,次日抽取空腹靜脈血。檢驗時需要規(guī)范檢驗方法和相應的設備,以此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肝硬化患者早期并沒有顯著的臨床表現(xiàn),一般通過檢驗的患者確診后均是屬于晚期或者癌變階段,因此也錯過了患者治療的最佳時間,影響患者的病情預后,故而常規(guī)的檢查工作,尤其是常規(guī)體檢工作,針對疑似肝硬化患者的檢查需要展開生化項目檢驗具有重要意義[7]。臨床診斷中,生化檢驗具有較高的價值,其主要通過生物以及化學等方法,對機體的各項指標予以評估,針對不同的檢驗指標,對含量和變化狀況予以分析。健康群體的A/G 正常區(qū)間在1.5~2.5,患者生化指標A/G 小于正常值,提示患者肝硬化程度較重。生化檢驗的測定對臨床診治有重要意義[8]。
ALT 以及AST 于肝細胞內部進行分布,若是肝細胞出現(xiàn)壞死,便會致使ALT 以及AST 進入血液,導致血液中兩種物質含量增加。相關資料指出,升高的程度和肝細胞損傷的狀況存在正比關系。乙酰膽堿酯酶和擬膽堿酯酶能夠構成CHE,進而催化乙酰膽堿,生成膽堿和乙酸。如果肝細胞出現(xiàn)壞死的狀況,便會導致膽堿酯酶合成減少[9]。另外,TBIL對肝硬化肝細胞損傷的狀況也有直觀的反映,其若是升高,便表示肝細胞損傷越嚴重,并且病程也會增加。ALB 以及TP 對肝臟合成蛋白功能的基本狀況有直觀的反映,待肝硬化患者病情逐漸延長,肝功能便會受到影響,并且有加重的情況,進而造成失代償期肝臟合成功能下降,而相應的蛋白功能也會受到影響。有學者指出,ALB 和病程屬于反比的關系。氨基酸通過分解以及代謝生成血氨,另外也可以由消化道中的細菌予以代謝后生成氨物質,而其帶有毒性,再由肝臟合成尿素經腎臟排出,肝硬化患者其合成尿素的能力會有顯著的降低。
綜上所述,使用生化檢驗項目低肝硬化的各項生化指標予以檢測,能夠對病情的基本情況予以評估,為其后續(xù)治療提供合理的依據,在臨床醫(yī)學治療中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