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努力的方向這個時代,是一個流行勤奮的時代。大家都知道傳說"/>
編輯_方鳳燕
關于奮斗的101 種思考。
---->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努力的方向
這個時代,是一個流行勤奮的時代。大家都知道傳說中的“一萬小時定律”,不論從事哪個行業(yè),只要愿意埋頭努力一萬小時,總能做出點成績。然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有一些人,似乎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獲得想要的成就,那些每天都活得很累的人,也并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越忙越充實?越努力并不一定越幸運,做得越多,結果并不一定就會越好。
所謂的努力,并不是蒙著頭一路耕耘到底。一旦方向錯了,即使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徒勞無功。比努力奔跑更重要的,是選對奔跑的方向。
----> 能做到65 歲的工作越來越少了
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職業(yè)生活被認為是人生命歷程的主要意義,沒有之一。而職業(yè)身份,與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與社會評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這個角度而言,在現(xiàn)代社會中,工作定義了你。一般來說,人類20 至65 歲這段時間,是最有勞動能力,并可以自主創(chuàng)造財富的時期。因此在中國,退休年齡延后到65 歲了。
但在這個日益互聯(lián)網化的社會,以及后工業(yè)時代的來臨,一些人尤其是中年人已經做好準備,與職業(yè)生涯說再見了。智能化在帶來愿景的同時,也在制造著惶恐與焦慮。至少種種跡象告訴我們,可以干到65 歲的工作越來越少了。
----> 我們都在被他人的成功裹挾
說起成功這個詞,人們大多會以財富、名聲或社會地位來衡量。因此當同輩人當中出現(xiàn)一個財富神話的時候,他就成為我們的風向標。同齡人“拋棄了你”這幾個字不但闖入我們的眼簾,還擊中了我們內心深處的焦慮。
焦慮源自對比。小時候比學習成績,長大后比財富差距、事業(yè)變遷、關注度、顏值變遷、房子、車子、人際關系等。成年人之間的對比更加復雜,贏了金錢,又想贏得愛情,贏得愛情還想贏得時間,贏得時間還想贏得未來。但我們沒有辦法定義成功,就像我們沒有辦法定義別人幸不幸福一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焦慮去吧,同齡人沒辦法拋棄你,只要你不拋棄自己。
----> 十年前啃老的那批人,都成了“人生贏家”
《奇葩說》第六季有一期說到“啃老”這個話題:年輕人賺錢少該啃老嗎?“啃老”并不可恥,正確合理的“啃老”能讓我們有更多選擇。這一代年輕人,在家靠父母,自立門戶還是要靠父母。養(yǎng)兒防老這種傳承數(shù)千年的道德倫理,在房價的重壓之下,顯得無足輕重。得益于中國新的啃老傳統(tǒng),中國人的首套房購買年齡,已經被哄抬到了27 歲,在一個房子是剛需,并且不啃老買不起房子的時代,及時啃老,科學啃老,成了避免中年危機的捷徑。
當年堅持不啃老的那些人,現(xiàn)在已經無力養(yǎng)老。當年掏空父輩一生積蓄啃老的人,現(xiàn)在依靠一二線城市有房的底氣,可以給父母更好的生活。時代上演的是一出荒誕劇,現(xiàn)實與理想的距離,有時候只是一套房。
----> 現(xiàn)代人只想過財務自由,卻很少想過心靈自由
1847年,裴多菲24 歲生日那天,在他《詩歌全集》的扉頁上,題簽了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對個體而言,人生三大終極目標主要是心靈自由、財務自由、時間自由。當今社會,人們追求的自由一般只是財務自由,而忽視了心靈自由和時間自由的重要性。周國平說:這是一個物質浪漫取代了精神浪漫的時代,人們拼命工作,追求物質享受,夢想財務自由,卻從未考慮過心靈的自由。
事實上,心靈自由應是財務自由的前提,只有實現(xiàn)心靈自由的人,財務自由的實現(xiàn)才有意義,而時間自由則是財務自由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