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 要] 云南省以梯田種植傳統(tǒng)水稻品種和雜交稻為主,水稻生產中所施肥料以化肥和有機肥為主,其中稻田秸稈還田是有機肥的主要施加方式。秸稈還田在云南省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項技術在云南省已得到廣泛推廣與應用,但是秸稈還田在農業(yè)生產上優(yōu)點和缺點并存。本文以云南省的農業(yè)環(huán)境為對象,對秸稈還田方式及其優(yōu)缺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 秸稈還田;優(yōu)點;缺點;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 S1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2-103-2
秸稈還田技術在云南省的使用率較高,該技術有利于調節(jié)土壤中的水分、養(yǎng)分、肥力,改善農作物生長環(huán)境,促進農作物生長。在云南省,農民通常會把大豆秸稈、棉花秸稈及玉米秸稈還田,將秸稈作為化肥的替代物,既環(huán)保又可提高農作物品質。然而,秸稈還田技術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會導致農作物死苗和減產。
1 云南省農業(yè)生產概況
云南省的農田種植以梯田為主。以云南省某地區(qū)為例,梯田土壤pH值在6.58~6.89,平均值為6.75,總體呈弱酸性;有機物含量在25.78~43.29 g/kg,平均為34.55 g/kg;含氮量為0.69~2.65 g/kg,平均為1.67 g/kg[1]。在土地有限的條件下,為了種植更多的農作物,云南人民開墾了梯田,這是當地人民智慧的結晶。梯田距今為止已經有1 300多年的歷史。當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綠色環(huán)保理念越來越強,對農產品有了更高的追求。云南省在政府扶持和各企業(yè)的協(xié)作下,大力發(fā)展綠色農業(yè),用秸稈還田的方式替代化肥,將生態(tài)資源和農業(yè)生產有機結合。
2 秸稈還田的必要性
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大量營養(yǎng)成分的支持,農作物對土壤肥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隨著人們對綠色食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云南省農戶更多地使用秸稈還田的環(huán)保方式種植優(yōu)質農作物。在政府的精準扶貧政策下,云南省一些地區(qū)在電商平臺上售賣綠色農產品,增加了當地農業(yè)收入,一些地區(qū)已經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因此,云南省農戶要利用好秸稈還田技術,發(fā)展綠色生態(tài)經濟農業(yè)[2]。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會使土壤中的氮、磷、鉀等營養(yǎng)元素越來越少,若不及時施肥,土地會變得越來越貧瘠。施用化肥難以快速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施用農家肥是增加土壤肥沃度的有效手段。
秸稈還田技術能讓農作物生長環(huán)境中的礦物質成分和有機物質處于平衡狀態(tài),不但能保肥,還能增肥,降低土壤水分蒸發(fā)速度,保留更多的水分。土壤結構在秸稈粉末的作用下發(fā)生變化,土壤的物理性質更適合農作物生長[3]。秸稈粉末和腐熟秸稈能產生微生物,微生物的活性能抑制雜草生長。秸稈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物能中和土壤酸堿性,確保土壤更適合農作物生長。秸稈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物能降解土壤中殘留的農藥,提高土壤的生態(tài)性。數據顯示,在云南省,667 m2梯田中生長的秸稈的1/2用于還田,土壤將會增加約400 kg有機物質、24 kg碳酸氫銨、22 kg磷酸二氫鈣和石膏混合物、13 kg氯化鉀。秸稈還田是實現生態(tài)循環(huán)的一種方式,通過對農作廢棄物的二次利用,降低化肥使用量,減少農戶的種植成本,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在云南省,受地理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秸稈機械化還田并不普及,當地農戶要根據地理特征采用更合理的秸稈還田技術。
3 秸稈還田的方式及利弊
3.1 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
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是將收獲的農作物秸稈用粉碎機粉碎,并播撒在耕地中,再將其翻壓至土壤中,以達到將秸稈中的營養(yǎng)成分滲入土壤的目的[4]。但是,這種技術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如果秸稈還田時播撒的秸稈過多或者秸稈翻壓至土中不均勻,大量秸稈堆疊導致土壤微生物產生,土壤微生物搶奪農作物幼苗的養(yǎng)分,幼苗獲取的養(yǎng)分不足則會出現黃苗、死苗現象,最終造成農作物減產。為了確保秸稈在土壤中的分解速度穩(wěn)定,實現農作物高產的目的,農民在使用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時,需要控制好播撒量,以667 m2梯田粉碎翻壓300 kg秸稈為標準。為了確保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效果,最好增施氮肥和磷肥調節(jié)梯田的養(yǎng)分。但是,云南省經濟落后,大部分農民認為這樣增加了成本,不愿意二次施肥。二是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會導致梯田土壤結構不穩(wěn)定、土壤疏松,種子不能緊密地埋在土壤中,造成農作物的根莖抓不牢土壤。針對這種情況,農民要適當灌水,增加土壤黏性。或者以外力碾壓的方式,讓土壤變得更加緊實,確保種子能正常發(fā)芽。還可以控制秸稈的粉碎程度,讓秸稈變得更為細密。三是秸稈不可避免地會攜帶一些蟲卵或者菌落,蟲卵和菌落不能被粉碎機刀片所消滅,當秸稈粉末被翻壓至土壤中,其攜帶的蟲卵和菌落也進入土壤中,導致農作物出現蟲害,針對這種情況難以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5]。四是云南省梯田地勢不平坦,且梯田面積有限,大型機械難以開展作業(yè),而適用于小面積田地的秸稈機械成本高,很少有農民選擇使用。
3.2 秸稈覆蓋還田技術
相比于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來說,秸稈覆蓋還田技術少了翻壓步驟,農民只需將粉碎后的秸稈播撒在土體表面,覆蓋土層即可。這種方式能保持土壤濕度,確保種子發(fā)芽及生長的水分充足且水分不蒸發(fā),秸稈粉末腐爛后會生長出微生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但是,秸稈粉末覆蓋土壤會影響土壤灌溉效果,大量的水在灌溉過程中會被浪費,播種效率低下。因此,秸稈覆蓋還田技術適用于北方地區(qū)及干旱地區(qū)。然而,云南省屬于多雨地區(qū),氣候溫潤,土壤濕度大,這種方法在當地的實用性較差。
3.3 堆漚還田技術
堆漚還田技術是將秸稈放置于家畜圈,在生物菌、水及溫度的作用下使其腐熟,之后將其施入梯田土壤中,秸稈腐熟后農作物對其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率有所提高[6]。然而,秸稈在腐熟階段面臨營養(yǎng)流失問題,且這種現象是不可控的,營養(yǎng)流失導致施肥效果不明顯。同時,堆漚還田需要農民投入一定的人力、精力、時間,因而農民往往更愿意選擇見效快、投入少的施肥方式,因此這項技術的應用率較低。
3.4 焚燒還田技術
秸稈焚燒還田技術是將作物秸稈進行焚燒,再將其播撒于土壤,相對于粉碎方式來說,焚燒能消滅秸稈攜帶的蟲卵及菌落,避免出現病蟲害問題[7]。經焚燒后的秸稈中鉀元素、鈣元素、無機鹽能被農作物很好地吸收利用。但是,秸稈焚燒還田技術對秸稈養(yǎng)分的利用率不高,因為在焚燒過程中大量養(yǎng)分被破壞變成廢氣,不但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加劇了溫室效應,并使當地的PM2.5超標。國家大力號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焚燒還田技術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且破壞了生態(tài)鏈,這項技術已經被國家所禁止。
3.5 過腹還田技術
過腹還田技術符合當下的生態(tài)理念。農民將作物秸稈作為家畜的飼料,喂養(yǎng)家畜后秸稈在其腹中消化,秸稈中的糖類、無機物、有機物、纖維和蛋白質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會儲存于糞便中,將糞便作為肥料施入土壤,農作物對動物糞便中的營養(yǎng)成分吸收率極高,而且秸稈中的蟲卵在動物體內被殺死,避免了蟲害的發(fā)生,無副作用。過腹還田技術是一種生態(tài)、科學、綠色的方式,當地政府要大力推廣該項技術。
4 結語
秸稈還田技術能對土壤起到保水、保肥、保溫的作用,農民要將秸稈變廢為寶,加強秸稈還田,為土壤繁衍更多的有益微生物菌落,提高土壤肥力。云南省以梯田為主,當地農民要掌握好每一種秸稈還田技術的優(yōu)缺點,合理選擇秸稈還田方式。
參考文獻
[1]楊志臣,呂貽忠,張鳳榮,等.秸稈還田和腐熟有機肥對水稻土培肥效果對比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8(3):214-218.
[2]張雅潔,陳晨,陳曦,等.小麥—水稻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質組成及不同形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5(41):2155-2161.
[3]劉世平,陳后慶,聶新濤,等.稻麥兩熟制不同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土壤肥力的綜合評價[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8(5):82-85.
[4]汪軍,王德建,張剛,等.連續(xù)全量秸稈還田與氮肥用量對農田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0(5):40-44.
[5]武際,郭熙盛,魯劍巍,等.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麥秸軒肩解特征及對土壤生物學特性和養(yǎng)分狀況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3(2):565-575.
[6]李錄久,吳萍萍,耿言安,等.秸稈還田結合氮肥運籌管理對白土稻田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6(5):1259-1266.
[7]劉禹池,曾樣忠,馮文強,等.稻—油輪作下長期枯稈還田與施肥對作物戶量和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4(6):1450-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