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揚州本土音樂的意義、當下高校音樂公共課現(xiàn)狀、將本土音樂納入高校音樂公共課的實施辦法三個方面探尋揚州本土音樂傳承的新途徑,為高校音樂公共課課程的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彰顯高校音樂公共課程的課程特色,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喜歡本土音樂。
【關鍵詞】本土音樂;高校音樂公共課;揚州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172-02
【本文著錄格式】葛靈月.淺談本土音樂納入地方高校音樂公共課——以揚州地區(qū)為例[J].北方音樂,2020,02(03):172-173.
高校音樂公共課教育主要是提高非音樂專業(yè)類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以及音樂審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人文情懷,將本土音樂納入高校音樂公共課中,不但能夠讓大學生了解當?shù)氐奈幕?,更能夠讓當代大學生感受地方傳統(tǒng)音樂的博大精深,彰顯地方文化特色。
一、高校音樂公共課開設的意義
(一)高校音樂公共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校音樂公共課的開設旨在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以及藝術人文素養(yǎng),通過音樂公共課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完善音樂公共課課程設置,優(yōu)化高校音樂公共課程,加速改善當下高校音樂公共課所遇到的困境,從根本上完善整個學校的音樂公共課程體系。
(二)高校音樂公共課有利于高校德育的全面實施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音樂教育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人們的心靈。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使學生具備正確的人文價值觀以及藝術審美能力。
音樂教育是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之中,能夠提升大學生的聯(lián)想力與想象力。音樂教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學科,教育功能是潛移默化的,音樂教育是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長期不間斷的學習氛圍,應該貫穿學生學習的始末。
(三)高校音樂公共課有利于實現(xiàn)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
我國地大物博,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qū)都擁有自身獨有的人文內(nèi)涵,我國的傳統(tǒng)民間音樂也是中華民族最具人文特色的藝術。隨著時代的不斷變換,傳統(tǒng)地方音樂已經(jīng)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所以傳承地方本土音樂迫在眉睫,將地方本土音樂納入地方高校音樂公共課程中,也是傳承地方本土音樂的途徑之一。
二、將本土音樂納入地方高校音樂公共課的實施辦法
據(jù)筆者調查來看,大部分大學生并不喜歡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也不了解揚州民歌。大多學生都認為民歌的旋律比較“土”,旋律有些滑稽,跟平時喜歡聽的流行音樂不一樣,導致學生有這樣的想法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學生并不了解本土民歌,更不能理解民歌背后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大學生對于傳統(tǒng)民間音樂的理解還是非常局限的,他們認為民歌在演唱過程中比較難,音聽上去比較高都是一些專業(yè)的人演唱的。
筆者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都聽過《茉莉花》,因為這首耳熟能詳?shù)摹盾岳蚧ā吩诤茉缇鸵呀?jīng)家喻戶曉并且傳入了西方,運用到了歌劇《圖蘭朵》之中,所以傳唱范圍廣,它的介紹也十分詳盡,重視度也很高。由此可見,生活的環(huán)境對人們的影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校園的文化環(huán)境影響之中,學生更容易去接納地方音樂。學校廣播臺也可以開設傳統(tǒng)音樂的節(jié)目,讓學生可以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接納揚州民歌。
大學音樂公共課教師不僅僅要在課上講解基本的音樂知識,講解中外音樂經(jīng)典,在大學生的音樂公共課中融入揚州民歌,結合當?shù)氐奶厣_設特色音樂課程,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所處城市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底蘊。讓學生在了解經(jīng)典音樂的同時也了解當?shù)氐拿窀瑁嗔私獗镜貐^(qū)的音樂文化,進一步將傳統(tǒng)音樂不斷傳承下去。
作為集體性的音樂活動,合唱團是最被學生所認可的,首先音樂教師需要用科學的演唱方法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合唱團不僅僅可以演繹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更可以表演揚州民歌,排練幾首完整的揚州民歌,在每一次演出的時候可以成為保留曲目,讓觀眾也能夠去接納揚州民歌,欣賞揚州民歌。
從音樂教育的角度去審視,真正的目的是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傳承文化的功能,將揚州民歌去融入高校大學生的音樂公選課程之中,通過揚州民歌課程的建設,讓大學生能夠對揚州民歌的文化內(nèi)涵有所了解并且會簡單的演唱一些揚州民歌,加深他們對揚州民歌的印象,還能拓寬揚州民歌在傳承中的方法。
三、將本土音樂納入地方高校音樂公共課的意義
學校教育是傳輸知識非常重要的途徑,是人能夠成為文化人,也是讓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學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大學教育并不是應試教育,所以大學的課程更加需要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藝術生審美能力,音樂的美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大學的教育不僅僅是傳授專業(yè)上的知識,更有傳承文化的功能。
高校音樂公共課也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是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點,當代的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已經(jīng)不僅僅是專業(yè)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對應聘者綜合實力的考量,所以高校在不斷完善自身管理與教學機智的同時,必須要把重心圍繞與學生的教育上來開展工作。學校在音樂公共課程上不僅僅只是提供上課的平臺,更應該給予學生表演的機會,實行獎勵機制,不斷鼓勵學生主動展現(xiàn)自己學習的成果,長此以往,不僅學生能力得到了鍛煉,課程的質量也會大大的提高。更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來選擇該課程。
通過教育教育的活動來展現(xiàn)地方音樂的文化底蘊以及人文內(nèi)涵,傳承地方音樂的藝術形式是貫穿整個教育始末以及人文底蘊共同滋養(yǎng)的一個結果。將揚州民歌的傳承融入到高校音樂公共課教育之中,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的傳承方法,借助于高校這個大瓶藥,讓音樂教育這一途徑,使地方音樂更加深入人心,促進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通過本土音樂的教學來使得大學生對于地方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從而促成對地方音樂的認同,能夠自主傳承傳遞下去。
高校音樂公共課應該注重地方音樂的發(fā)展與傳承,任何形式的音樂都是值得學習并且傳承下去的,了解當?shù)氐娘L土人情,學習地方性特色的語言都是傳承該地方人文情懷的一種方式,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fā)學生學習地方音樂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本土音樂的精華,了解地方音樂的藝術特征,領略地方音樂的美。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通過高校音樂公共課去傳承地方民歌,是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突破式的認同,更是對于地方民歌存在的肯定。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多元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保護地方民歌的任務也是極為艱巨的。在文化當行的今天,應當發(fā)揮好音樂教育的傳承功能,完善高校音樂公共課程設置,努力為揚州民歌與高校間搭建傳承的平臺
四、結語
音樂能起到感化人,教育人的作用,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在生活中,音樂可以緩解壓力,舒緩心情,陶冶情操,高校音樂公共課教育為大學生提供了這樣的平臺,讓學生體會音樂教育的美育作用,更能夠理解音樂所帶來的傳承功能。
高校音樂公共課的關鍵在于“公共”,因為“公共”所以是提供給非專業(yè)類學生的,它的目的旨在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鑒別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歸屬感。完善高校的音樂公共課機制,努力為社會培養(yǎng)更加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吉燕麗.河南中小學地方音樂課程引入本土音樂文化的可行性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葛靈月(1991—),女,漢族,江蘇揚州人,碩士,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