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龍,廖 海
(四川省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5)
普查區(qū)大地構造位置屬南華準地臺桂中-桂東臺陷,三級構造單元屬大遙山凸起與欽州殘余地槽結合部之橫縣向斜東翼,蒙公-百合斷裂縱貫全區(qū)。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的地層主要有寒武系上統(tǒng)黃洞口組(∈2h)、泥盆系下統(tǒng)蓮花山組(D1l)、泥盆系下統(tǒng)那高嶺組(D1n)、泥盆系中郁江組(D2y)。
據(jù)廣西區(qū)域地質志,礦權中部的南北向斷層為界,斷層西盤構造線主要呈北北西向,且次級斷層發(fā)育。斷層東盤構造線主要呈北東向,為單斜巖層。
區(qū)域上巖漿巖主要為侵入巖,成巖時代主要為印支期和燕山早期,與本礦床成礦關系密切的巖體為燕山早期巖體分布于黃塘-大蟲嶺一帶的花崗閃長巖。本礦床位于重力負異常區(qū)內,所在區(qū)域花崗巖漿活動強烈。礦床位于大瑤山貴金屬成礦帶的最南端,該成礦帶總體呈東西向展布,東起兩廣邊境,向西南延伸至龍山、鎮(zhèn)龍山隆起。
礦區(qū)內主要出露地層有寒武系上統(tǒng)黃洞口組(∈2h),泥盆系下統(tǒng)蓮花山組(D1l)、那高嶺組(D1n),郁江組(D1y)及第四系(圖1)。
區(qū)內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的地層為寒武系上統(tǒng)黃洞口組(∈2h)第4層,巖性為棕黃、褐黃、深褐色中厚層至厚層泥質粉砂巖、粉砂巖和鈣質(砂)巖,為該金礦的賦礦層位。泥質粉砂巖因靠近巖體和受順層侵入的巖脈的影響,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角巖化,普遍已蝕變?yōu)樽冑|絹云黑云石英砂巖(照片1),局部已蝕變?yōu)橥篙x角巖。鈣質(砂)巖靠近巖體和巖脈地段已蝕變?yōu)椋ㄊ瘢┩篙x矽卡巖(照片2),更外圍已蝕變?yōu)樽冑|透輝石英砂巖(角巖化鈣質石英砂巖)。該層厚約148m。
礦床斷層發(fā)育,主要有南北向F1,北北西向F5,北東向F2、F4,東西向F3。其中F1為區(qū)域性正斷層,在官塘至黃蓮山塘一帶破劈理發(fā)育,地層產狀較亂,可見構造角礫巖,并伴有強烈的褐鐵礦化。其余斷層規(guī)模較小,多為走滑斷層,巖石較為破碎,局部構造角礫巖發(fā)育(見照片3,4)。區(qū)內地層因河塘巖體的侵入,地層產狀圍繞巖體發(fā)生變化。巖體南部和東面,地層產狀向南西傾,巖體東面地層產狀向南東傾,為單斜構造。
區(qū)內巖漿巖發(fā)育,與成礦關系密切的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期早期的侵入巖-大蟲嶺-龍?zhí)粱◢忛W長巖體。
該巖體是河塘花崗閃長巖體的南段,呈南北向展布,長約2.5km,寬約2km,呈巖株產出,侵入寒武系上統(tǒng)黃洞口組、泥盆系蓮花山組和那高嶺組。在其巖體與地層接觸帶上,花崗閃長巖內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捕擄體。在外接觸帶有順層侵入或切層的細?;◢弾r脈。
花崗閃長巖:花崗結構,塊狀構造,礦物主要由石英、斜長石、堿性長石和普通角閃石組成,其中石英含量約20%,斜長石含量約52%,堿性長石含量約150%,
普通角閃石含量約8%,黑云母含量約5%。金屬礦物少見。
在巖體外接觸帶,圍巖普遍矽卡巖化、角巖化,南部尤為強烈。蝕變巖石類型受原地層巖石性質及離巖體遠近的影響,有透輝石矽卡巖、鈣鋁榴石矽卡巖、黑云母角巖、云母石英角巖、堇青石角巖。與蝕變有關的礦化有金礦化、銅礦化、磁鐵礦化。新圩金礦體即賦存于河塘花崗閃長巖體與寒武系上統(tǒng)黃洞口組接觸的外接觸蝕變帶上。
圖1 新圩金礦地質簡圖
照片1:淺灰色變質云母石英砂巖,照片2:褐鐵礦化石榴矽卡巖(金礦石),照片3:F2斷層構造角礫巖,照片4:F4斷層構造角礫巖,照片5:花崗閃長巖,照片6:花崗閃長巖內捕擄體
照片7:磁黃鐵礦化透輝矽卡巖野外及鏡下照片,照片8:磁黃鐵礦化石英角巖野外及鏡下照片
礦床具有一定規(guī)模(或價值)的金礦體為Ⅰ和Ⅱ號,其中Ⅰ號礦體為主礦體,規(guī)模較大,其次為Ⅱ號礦體(圖1)。下面主要介紹Ⅰ號金礦體和Ⅱ號金礦體地質特征。
Ⅰ號金礦體賦存于透輝矽卡巖中,頂?shù)装寰鶠橥篙x石矽卡巖。礦體呈脈狀產出,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在走向上呈向南西凸出的緩弧形,走向330°左右、傾向上均有膨脹、收縮現(xiàn)象,連續(xù)性很好。Ⅰ號礦體600 m左右,厚5.26m,平均品位7.17g/t,最高達50.0g/t。金礦品位變化系數(shù)為110%,屬于不均勻型分布。厚度變化系數(shù)為57%,屬于較穩(wěn)定型。
Ⅱ號礦體賦存于條帶狀或團塊狀磁黃鐵礦化石英角巖中,頂?shù)装鍨槭⒔菐r,走向北西,傾向南西,長度200m,控制斜深約50m,見礦厚度約1m~2m,平均品位約10g/t,局部最高可達500 g/t。
該礦床原生礦石有兩大類,分別為透輝矽卡巖和石英角巖。
磁黃鐵礦化透輝矽卡巖(照片7):透輝石,70%~90%,金屬礦物,10%~60%,金屬礦物主要為磁黃鐵礦、黃銅礦及磁鐵礦,黃鐵礦含量稍少。整體見多呈斑塊狀聚集形成斑雜狀構造,略見呈近條帶狀聚集,但條帶狀構造不明顯。
磁黃鐵礦,粒狀,半自形-他形,部分充填狀分布在透明礦物之間,粒度相差較大,在5mm以下不等。見與黃銅礦形成共邊結構。
黃銅礦,多呈他形,與磁黃鐵礦密切共生,形成共邊結構。見沿顯微裂隙交代磁鐵礦。
磁鐵礦,粒狀,半自形-他形,粒度、分布見與磁黃鐵礦接近。
黃鐵礦,自形-半自形,粒度在0.1mm~1.3mm之間不等,多被磁黃鐵礦等包饒,但不見明顯交代關系存在。
磁黃鐵礦化石英角巖:石英80%~90%,黑云母5%,金屬礦物2%~5%,。金屬礦物主要為磁黃鐵礦,另見少量黃鐵礦和閃鋅礦。
磁黃鐵礦:乳黃色帶褐色調,反射率R=40±,強非均質,它形粒狀,呈稀疏團斑狀分布。
礦石結構以他形粒狀、鱗片狀、變晶、變余結構等為主。
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稀疏團斑狀構造和脈狀構造。
礦體賦存在河塘花崗閃長巖體與寒武系地層接觸的外接觸蝕變帶上的透輝石矽卡巖、石英角巖中,含金品位達工業(yè)指標要求的地方就是礦體。礦層頂?shù)装鍨橥篙x石矽卡巖和石英角巖。
3.5.1 礦床成因
從含礦帶及礦體地質特征初步總結出控礦因素有:
(1)礦床的礦體均賦存于寒武系上統(tǒng)黃洞口組(∈2h)第4層,且寒武系上統(tǒng)黃洞口組(∈2h)中Au背景值遠高于中國大陸沉積層。且礦體均產于燕山早期花崗閃長巖與黃洞口組第4層接觸帶內。
(2)燕山早期花崗閃長巖提供成礦物質富集所需的熱能及熱液。
(3)礦體形態(tài)均呈脈狀,與地層產狀一致,控礦構造推測為巖體侵入黃洞口組形成的張性裂隙。
因此初步推測該礦床屬于巖漿巖后期熱液接觸交代矽卡(角)巖型金礦床。
3.5.2 找礦標志
(1)花崗閃長巖體與黃洞口組的外接觸帶的褐鐵礦化、硅化強烈地段。
(2)黑云母角巖化、透輝石矽卡巖化是找原生礦的找礦標志;在風化較強的地表,強烈鐵染可作為氧化礦的標志。
(3)Ag、Cu、As、Sb元素異常套合好的地段。
(4)探、采遺跡、碴堆物及被民窿等揭露的礦化破碎帶、礦化體是直接的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