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斌
國際奧委會在改革路線圖《奧林匹克2020議程》、“新規(guī)范”等文本中針對“奧運會申辦遇冷”等問題,提出了簡化申辦流程、降低申辦成本、增加申辦遺產等若干舉措,旨在改變奧運會申辦過程中“制造過多失敗者”的局面。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Tom Bason的博士論文《失敗即勝利?奧運會申辦的杠桿作用》立足“失敗者”的視角,借鑒Chalip的賽事驅動力理論模型,收集16座申辦奧運失敗城市的數據,對南非開普敦和加拿大多倫多進行個案分析。研究指出,杠桿作用(leveraging)比遺產(legacy)更能全過程、全領域、全視角地解釋奧運會等大型賽事具有的發(fā)展動能。無論成功與否,申辦奧運會對所在城市或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體育和聲譽均產生積極作用,其中,利用政府投資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的作用最明顯。奧運申辦杠桿作用的發(fā)生機理如下:作為大型事件的奧運會是杠桿源動力,奧運會的現場參與者和媒介受眾是杠桿傳導力,優(yōu)化主辦城市的實際收益與無形效益是杠桿目標,誘導消費、確保開支、改善商業(yè)關系、擴大媒體宣傳等是杠桿作用方式。國際奧委會逐步降低賽事交付標準,增加對申辦城市的資金支持與政策扶持力度,減少申辦程序的環(huán)節(jié)與申辦文本交付的復雜性,從而激發(fā)更多城市申辦奧運會的積極性。Tom Bason的研究為走出蒙特利爾式的“主辦城市陷阱”提供了理論與現實借鑒,樹立的“大型賽事杠桿作用觀”為城市的轉型升級提供了認識論源泉。2019年6月,國際奧委會通過了奧運會申辦規(guī)則改革方案的“2.0版”:以未來奧運會舉辦地委員會取代現在的評估委員會,未來的奧運會不必限定在一個國家的一個城市舉辦,不一定非要在奧運會舉辦前的第7年選出舉辦城市。由此可見,奧運會申辦規(guī)則將更靈活、更具可持續(xù)性,學界對奧運會申辦改革的議題應進行持續(xù)、深入和全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