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紅
(山西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山西 晉中 030800)
《機械設計》是屬于機械類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它主要是講解通用零部件的設計原理、設計方法和機械設計的一般規(guī)律,具體包括總論、聯(lián)接、機械傳動(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蝸桿傳動)、軸系零部件等方面的內容。這是一門成熟的課程,結合筆者連續(xù)6年的教學經驗,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方式上進行探討。
我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商科教育+完滿教育+通識教育+專業(yè)教育”四位一體。采用的教材是濮良貴主編的《機械設計(第10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專業(yè)教育模塊學時數(shù)的減少,但內容較多,筆者結合幾年的教學經驗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安排,如表1。
機械設計是一門理論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門設計類課程,所以大幅度的增加了課內實驗學時,共16學時。
機械設計課程涉及的基礎概念多,各章節(jié)間的關聯(lián)性不強,學生覺得覺得難以掌握。而合理的教學方法,既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的掌握知識點,也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相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把超星學習通引入課堂,可以讓學生對枯燥乏味的課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吸引學生的集中力。每堂課除了講解主要內容之外,可以通過增加課堂討論、課堂測驗、投票、搶答、選人的模式,來增強師生互動。學習通作為專業(yè)的學習平臺,有自動批閱作業(yè)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老師的負擔。
另外,超級學習通上積累有大量的圖書、視頻等資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表1 課時安排Tab.1 Class schedule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八個字意思是說要實行啟發(fā)式教育,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使學生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保持著主動性,主動地提出問題,主動地思考問題,主動去發(fā)現(xiàn),主動去探索。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問題。比如在講解機械防松的時候,可結合自行車車筐會松脫,來分析防松的原因、目的和防松方法。在比如在講齒輪傳動受力分析時,以直齒圓柱齒輪傳動的受力分析作為推基礎,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推理到斜齒圓柱齒輪傳動、錐齒輪傳動及蝸桿傳動。這種講法可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由淺入深、訓練思維,提高能力。
范例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行的、典型的例子作為教學內容,通過對經典范例的重點講解,學生能掌握這一類知識的共性和解題思路,達到舉一反三。簡單的額說,就是掌握基礎知識,促其舉一反三,點滴示例。
在機械設計的第十章齒輪傳動的教學中,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掌握齒輪傳動的受力分析。筆者選取如圖1所示的齒輪傳動各齒輪受力分析進行范例講解。
A.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點:
(1)作用力著力點:齒面上作用載荷的合力的著力點位于齒寬中點。
(2)作用力方向:圓周力Ft——Ft1與n1反向;Ft2與n2同向。
徑向力Fr——外齒輪指向各自輪心;內齒輪背離輪心。
軸向力Fa——主動輪左右手定則:主動輪左旋(右旋),用左手(右手)定則;四指握指回轉方向;拇指指向軸向力方向。
(3)作用力大?。篎t1=-Ft2;Fr1=-Fr2;Fa1=-Fa2。
(4)同一軸上的軸向力應相互抵消,故同一軸上兩齒輪旋向應相同。
B.解題步驟:
(1)旋向判定(同螺紋方向判別)
齒輪1判定是右旋;根據(jù)一對斜齒輪外嚙合,旋向相反,判定齒輪2是左旋;齒輪2和3在同一軸上了,為減小軸向力,齒輪2和3上的軸向力應方向相反,故判定齒輪3也是左旋;依次判定齒輪4是右旋。
(2)對齒輪1和齒輪2進行受力分析,如圖2所示。齒輪1是主動輪且右旋,故依右手定則判斷Fa1的方向。
(3)對齒輪3和齒輪4進行受力分析,如圖3所示。同一軸上了,為減小軸向力,F(xiàn)a2=-Fa3,且齒輪3為主動輪,所以判定齒輪3左旋。C.解題答案:如圖4所示。
設計機器時,工作能力設計和結構能力設計是其核心內容,正確的受力分析是工作能力設計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受力分析中要牢牢的掌握力的三要素:著力點、方向、大小。通過這一范例的分析,學生在掌握斜齒輪傳動受力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啟發(fā)式教學法可以舉一反三,完成蝸輪蝸桿、錐齒輪傳動的受力分析。
(3)注重實踐教學
我校著重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而加大實驗課學時是必然的。通過實驗教學,一方面有益于實踐教學反饋于理論教學,拓寬與提升理論教學;另一方面也可以驗證理論教學的重要內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如THMDBC-1型便攜式機械系統(tǒng)創(chuàng)意組合實驗,學生在掌握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和蝸桿傳動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設計傳方案,然后進行傳動連接。
總成績=平時成績×10%+理論成績70%+實驗成績20%。在成績考核中加大了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的比例,突出本門課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