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敏
(湘潭市農業(yè)機械化技術推廣站,湖南 湘潭 411000)
通過實施秸稈還田技術,能夠明顯提高作物的產量,根據(jù)相關研究及調查,通常增產率超過10%,如表1所示,并且若長期利用秸稈還田技術,其后效更加顯著,可持久提升產量。
表1 秸稈還田對于作物的增產效果Tab.1 Effect of straw returning on crop yield
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的提高,微生物活躍度的提升,能夠間接提高地溫,提高下茬作物的產量。水稻秸稈腐熟時會產生反硝化現(xiàn)象,微生物吸收土壤中的速效氮素,因此在水稻秸稈還田過程中,還需要施氮素化肥,以此來加快水稻秸稈的腐解效率。
實施秸稈還田后,土壤中的氮磷鉀養(yǎng)分有著明顯提升,而結合我國相關科研試驗得知,全氮約提升0.001 4%、速效磷提高率3.75 mg/kg左右,而速效鉀則提高31 mg/kg。同時還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密度等,都能夠對土壤條件進行優(yōu)化,如表2所示。
表2 秸稈還田對于土壤的作用Tab.2 Effect of straw returning on soil
通過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的應用,結合湘潭市的狀況以及肥料價格來看,機械還田機手的作業(yè)成本每0.067 hm2會提高10元左右,但是農業(yè)種植成本卻有著顯著降低。通過實施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下茬水稻的產量直接提高了7%~9%,所以,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能夠高農業(yè)種植經濟效益。
表3 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Tab.3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of straw return to field
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是利用機械粉碎裝置將作物的莖稈進行粉碎,并均勻撒入田間,之后利用翻耕來將拋撒的秸稈埋入土中,實現(xiàn)還田。這種技術對于水稻等作物進行粉碎還田來說效率十分顯著,經粉碎的水稻碎稈標準長度為≤150 mm。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技術不僅能夠提高還田速度,而且可以保證還田質量,表3為不同區(qū)域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簡述。
水稻收割過程中,高留茬,約250 mm即可,在水稻收獲完畢后,將秸稈進行打碎均勻拋撒至田間,秸稈切碎長度在10 cm以內,并施基肥,之后進行深翻深埋,深翻深度保證在20 cm以上,并且保證地面不會產生秸稈殘留。該技術可以在水稻收獲過程中天氣情況較好,并且土壤含水率不高的情況下運用,能夠保證水稻還田的效果,確保田間不會產生雜草,利于下茬作物的成長。針對水稻收獲機切碎等流程的要求不高,切碎長度以及拋撒的均勻性都可以適當減少,降低對設備的消耗。秸稈深埋深度在20 cm以上時,腐爛時產生一些有害元素,不過距離作物根系較遠,所以并不會造成負面影響。深翻作業(yè)能夠活動犁底層,避免土壤板結的現(xiàn)象,同時也能夠減少病蟲害的產生概率,并促進水肥平衡,進而保證產量。
在水稻收獲以及粉碎完畢后,利用機械化復式作業(yè)技術,也就是進行淺耕滅茬,之后進行鎮(zhèn)壓和機械開溝。聯(lián)合收割機在作業(yè)時必須要盡量保證不會對水稻穗造成損傷,留茬方面可以適當調高留茬高度。秸稈還田埋土深度需要在5 cm以上,并且需要保證均勻性。復式作業(yè)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對于環(huán)境的適應性較強,不過在應用時需要與復式農耕機械進行配合使用。該技術不但可以做到淺耕滅茬,并且節(jié)省多個作業(yè)環(huán)節(jié),降低成本及時間投入,同時還可以降低收割機等大型農機的入地次數(shù),減少農機對于土壤的傷害,進而提高作物的出苗率。
該技術的應用流程為:在水稻收獲后便將秸稈進行切碎還田,施以基肥后進行旋耕,并進行條播、鎮(zhèn)壓以及開溝。收獲期間,需要保證低茬收獲,留茬的高需要保證不超過15 cm,旋耕需要進行兩次,每次深度在15~20 cm。保證多數(shù)秸稈都混合入土壤中,表面的秸稈不會形成小堆即可。該技術適宜在土壤以及天氣條件較為優(yōu)良的土地中使用。
綜上所述,水稻秸稈還田能提高土壤中的肥力,降低肥料的使用量,降低成本,避免肥料對于周遭水源的污染,也避免了秸稈田間焚燒所帶來的嚴重空氣污染。當秸稈持續(xù)還田3年左右時,水稻或小麥的產量便能夠顯著提升。加強針對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的研發(fā),推廣該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以及生態(tài)效益,推動我國農業(yè)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