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馨,沈小波,彭佳美,馮興梅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5月于我院口腔科進行診治的42 例骨性安氏Ⅱ類1 分類錯畸形患兒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以下頜后縮為主的安氏Ⅱ類1分類錯致畸。(2)無正畸治療史者。(4)處于恒牙早期或替牙晚期者。(5)磨牙呈完全遠中關系者。(6)參與本人及家屬均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1)依從性較差者,且不能進行有效配合者。(2)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3)臨床資料殘缺者。(4)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合并有嚴重病變者。(5)惡性腫瘤疾病者。42 例骨性安氏Ⅱ類1 分類錯畸形患兒中依據(jù)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 例。觀察組男11 例,女10 例;替牙期13 例,恒牙早期8例;初診年齡為10~12 歲,平均(10.9±0.3)歲。對照組男12例,女 9 例;替牙期 11 例,恒牙早期 10 例;初診年齡為 10~13歲,平均(10.8±0.2)歲。所選樣本約占門診處于恒牙早期或替牙晚期患者量的40%,約占安氏Ⅱ類1分類錯畸形患者量的25%,總患者量的15%。2組患兒性別(χ2=0.099)、初診年齡(t=1.27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兒Ⅰ期均采用改良Twin-Block 矯治器進行矯正治療,對照組患兒給予傳統(tǒng)Twin-Block矯治器進行矯正治療;2 組Ⅱ期均給予標準方絲弓矯治器矯正。改良Twin-Block 矯治器的制作:首先取患兒上下頜模型,并結合下頜前伸3~4 mm 的咬合關系對上牙架進行固定。改良Twin-Block 矯治器的結構組成包括:(1)矯治器主體結構由上頜矯治器和下頜矯治器組成,其中上頜矯治器主要由前牙唇弓、雙側第1磨牙彎制箭頭卡,位于前磨牙或乳磨牙間彎制的鄰間鉤以及需采用螺旋擴弓器的上牙弓狹窄者;下頜矯治器的結構組成有前牙3個鉤、第1雙尖牙或第1乳磨牙彎制箭頭卡。其中上下彎制卡采用0.8 mm的不銹鋼絲,且鄰間鉤的游離端需采用焊銀制作為球型,防刺傷。(2)矯治器輔助結構包括舌側基托以及上下斜面墊導板。較傳統(tǒng)Twin-Block 矯治器,改良Twin-Block 矯治器在此基礎的上頜斜面導板中間置入2個螺旋擴大器,對稱布置在左右兩側,同時分離前段和整體基托,進而促使斜面導板隨擴大器的逐步打開而向前移。當矯治器斜面墊導板的前段斜面處于前下方時,下頜矯治器便可在雙側尖牙的遠中至第2雙尖牙的近中位置鋪制牙墊,且上頜斜導板前端斜面同下頜牙墊的斜面保持70°。上頜斜導板的長度可經(jīng)螺旋器緩慢加力延長,進而達到前伸下頜的作用。
兩期矯治方法:Ⅰ期均采用Twin-Block矯治器功能矯正治療,24 h佩戴,并結合患兒自身情況調(diào)節(jié)承受力大小,2次/周,采用專用鑰匙加力1/4圈,每月定期復查1次,前期矯正治療后患兒在矢狀向的增加長度可達8 mm。經(jīng)過3~5個月,患兒切牙處于對刃狀態(tài)后可慢慢將上后牙頜墊磨低,方便下后牙萌出,但此時需保留上下頜墊的相互關系。當患兒替牙階段結束進入恒牙期后,即Ⅱ期可采用標準方絲弓矯治器矯正。
1.3 觀察指標 比較治療前和Ⅰ期治療后以下內(nèi)容:(1)2組患兒均行X 線頭顱定位側位片以觀察期組織側貌狀態(tài)變化(唇基角、軟組織頰凸角、全面凸角、頰唇溝角、軟組織面角、上唇凸距、H角、下唇凸點-H線距離、頰唇溝深度),該數(shù)據(jù)由同一位醫(yī)師測量,且測量2次,結果取平均值。(2)對2組患兒治療前后的模型進行測量,以比較PAR 指數(shù)變化,測量內(nèi)容包括前牙排列、后牙排列、后牙咬合、覆、覆蓋、中線6項內(nèi)容。統(tǒng)計并記錄治療前后PAR指數(shù)分值及差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兒治療6個月后側貌組織形態(tài)變化 治療前,2 組各指標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患兒治療6 個月后軟組織頰凸角、下唇基角、全面凸角、頰唇溝角、軟組織面角均較治療前增大,下唇凸點-H線距離較治療前減??;同時,觀察組H角較治療前增大,頰唇溝深度較治療前縮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個月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下唇基角、頰唇溝角增大,軟組織頰凸角、下唇凸點-H 線距離縮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 組患兒治療6 個月后PAR 指數(shù)變化 治療6個月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兒前牙排列、后牙排列、覆蓋、覆、中線以及PAR 總分等指標均較治療前減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兒前牙排列、后牙排列、頰側咬合、覆蓋、覆、中線以及PAR 總分等指標均明顯比對照組減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Tab.1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lateral appearance after 6-month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表1 2組患兒治療6個月后側貌組織形態(tài)變化 (n=21,)
Tab.1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lateral appearance after 6-month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表1 2組患兒治療6個月后側貌組織形態(tài)變化 (n=21,)
*P<0.05,**P<0.01;t1為治療前后比較,t2為組間比較
t1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2 t1治療后88.72±3.55 88.51±3.59 0.192 0.102 0.231 t1 5.768**2.065*治療后80.43±3.32 82.71±2.91 2.367*2.168*4.853**治療后121.15±6.33 128.71±10.42 2.846*治療后145.36±4.70 145.61±3.67 0.192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2 t1 t1 t1 2.072*4.660**0.521 1.047 2.369*3.407**治療后5.54±1.08 4.83±1.10 2.111*上唇基角(°)治療前88.83±3.41 88.73±3.46 0.093全面凸角(°)治療前142.18±3.97 141.88±3.42 0.260下唇凸距(mm)治療前2.59±2.17 2.63±2.04 0.062治療后2.51±1.35 2.41±1.90 0.197 t1治療后83.43±2.41 80.59±2.98 3.393*t1 t1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2 0.143 0.362軟組織頰凸角(°)治療前79.34±2.26 78.97±2.01 0.560頰唇溝角(°)治療前116.15±9.07 115.15±8.32 0.370軟組織面角(°)治療前87.31±3.05 86.81±2.79 0.554治療后89.21±1.42 90.11±2.64 1.367 2.588*3.937**下唇基角(°)治療前79.01±2.74 78.64±2.51 0.455上唇凸距(mm)治療前5.41±1.51 5.35±1.62 0.124 H角(°)治療前22.77±1.42 22.56±1.47 0.471治療后22.92±4.26 23.98±1.28 1.092 0.153 3.338**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2下唇凸點-H線距離(mm) 頰唇溝深度(mm)治療前1.38±0.56 1.41±0.45 0.191治療后1.32±0.32 1.05±0.43 2.308*t1治療前7.24±1.02 7.39±1.15 0.447治療后6.93±3.37 6.47±1.27 0.585 t1 0.329*2.651*0.403 2.461*
Tab.2 Changes in PAR index after 6-month treatment in all enrolled children表2 所有入組患兒治療6個月后PAR指數(shù)變化 (n=21,)
Tab.2 Changes in PAR index after 6-month treatment in all enrolled children表2 所有入組患兒治療6個月后PAR指數(shù)變化 (n=21,)
*P<0.05,**P<0.01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2覆蓋前牙排列治療前3.58±1.43 3.32±1.52 0.571治療后1.48±0.27 1.02±0.34 4.855**t1 t1 t1 t1 6.613**6.767**后牙排列治療前4.08±1.41 4.16±1.47 0.180治療后1.56±0.48 1.01±0.42 3.952**7.753**9.442**頰側咬合治療前1.19±0.88 1.08±0.62 0.468治療后1.06±0.33 0.61±0.35 4.287**0.634 3.025**治療前1.89±0.05 1.93±0.07 2.131*治療后1.34±0.09 1.23±0.05 4.896**24.480**37.290**images/BZ_47_631_2842_662_2872.png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2覆中線PAR總分治療前0.71±0.10 0.79±0.17 1.859治療后0.51±0.27 0.17±0.08 5.533**t1 t1 t1 3.183**15.122**治療前0.40±0.37 0.42±0.27 0.200治療后0.21±0.15 0.15±0.05 1.739 2.181*4.506**治療前13.41±3.52 13.58±4.21 0.142治療后4.84±0.22 2.71±0.18 34.339*11.135**11.821**
2.3 典型病例 患兒 男,12 歲,治療前安氏Ⅱ類磨牙關系,Ⅰ度深覆合,Ⅱ度深覆蓋,上下頜Ⅰ度擁擠,上前牙唇傾,側貌稍突(圖1),PAR 總分為13.5分。治療后安氏Ⅰ類磨牙關系,正常覆合,正常覆蓋,上下頜擁擠及上前牙唇傾解除,側貌直面型(圖2),治療后PAR 總分2.8 分。患者治療前后變化明顯,醫(yī)師、患者及其家屬滿意。
目前正畸臨床上有很多評價標準,如PAR 指數(shù)、客觀評分系統(tǒng)、不調(diào)指數(shù)、牙齒美學指數(shù)、正畸治療需要指數(shù)以及正畸治療復雜程度、結果及需要指數(shù)等[13]。PAR指數(shù)于1992年提出,其應用最為廣泛和成熟,可為臨床提供較為客觀的評價參考依據(jù)[14]。通過比較治療前后PAR 分值的差值以評判矯治成功程度,且分值差值越大,提示矯治結果越佳,患兒改善程度越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患兒上頜前牙排列、上頜后牙排列、下頜前牙排列、下頜后牙排列、頰側咬合、覆蓋、覆、中線以及PAR總分等指標均較對照組患兒明顯下降。說明經(jīng)過矯治后能夠有效緩解患兒牙列擁擠程度,使其錯關系得到顯著改善。不過,PAR 指數(shù)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研究指出,PAR 指數(shù)僅僅采集反映患者牙列情況的模型信息,沒能反映患者牙根、骨骼及面部美觀等信息[15]。今后的進一步研究中,可增加諸如客觀評分系統(tǒng)、不調(diào)指數(shù)等指標,從而引入牙根和面部軟組織側貌的療效評價,來對PAR 指數(shù)進行改善。
綜上,將改良Twin-Block 矯治器應用于骨性安氏Ⅱ類1分類錯畸形患兒的矯治中可明顯改善其面部側貌,同時能夠矯正深覆蓋,且該矯治器使用簡單,易于接受,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