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揚,谷 鵬,孫洪濤,袁 飛,張 泉*
(1.武警后勤學院,天津300309;2.武警特色醫(yī)學中心醫(yī)學影像科,天津300162;3.武警特色醫(yī)學中心神經(jīng)外科,天津300162)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jīng)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種嚴重的神經(jīng)源性疼痛障礙,以單側(右側多發(fā)于左側)面部陣發(fā)性的電擊樣劇烈疼痛為特點,被稱為“天下第一痛”[1]。關于TN 的發(fā)病機制,最普遍接受的理論是神經(jīng)血管壓迫學說,即三叉神經(jīng)入腦干區(qū)與橋前池內血管發(fā)生局部壓迫引起三叉神經(jīng)腦池段脫髓鞘[2-3]。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TN 患者不僅存在三叉神經(jīng)腦池段脫髓鞘,還可能伴有全腦白質微觀結構受損[4-5]。但是,這些研究大多針對右側原發(fā)性TN,而左側原發(fā)性TN 發(fā)病率較低,其是否也導致患者腦白質微結構改變尚不明確。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種廣泛應用于研究腦白質纖維束走行的定量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分析技術,適合作為研究腦白質微觀結構的無創(chuàng)檢查及分析方法[5-7]。本研究旨在運用基于纖維束示蹤的空間統(tǒng)計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對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全腦DTI 數(shù)據(jù)進行多參數(shù)分析,在體素水平上評價腦白質髓鞘完整性,進一步探討TN 患者腦白質微觀結構改變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并結合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與臨床病程評估疼痛強度及疾病持續(xù)時間與腦白質受損程度之間的關系。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武警特色醫(yī)學中心神經(jīng)外科收治并接受微血管減壓術(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療的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患者組)30 例(男性13 例、女性17 例,年齡37~82 歲)。入組標準:(1)符合國際頭痛疾病分類標準的原發(fā)性TN[8];(2)右利手;(3)病程超過1 a;(4)無其他精神疾病、腦腫瘤、腦血管病、腦外傷及其他可引起腦白質病變的全身性疾?。唬?)無毒品及其他藥物濫用史;(6)無MRI 檢查禁忌證,如幽閉恐懼癥及體內金屬植入物等。在TN 患者接受MRI 檢查的同時,記錄TN 首次發(fā)作至接受MRI 檢查之間的病程,并使用VAS 量表評估患者的疼痛強度。
招募與患者組年齡、性別及文化程度相仿的健康志愿者(對照組)30 例(男性11 例、女性19 例,年齡41~71 歲),2 組之間年齡、性別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武警特色醫(yī)學中心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且全部TN 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2組臨床資料
使用德國SIEMENS Magnetom Verio 3.0T 超導型MRI 儀,12 通道頭部線圈,采用SE-EPI 序列獲得全腦DTI 圖像,掃描參數(shù):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8 000 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95 ms,視野256 mm×256 mm,矩陣128×128,重建矩陣256×256,體素大小2 mm×2 mm×3 mm,翻轉角度90°,層厚3 mm,層間距0 mm,并行采集因子2,激勵次數(shù)4,采集64 個非共線方向的擴散敏感梯度圖像(b=1 000 s/mm2),同時采集無擴散加權圖像(b=0 s/mm2)。
采用牛津大學圖像處理軟件FSL v.5.0.11(FMRIB軟件庫;http://www.fmrib.ox.ac.uk/fsl)中的FDT 工具包進行預處理,具體步驟:(1)使用MRIcron 中dcm2nii工具將DTI 數(shù)據(jù)轉換為4D NIFTI 格式;(2)使用Eddy current 工具進行頭動和渦流偽影校正;(3)使用BET工具去除頭皮、顱骨等非腦結構組織;(4)使用DTIFIT工具解算出每個受試者DTI 各項指標:各向異性分數(shù)(fractional anisotropy,F(xiàn)A)、平均擴散系數(shù)(mean diffusivity,MD)、軸向擴散系數(shù)(axial diffusivity,AD)和徑向擴散系數(shù)(radial diffusivity,RD)。
采用FSL v.5.0.11 中的TBSS 工具包對患者組與對照組的FA、MD、AD、RD 進行配準統(tǒng)計,具體步驟:(1)將每個受試者的FA 圖像與FMRIB58-FA 模板對齊后,非線性配準到蒙特利爾神經(jīng)學研究所標準空間模板(MNI-152)上;(2)建立平均FA 圖和平均FA 骨架圖(閾值為0.2);(3)將每個受試者的標準空間FA 圖分別投射到平均FA 骨架圖上,生成個體FA 數(shù)據(jù);(4)分別對每個受試者的MD、AD 和RD參數(shù)進行上述步驟;(5)使用Glm 工具進行雙獨立樣本t 檢驗設計(患者組與對照組),將年齡和性別作為協(xié)變量;(6)使用Randomize 工具對DTI 各項指標數(shù)據(jù)分別進行體素水平的全腦非參數(shù)統(tǒng)計閾值比較(隨機置換值為5 000,閾值為0.2),結果使用整體錯誤校正方法(family wise error,F(xiàn)WE)進行多重比較校正(P<0.05),獲取白質纖維束差異區(qū);(7)使用atlasquery 工具在霍普金斯大學腦模板(ICBM-DTI-81 White-Matter Labels)上定位白質差異區(qū)[9]。
應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2 組之間年齡分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進行比較,性別分布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分別提取體素>10 的白質差異區(qū)DTI 各項指標平均值,將性別與年齡作為協(xié)變量,采用偏相關方法分析DTI 指標平均值與臨床變量(VAS、病程)之間的相關性,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FA 值:與對照組相比,患者組的胼胝體膝部、胼胝體體部、右上側放射冠、右前側放射冠FA 值均顯著降低(P<0.05,F(xiàn)WE 校正)[如圖1(a)所示];(2)RD 值:與對照組相比,患者組的胼胝體膝部、胼胝體體部、胼胝體壓部、右前側放射冠、左前側放射冠、右上側放射冠、右后側放射冠RD 值均顯著增高(P<0.05,F(xiàn)WE 校正)[如圖1(b)所示];(3)MD 值和AD值:患者組和對照組的MD 值和AD 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F(xiàn)WE 校正)。
圖1 患者組與對照組比較的DTI 各項指標差異纖維束
患者組FA 差異腦區(qū)主要位于右前側放射冠,RD 差異腦區(qū)主要位于左前側放射冠和胼胝體體部。右前側放射冠FA 值與VAS 呈負相關(r=-0.445,P=0.018)[如圖2(a)所示],與病程無顯著相關性;左前側放射冠RD 值與VAS 呈正相關(r=0.471,P=0.011)[如圖2(b)所示],與病程無顯著相關性;胼胝體體部RD 值與VAS 及病程均無顯著相關性(見表2)。
圖2 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右前側放射冠的FA 值及左前側放射冠的RD 值與VAS 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TBSS 分析方法,對比基于體素的分析方法(voxel based analysis,VBA)及基于感興趣區(qū)(regions of interest,ROI)的分析方法,TBSS 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優(yōu)勢[10-11]。VBA 需要對每幅圖像進行標準化和平滑處理,而TBSS 使用精確的非線性配準避免了這2 個限制,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部分容積效應[12];ROI 分析方法需要研究者手動勾畫ROI 的范圍,主觀性強且可重復性差,而TBSS 將個體纖維束的FA 值投射到新創(chuàng)建的“平均FA 骨架”上,從而更加準確定位腦白質微觀結構的異常腦區(qū)。DTI的各項擴散指標包括FA、MD、AD 和RD。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腦白質纖維束FA 和MD反映腦白質結構完整性,AD 反映軸突的完整性,RD 反映髓鞘的完整性和厚度[13]。FA 值降低表示腦白質纖維束的完整性受損,其原因包括脫髓鞘、軸突損傷和神經(jīng)膠質增生,RD 值增高則提示髓鞘脫失或完整性受損[14]。
表2 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DTI 指標改變與病程及VAS 的相關性
TBSS 分析方法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各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腦白質微觀結構研究,如帕金森病、抑郁癥、偏頭痛等[15-17]。本研究使用TBSS 分析方法,揭示了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組的腦白質FA 值及RD 值存在顯著異常。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的胼胝體膝部、胼胝體體部、右上側放射冠、右前側放射冠FA值均顯著降低,胼胝體膝部、胼胝體體部、胼胝體壓部、右前側放射冠、左前側放射冠、右上側放射冠、右后側放射冠RD 值均顯著增高。存在顯著性差異的腦區(qū)主要位于患者的右側大腦半球。Liu 等[4]研究發(fā)現(xiàn),右側原發(fā)性TN 患者組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廣泛FA 值降低及RD 值增高的腦區(qū),且主要位于左側大腦半球的腦白質。本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相符,提示TN 患者可能發(fā)生對側大腦半球腦白質纖維束受損,這些損害常被認為是認知功能受損的結構性基礎。
Desouza 等[1]研究報道,右側原發(fā)性TN 患者的胼胝體膝部、胼胝體體部、胼胝體壓部FA 值減低9%,而RD 值升高16%。胼胝體由連接額葉的前纖維和連接頂、顳及枕葉的后纖維組成,是連接雙側大腦半球最主要的腦白質纖維束,在雙側大腦半球之間起到快速信息傳遞的重要作用,負責整合認知、感覺和運動信息等功能[18-19]。本研究發(fā)現(xiàn),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胼胝體膝部、體部FA 值降低、RD 值升高,胼胝體壓部RD 值升高,提示左側原發(fā)性TN患者在感覺信息傳遞及認知整合功能方面可能存在異常。
偏相關分析顯示,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的右前側放射冠FA 值與VAS 呈負相關,即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疼痛癥狀越明顯,該腦區(qū)白質纖維束受損越嚴重;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的左前側放射冠RD 值與VAS呈正相關,提示疼痛癥狀越強烈,該腦區(qū)髓鞘脫失越顯著。放射冠從內囊發(fā)出,與額頂葉皮質區(qū)相連接,負責大腦半球內部的感覺信息傳導[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放射冠DTI 指標改變與疼痛程度具有顯著相關性,提示其可能與痛覺信息的傳導有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運用TBSS 分析方法發(fā)現(xiàn)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存在廣泛的對側半球腦白質纖維束改變,以脫髓鞘改變?yōu)橹?。放射冠FA 值和RD 值改變與TN 患者疼痛程度呈顯著相關,可以作為評估左側原發(fā)性TN 患者疼痛強度的影像學標志物。本研究的局限性:(1)單中心橫斷面研究,樣本量不足可能導致相關分析無法承受多重比較校正;(2)所有患者均在服用TN 治療藥物卡馬西平,抗癲癇藥對腦結構的影響尚不清楚。下一步的研究需要收集更多的樣本量,并避免藥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