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征(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 編輯/易可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急壞了父母。面對孩子磨蹭的壞毛病,父母脾氣越來越糟糕,總沖著孩子吼。雖然事后也知道態(tài)度不好,但看到磨蹭,就越看越來氣,又沒有其他好辦法。
一位小學生的媽媽,列舉了“磨蹭娃”明顯的特征:做什么事都很磨蹭、慢吞吞、不著急。如吃飯,吃一口玩一會兒,每天吃一頓飯至少要催十遍;而到了晚上睡覺時間就精力充沛,要聽故事、玩游戲,怎么都不愿意睡;早上三番五次告訴他上學要遲到了,但是他依然慢吞吞地穿鞋,好長時間腳還是半只在鞋里半只在鞋外;回家做作業(yè),剛坐下沒幾分鐘,就嚷著要喝水,一會又想吃水果,一會又想上廁所。
拖拉磨蹭,這是不少孩子都有的不良習慣,你急他不急,不催促又不行,催促多了孩子就煩你,自然就把你的話當耳邊風。每次用盡了鼓勵、威脅、催促等各種方法,效果不明顯,而且結果不是家長生氣就是孩子生氣,總之大家都弄得很不愉快。
孩子做事磨蹭大致有如下幾個原因。
1.還在生長發(fā)育階段。3歲一9歲的孩子,其神經、肌肉發(fā)育未成熟,身體的協調性較差,大腦和手腳的配合不是那么靈活,所以在完成一些精細動作時會比較費勁,想快也快不起來。這個時候家長在一旁催促、責罵,孩子一著急反而更加手忙腳亂,也就越來越慢。
2.缺乏興趣、缺失責任感。周一至周五上學,孩子起床慢吞吞占多,但如果去出游可能會是另外一幅場景。辰辰所在的小學要組織大家去動物園參觀,他可開心了,回家就早早地開始收拾起東西,把小書包塞得滿滿的。第二天,辰辰早早地起床開始洗漱,媽媽看到忙活著的辰辰,故作驚訝地說:“哎喲,辰辰今天這么早??!”他嘴里含著牙刷朝媽媽笑了笑。沒一會,就洗漱完畢。
3.反復催促導致孩子不知所措。家長心急表現在嘴上:因為心急,嘴上就不停地嘮叨、催促、不滿、抱怨、講道理甚至指責。孩子做事已慢,家長忍不住去催,實際催促往往起了反作用。比如晚上做作業(yè)已經比較晚了,家長一方面抱怨孩子作業(yè)做得慢,一方面又催孩子睡覺,孩子真的不知道到是繼續(xù)做作業(yè)呢還是應該睡覺呢?
4.父母包辦的事情太多。許多家長看孩子做事太慢就替孩子做了,雖然父母都是出于好心,但每替孩子做一件事就剝奪了孩子一次鍛煉成長的機會,到頭來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自己吃飯穿衣,而自己的孩子還得喂飯穿衣。這都是父母代勞得太多的緣故。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一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痹诤⒆友劾?,反正自己的事情有爸媽做,自然就能拖就拖了。
“懶媽養(yǎng)出勤快孩子”,把孩子的任務還給孩子。經常聽到有些“勤快”爸媽對孩子說:“別的事情你都不用做,好好學習就行。”有時候他們甚至會把書本翻好、鉛筆擺好,等著孩子來做作業(yè)。孩子做完作業(yè)、起身就走,留給爸媽收拾書包。這樣,孩子會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會表現出“拖延癥”,因為他認為那些事不是他的責任。不妨讓孩子獨立照顧一盆植物,告訴孩子多久澆一次水,如果孩子總是忘記,沒有什么比一盆枯萎的植物更能教會他堅持和責任感的。
給孩子設定鬧鐘,讓鬧鐘來催孩子肯定比你催效果要好。因為孩子真的不知道大人說的5分鐘、半小時到底是多長一段時間。對于有磨蹭習慣的孩子,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可以事先告訴他待會要做什么了,適當給他一個緩沖時間,然后在規(guī)定時間到的時候,果斷地督促孩子從事某一項活動,使他逐漸改掉磨蹭的習慣。比如,在吃飯前父母可以說:“吃飯時間到了,我們應該吃飯了。再給你5分鐘玩電腦的時間,5分鐘之后你自己關了電腦?!比绻⒆硬徽漳阏f的做,你可以再警告他一次:“你現在可以玩電腦,也可以去吃飯,到底要什么你自己想一想,想好了告訴我?!碑斎?,父母在語氣上要溫柔而決斷。要讓孩子知道你的立場很堅定,沒有緩和的余地。不要讓孩子看到你的猶豫或不堅定,使他有機可乘。
即使現階段是我們培養(yǎng)并建立孩子責任感的時候,但也不能完全剝奪孩子的發(fā)言權。研究發(fā)現,民主的父母有利于孩子責任感的培養(yǎng),而專制、獨裁的父母不利于孩子責任感的培養(yǎng)。爸媽在給孩子布置任務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先進行選擇,這樣年齡小一點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優(yōu)待,而青春期的孩子則會覺得大人是尊重他們的。當然,父母在生活中的表現才是孩子最先獲得的責任感的教學。一個對自身、家庭、社會毫無責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養(yǎng)出有責任心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我們要和孩子們一起努力,趕走拖延癥,真真正正地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