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昕宇
摘要:在受素描影響下的中國畫進行了改革與創(chuàng)新,與此同時仍出現了速寫融入中國畫的繪畫形式語言,以黃胄和葉淺予為首的畫家主張速寫入畫并強調了速寫的重要性,講究繪畫中國畫是要從最基礎的書法入手,主張“寫”的重要性,強調在繪畫過程中要體現出書寫的高覺,要與其他的繪畫從根本上區(qū)分開來,筆法與墨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關鍵詞:造些基礎;速寫;黃胄;葉淺予
1 速寫與其他造型基礎形式的異同
1.1 造型基礎的分類
造型基礎是源自于西方繪畫的一個獨立繪畫體,其包含有素描、速寫、默寫等強調繪畫時物象形體的相似度和對內在結構的準確把握,我們從觀看西方繪畫作品時就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人物比例、肌肉組織、色澤變化以及對于風景和靜物細節(jié)刻畫是近乎寫實的效,這就是受到了西方本土對于造型基礎等的嚴謹把握。繪畫大師萊奧納多·達芬奇,人們只知道他所畫的《蒙娜麗莎》是不朽之作,卻不知為了使自己的造型能力得劃充分的歷練而做的那些的努力,再進行人體繪畫時,達芬奇為了能夠理解人體的肌肉組織與穿插關系,他從墳地里挖出一些尸體來進行解剖,了解了人體各處的結構與組織之后便大量的練習素描速寫。日復一日的才造就了后來人們口中的大師。
1.2 速寫與其他造型基礎形式之同
速寫、素描與色彩等構成了造型基礎的基本類目,不管是在繪畫的入門學習或是基礎教學中,必然要進行練習這些科目,這些科目的繪畫方式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物象描繪的準確度之外,還鍛煉了我們的扎實基礎。因此各大美術院校的開設課程中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1.3 速寫與其他造型基礎形式之異
素描等造型基礎與速寫都可以將事物盡可能的如實反映出來,但本質上的區(qū)別也是最主要的區(qū)別便是作畫的速度,速寫講究的是一個“速”字。與素描、油畫這些在室內的架上繪畫藝術相比,它更具有效率性和對造型的鍛煉能力。其次講究的就是一個“寫”字,為什么不叫速畫而是叫速寫,這其中也有著深層的意思。速寫講究快速出效果,這就要求者在作畫時盡量不去修改,就像寫字一樣,而畫則是可以進行反復的修改與涂抹,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而速寫卻不行,這就要求看畫家們在進行速寫繪畫時專注并有意識的主觀抓住事物的特
2 國畫名家在作品中對速寫的應用
素描與中國畫之間的聯(lián)系在繼徐悲鴻之后就已經被打破削弱了很多,受潘天壽影響的一部分畫家開始立足于民族之本,找尋和傳承中國畫最該有的樣子,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揚。
黃胄與葉淺子就是使中國畫得到了良好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的杰出畫家。他們擅長將拿手的速寫與中國畫相結合,達到新的創(chuàng)新的程式,因潘天壽之后的兩家大都崇尚書法與國畫相結合,所以速寫與國畫就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因為速寫的繪畫模式可以與書法相結合,因而尤其在進行人物的繪畫時,表紋的處理關系便可有速寫程式變?yōu)闀ǖ墓P墨程式,三者相輔相成,使中國畫出現了全新的面貌。
2.1 傳黃胄品中速寫的運用
黃胄為水墨人物畫做出最大的貢獻就是速寫入畫,創(chuàng)造了寫意人物的新繪畫方式,他的風格是寫實性的也是創(chuàng)作性的,在大量速寫的實踐和對于筆墨的不斷調整下,實現了速寫向人物畫直接而又有效的轉換。曾在宣紙上多次用中鋒、側鋒、干筆、濕筆表現生活速寫的生動性,他的筆墨不一定符合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的繪畫程式,但是他突破了當時呆板的人物畫樣式,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風格體系,其水墨人物畫深深影響了中國美術學院幾代師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觀念和道路。
2.2 葉淺予作品中速寫的運用
提起葉淺予,人們馬上會想到他的舞蹈速寫。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也前十時常在報紙上發(fā)表舞蹈速寫,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他的舞臺速寫,特別是舞蹈速寫,堪稱一絕,在這一藝術領域,葉淺予是成績卓越的開拓者,由于報刊的提倡,舞臺速寫成為一種群眾喜歡的繪畫新載體,在專業(yè)畫家中出現了畫戲畫的風氣,卻很少見到有葉淺于這樣高水平的。由于葉淺予老先生畫了一輩子速寫,且得益于速寫,他深知畫速寫的好處,因此而大力的提倡速寫,早在1954年就把速寫納入課堂教學,并在當時的北平藝專國畫系的一個班級中開設“速寫”課程。此后,并在幾十年的教學中身體力行,反復強調速寫、默寫在造型基礎訓練中的重要性。
3 結語
縱觀自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的中國人物畫的發(fā)展史不難看出,中國畫雖在徐悲鴻的倡導下走上了一個崇尚素描為主要造型基礎的階段,但是卻并沒有存在很長時間,其原因就是素描繪畫方式與技巧并不能與中國畫的傳統(tǒng)筆墨形式語言相融合,反觀同為造型基礎的速寫與默寫,卻因其概括性和主觀性,更容易與中國畫“意象”的特點相結合,被中國的廣大畫家所認可,因而開始對以速寫入畫的新的藝術語言進行嘗試和探討,為中國畫的傳承與發(fā)展開辟了一條全新而又可行的道路,為我們后來學畫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