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治能
摘要:依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農村地區(qū)隨著經濟持續(xù)增長,進城務工的農民數(shù)量逐年攀升。這種大量的進程遷移,也使農村地區(qū)滯留了較多的留守兒童。因家庭因素和外部變故,也使留守家庭離婚率逐年遞增,都對常規(guī)家庭模式帶來巨大影響,單親留守兒童心理情況越來越嚴峻。本文基于此背景之下,站在心理健康等角度,概述出當前農村單親留守學生心理問題,并在教師,學校和家庭等三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單親留守兒童;心理忽視;心理健康
1 農村單親留守初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1 自卑心理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曾經說過“因為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自卑心理在農村單親留守學生中更為常見。他們因經濟薄弱,家庭結構受到破壞,覺得自慚形愧,不能悅納自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優(yōu)柔寡斷,缺少外部競爭意識,在學校緊張,拘謹,缺乏自信心。還有很多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比城市學生“矮了一截”,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嚴重者還會產生消極情緒。
1.2 自閉心理
初中生除了需要得到老師的理解和支持以外,也需要獲取班級和學生的接納,得到朋友的理解和信任。但因農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生活拮據(jù),更愿將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個人世界,所以經常獨立活動,寡言少語,具備較弱的社會適應性。再加上很多初中生因自己是單親家庭,覺得和常人有所差距,長此以往容易對學生老師產生抵觸情緒,甚至發(fā)生對抗和逆反行為。
1.3 厭學心理
學生厭惡對抗學習的內在反應是厭學。依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占據(jù)半數(shù)以上的農村單親留守生都有厭學心理,很多學生表示:受到當前考試制度的影響,認為實現(xiàn)個人遠大抱負的途徑是考上一座理想大學,成就個人的遠大理想,但因家庭條件相對拮據(jù),無法為后續(xù)的學業(yè)提供根基,容易造成精神上的恍惚,萎靡,引發(fā)食欲不振,神經衰弱。
1.4 迷茫心理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萌動時期,不同學生心理發(fā)展錯綜復雜,參差不齊,比如有的初中生相對敏感,有的初中生具備較強的自尊心,有的初中生因家庭條件拮據(jù)渴望獨立,有的初中生因單親家庭渴望追求成人感。當初中生心理需求和現(xiàn)實生活發(fā)展出現(xiàn)矛盾時,他們就會產生迷茫心理。再加上初中生年齡特殊,處于青春萌動發(fā)展時期,對異性充滿好奇,而農村留守單親家庭的初中生因家庭結構和外部條件的約束,極容易產生自卑,消極心理,他們思想和現(xiàn)實情況相背離,不允許他們付出行動,所以也導致個別初中生開始產生迷茫心理,造成精神衰弱,引發(fā)心理障礙。個別初中生甚至還會產生閉鎖心理。在一些農村中學,經??吹侥承W生和異性在一起說話臉紅,非常局促,行為舉止不夠自在,這就是學生閉鎖心理的主要體現(xiàn)。
2 當前農村單親留守初中生心理忽視問題探究
在當前的考試制度背景下,我國依舊有不少農村中學還沒有真正的實現(xiàn)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接,還存在教師和管理人員過于關注農村初中生素質文化考試成績,忽略了培養(yǎng)初中生心理素養(yǎng),領導只關注高考,中考,在學習中屢次不厭其煩地向之灌輸“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思想。還有個別農村中學甚至將考試成績升學檔次設置成了衡量今后有沒有出息的唯一標準,農村初中生考試一旦失敗,將會面臨教師和家長的斥責,“考不上中學,考不上高中,人生沒有未來、家里條件拮據(jù),更應該努力學習、單親留守家庭孩子的出路就是努力學習”等等空白的字眼充斥著初中生的心靈,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抗拒和畏懼心理。
再加上一些農村學生家長文化儲備量較少,文化結構層次低,自身不具心理健康的觀念,甚至還有很多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或多或少忽視孩子的心理教育,導致初中生智力和心理發(fā)展嚴重失衡。而很多進城務工人員由于管理,督促孩子學習的時間較少,再加上有些是空巢和單親家庭,在此種生活和學習背景下,使初中生一直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況,久而久之,初中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壓力,也會演變成畸形,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讓孩子丟失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能力。
3 促進農村單親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第一國家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強化發(fā)展力度,主推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就近轉移,將發(fā)展農村勞動力就業(yè)放置到構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中,對小城鎮(zhèn)投資環(huán)境做出改善,強化縣域經濟,增加就業(yè)途徑,讓農民可以在本縣本鄉(xiāng)打工,盡最大可能地縮短務工農民回家的周期。與此同時,政府針對在城市有穩(wěn)定工作的農民工子女,應該實施一定的補貼政策,在源頭上降低農村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
第二,農村中學管理人員要強化組織管理力度,在學校招收專業(yè)的心理輔導教師,確保經費投入,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構建心理健康評估和輔導體系,加強前監(jiān)控。與此同時,也要強化農村中學教師的心理素養(yǎng)。建議每一位教師都應有目的的提升個人素質,成為一名專業(yè)合格的心理輔導員。學校也可以為心理教師提供更多的進修機遇,讓教師更加深入的學習教育心理學,結合個人所學的理論知識融合實踐加以指導,輔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堅定的人格。
最后希望農村單親留守學生的家長要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根基??v觀很多因心理疾病引發(fā)的不良案例,或多或少都有家庭的成因。所以,家長更應該重塑家庭教育,讓孩子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農村中學要和家長構建家校機制,克服家長過于依賴學校教育的錯誤思想,而應鼓勵家長定期參與學校召開的家長會,親子會,座談會等。
結論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動力為城市化發(fā)展進程提供了主要的保障,也促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城市,這也就意味著農民工子女要滯留在農村,其引發(fā)的不良后果即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嚴峻。本文基于單親家庭和留守初中生視角,探究出農村留守單親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并在學校,家長和老師等三方面提出改善心理問題的舉措。希望可以為初中生身心良好發(fā)展盡獻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馬曉燕.農村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忽視問題及家庭政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8.
[2] 羅國芬.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問題化”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3] 劉沙.農村單親留守兒童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對川南某市農村地區(qū)的調查[J].內江科技,2019.
[4] 黃艷蘋.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06.
[5] 王洋.單親留守兒童媒介素養(yǎng)水平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16.
(作者單位:上林縣明亮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