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岳婷婷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丘學院應用科技學院土木建筑系)
西方古典柱式的藝術性對近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它不僅豐富了現(xiàn)代建筑的裝飾,成為眾多設計師表達情感的工具,而且對現(xiàn)代建筑設計風格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指向性作用,對古典柱式影響下的近現(xiàn)代建筑設計風格的分析我們要通過視覺形象,用設計的意識和思想來分析。
法國拿破侖時期的古典復興建筑,以淳樸直線和優(yōu)雅的弧線來填滿裝飾空間,遵守古典法式規(guī)則,柱式嚴格遵守著古羅馬柱式的規(guī)范,并且以古羅馬帝國時期的紀念性建筑設計作為效仿對象。意大利人接受這些觀點和主張,認為古羅馬建筑的根源在意大利土地上的伊達拉里亞人而不在希臘,希臘羅馬的優(yōu)劣之爭在古典主義時期異常激烈。萬神廟建于圣內維埃芙山上,平面是希臘十字形式建設時,中央彎頂下有柱子支撐,后因自然原因被毀,改為四個墩子,內部柱子跨距較大且細,立面柱廊有六根 19米的柱子,采用的是羅馬神廟的立面構圖形式。
英國和德國主要是以古希臘建筑復興。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如圖 1)就是希臘復興的代表性建筑,利用古希臘建筑的一些元素和母題,得到了十分強大有氣勢的建筑設計效果。英國人以古希臘建筑樣式來和拿破侖的帝國建筑風格相抗衡。這時淳樸的多立克柱與愛奧尼亞柱就成了他們的樂于追求的柱式樣式,簡單的造型也成了這時期的建筑特點。到了 19世紀,古典柱式在歐美的建筑中有不同程度的“再現(xiàn)”,就算是在后來的盛行的折衷主義和新藝術運動時期的建筑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典柱式的影子,它們仍然是繼承著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
美國在建筑設計上也努力擺脫“殖民的風格”,在他們眼中,古希臘羅馬的文明被認為是民主與光明的代表,他們希望可以借助于那樣的建筑語言來完成自己的理想,在古典中不斷探尋,從 18世紀下半葉時期到 19世紀初,這種古典建筑的復興風格對美國的建筑設計的影響非常深刻。美國的古典復興,主要傾向于羅馬建筑的復興,一批公共建筑和行政建筑都采用了羅馬建筑風格,代表建筑師是杰弗遜,它的代表建筑是弗吉尼亞州的議會大廈(如圖 2)。外立面形制仿造羅馬的圍廊神廟,檐部比較薄,愛奧尼亞柱式柱身有凹槽。美國的國會大廈也是美國羅馬復興的代表,是華盛頓的標志性建筑,中央立面仿造羅馬萬神廟的造型(如圖3)。
在工業(yè)革命之后,科學、技術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建筑中廣泛使用新材料和新的結構技術,很多新設備和新的施工方法也不斷出現(xiàn)。因此,在此期間的建筑設計思潮流行復古元素的同時,也在嘗試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和結構。例如法國的建筑師拉布魯斯特,由他設計的巴黎圣日內維夫圖書館(如圖 4),將鐵結構、石材料與玻璃材料結合使用。還有“水晶宮”展覽館(如圖 5),用鐵與玻璃圍繞著外部結構,沒有多余的裝飾,古典柱式己經不存在,只能隱約看到抽象的券柱式的構圖。
1
2
3
1圖1 英國不列顛博物館
2圖2 弗吉尼亞州的議會大廈
3圖3 美國的國會大廈
4圖4 圣日內維夫圖書館
5圖5 水晶宮展覽館
6圖6 沈陽張作相公館的西式風格建筑
4
5
6
西方古典柱式對我們國人的社會心理上的影響具有顯著的階段性的特點,主要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在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之間。隨著西方古典柱式的不斷傳入和發(fā)展,國人逐步熟悉并且接受了這種外來的建筑形式。一些人對西方古典建筑和柱式的形式非常青睞。但是,舊的倫理道德還依然存在著,一些以西方古典柱式為特點的西式建筑在這時給了軍閥官僚們和資產階級們展示的機會,一些人就借助這種歐式建筑來抬高自身身價、裝點門面。例如位于沈陽張作相公館的西式風格建筑(如圖 6),外墻面是石材貼面,墻面上劃有分割線條,在主入口的兩邊上部各有兩個比較大的歐洲古典柱式,柱間做出半圓形的拱券裝飾;一層墻面上開窗,為拱形的窗洞,二層和三層墻面開窗雖然是矩形的窗洞,但是窗戶上依然采用拱形的裝飾與一層的窗洞相互呼應;二層欄桿的樣式也是歐洲古典建筑的樣式??墒钦麄€建筑平面的布局對稱,建筑內部中的樓梯、柱子、欄桿等構件也都是木結構的形式,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的情況。
第二個重要時期是在 20世紀 80年代之后,國內的改革開放大發(fā)展為西方先進的設計技術和觀念提供了新的機會。這些所謂的“歐風”的建筑設計在設計的時候,也就是把歐洲風格的古典柱式、山花還有育隆圓頂?shù)戎饕?,直接套用在建筑外立面設計上,沒有考慮這些造型元素自身和整體的構圖比例關系、組合方式等,往往致使不能夠嚴格遵循古典柱式的規(guī)制;偶然性比較大,設計質量一般都不高,少不了在不同程度上出現(xiàn)生搬硬套的情況。
在我國的建筑設計中,西方古典柱式廣泛運用,這些西方建筑元素被借鑒使用從兩個方面進行:一個方面是在租界地上,如西方的建筑設計師的作品和部分海外學者的建筑作品。在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中國一些設計師接受了先進的西方設計文化,開始思考在外來建筑形式影響中探索民族化應用的方式。另一個方面是,中國的設計師和中國的工匠在逐步熟悉了歐式建筑風格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將西方古典建筑的元素融入到建筑中去。
隨著西方的設計思想繼續(xù)深入到我國建筑設計中,西方的古典柱式在建筑室內外空間的細部處理卻變得越來越隨心所欲。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受建筑和室內外空間功能和形式的限制,標準的西方古典柱式的結構與構圖很難在中國建筑室內外空間中得到規(guī)范運用;二是由于西方的先進技術及各種設計思潮的不斷涌現(xiàn),導致國人的審美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大家開始想要擺脫物質世界對現(xiàn)代生活的約束,開始追求精神高于物質的精神境界,而在受到西方后設計思想的影響之后,建筑設計開始以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這個時代性的變化,使建筑設計變成了一種代表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