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慧,吳鐘偉,鄭偉明,劉超權
海南西部中心醫(yī)院心內科(儋州 571700)
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及心肌炎等;流行病學報道顯示,快速性心律失?;颊呷藬?shù)約占心律失??倲?shù)35%~50%[1]。心律失?;颊叨嘁蛐募掳Y狀就診,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心絞痛或昏厥,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負擔[2]。目前西醫(yī)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盡管可在一定程度上糾正異常心律,但所具有負性肌力或傳導作用可能增加心律失常再發(fā)風險,而耐藥性形成亦導致總體療效不斷下降[3]。中醫(yī)藥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歷史悠久,近年來實驗研究亦證實,其輔助西藥治療能夠實現(xiàn)多靶點、整體性干預,總體療效較西醫(yī)單用更優(yōu)[4]。筆者觀察了養(yǎng)陰清心化瘀方聯(lián)合復方羅布麻治療氣虛痰濁型快速性心律失常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快速性心律失?;颊吖?20例作為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快速型心律失常西醫(yī)診斷標準者[5];②符合陰虛火旺中醫(yī)辨證診斷標準者[6];③年齡 ≤75歲;排除標準:①神經官能癥或精神障礙導致心律失常者;②近4周接受研究相關藥物治療者;③既往急性心肌梗死病史或心力衰竭者;④先天性心臟病者;⑤過敏體質者;⑥心腦肝腎功能障礙者。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齡(53.89±6.21)歲;平均病程(2.64±0.87)年,根據心律失常嚴重程度劃分,輕度19例,Ⅱ級30例,Ⅲ級11例;觀察組中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齡(54.26±6.78)歲;平均病程(2.57±0.82)年,根據心律失常嚴重程度劃分,輕度16例,Ⅱ級34例,Ⅲ級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治療方法 積極控制原發(fā)疾病,包括抗血小板、抗凝、降血壓及降血糖等; 對照組口服普羅帕酮(國藥準字H31020251),100 mg/次,3次/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養(yǎng)陰清心化瘀方合復方羅布麻治療,其中養(yǎng)陰清心化瘀方組分包括炒酸棗仁、生地黃各30 g,當歸、螢石、虎杖各20 g,知母、白芍、柏子仁各15 g,黃連、人參各9 g,三七(打粉)3 g,每天1劑加水400 ml煎至200 ml,早晚溫服;同時復方羅布麻口服,2片/次,每天3次;兩組療程均為兩周。
3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積分指標包括心悸怔忡、神疲乏力、氣短心煩、口渴汗出及夜寐欠馨多夢,計算平均值;每項分值6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情越嚴重[7];②采用武漢中旗IE90型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測ST段降低程度、持續(xù)時間、PR間期及QTc間期;③NO、ET-1、TXB2及6-keto-PGF-1α水平檢測均采用放射免疫法。
4 臨床療效判定[5]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室性早搏較基線減少>75%;有效:臨床癥狀體征緩解,室性早搏較基線減少50%~75%;無效:未達上述標準。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擇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3.33%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的7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3 兩組治療前后24h動態(tài)心電圖ST改變情況、PR間期及QTc間期比較 治療前兩組24 h動態(tài)心電圖ST改變情況、PR間期及QTc間期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24 h動態(tài)心電圖ST改變情況、PR間期及QTc間期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4。
表3 兩組治療前后24 h動態(tài)心電圖ST改變情況比較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PR間期和QTc間期比較(m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4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NO、ET-1、TXB2及6-keto-PGF-1α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O、ET-1、TXB2及6-keto-PGF-1α水平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快速性心律失?;颊呷珙l繁發(fā)作時可導致體力狀態(tài)惡化,生活質量下降,嚴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甚至誘發(fā)心源性猝死[8-9]。普羅帕酮是目前快速性心律失常常用藥物之一,其主要作用機制為拮抗非活動期離子通道功能,具有降低心率、擴張血管及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普羅帕酮已被證實能夠消除50%以上心臟異位搏動,但存在個體療效差異大、耐藥性及多種藥物不良反應等問題,難以滿足臨床需要[10]。
中醫(yī)學認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屬本虛標實之證,其中氣陰兩虛為發(fā)病之本,痰熱、血瘀等病理因素則為標實所在[11];病者因陰血虧虛,虛火內熾,上擾心神,而氣郁生火,燒灼陰津,進一步加重陰虛血虧;同時陰氣內虛,無以推動血脈走行,血瘀脈滯,痰熱內結,由此誘發(fā)心神急亂最終導致心律失常發(fā)生[12];此外心陰虧虛還可致心陽虛火獨盛,陰陽氣機無以順接,心神妄動可加重心律失常病情[13]。故筆者認為中醫(yī)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應以養(yǎng)陰瀉火、安神清心作為基本治則。
本研究所用養(yǎng)陰清心化瘀方中,炒酸棗仁寧心安神,生地黃清熱滋陰,當歸生血活血,螢石養(yǎng)血祛濕,虎杖活血化瘀,知母瀉火滋陰,白芍養(yǎng)血柔肝,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黃連清熱燥濕,人參大補元氣,而三七則化瘀消腫,全方配伍可共奏養(yǎng)氣陰、清心火及活血瘀之功效。而復方羅布麻片中主要成分為羅布麻葉,相關實驗研究證實[14],其能夠通過增加心肌血流灌注量發(fā)揮正性肌力效應;而其中槲皮素及總黃酮成分有助于提高心肌細胞鈣內流,拮抗兒茶酚釋放,改善心肌缺血耐受性,并有助于提高心律失常閾值。
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24 h動態(tài)心電圖ST段降低程度、持續(xù)時間、PR間期及QTc間期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應用有助于提高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癥狀緩解效果,促進心電圖復常;而觀察組治療后NO、ET-1、TXB2及6-keto-PGF-1α水平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前,則證實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中醫(yī)藥綜合療法可有效調節(jié)NO、ET-1、TXB2及6-keto-PGF-1α表達,而這一效應可能是該方案療效更佳關鍵機制所在。有學者報道提示[15],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均可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加重心律失常癥狀;NO和ET-1均是反映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公認敏感指標,兩者水平紊亂可導致心肌電生理活動異常,誘發(fā)心悸、胸悶等心律失常癥狀發(fā)生;而TXB2和6-keto-PGF-1α則能夠間接反映血液黏稠度狀態(tài),其中TXB2可刺激外周血管收縮和血小板聚集,影響心肌微循環(huán),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狀態(tài),而6-keto-PGF-1α則作用相反[16]。
綜上所述,養(yǎng)陰清心化瘀方合復方羅布麻治療快速性心律失??捎行p輕相關癥狀體征,糾正心電圖異常,且有助于改善NO、ET-1、TXB2及6-keto-PGF-1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