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世友
摘 要 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林業(yè)產業(yè)經濟的收益已經成為了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支柱。杉木是林業(yè)產業(yè)經濟中的重要貢獻樹種,杉木造林技術需要從自然條件入手,以發(fā)展為主要核心。基于此,針對當下的杉木造林技術進行分析,并探討良種杉木造林的技術效益。
關鍵詞 良種杉木;造林技術;發(fā)展分析
中圖分類號:S791.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35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良種杉木造林技術已經日漸成熟。良種杉木對于自然環(huán)境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實際的造林培育過程中,往往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诖?,對良種杉木造林技術及其未來的發(fā)展進行分析。
1 適宜杉木生長的自然條件
杉木又被稱為沙木、沙樹,屬于松柏目杉科喬木,一般在亞熱帶地區(qū)生長。良種杉木一般生長環(huán)境中需要保證光照充足、溫度適宜、水分適中。杉木較為脆弱,并不具備強大的抗寒冷能力,同時對于鹽堿較為敏感。由于杉木屬于亞熱帶地區(qū)樹木,因此濕熱環(huán)境不利于杉木生長[1]。在溫度方面,杉木有著很高的要求,研究發(fā)現,杉木的生長溫度應該控制在15~23 ℃;水分方面,杉木適宜的年降水量應該控制在80~2 000 mm。除氣候之外,杉木對于土壤也有極高的要求,這是因為杉木的根系特性所致。杉木的根系中并沒有明顯的主根,大部分的根系都是側根以及須根,這導致了根系穿透土壤的能力較弱,只能夠在較淺的土壤中吸收營養(yǎng)。一般情況下,良種杉木的土壤要求是較為肥沃、濕潤、排水性能良好的酸性土壤。這類土壤在我國一般分布的地帶有云南、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廣西和廣東等省區(qū)以及長江流域、秦嶺淮河等,我國自然杉木的分布也集中在以上地點。杉木可以作為建筑、橋梁、家具等的工程原材料,也能夠入藥,具有祛風、止痛、止血的藥效。因此在未來經濟發(fā)展中,良種杉木的培育能夠對經濟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2]。
2 杉木造林技術要點
2.1 良種選育
在進行杉木良種選育時,需要注意從杉木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包括生長能力、各方面抗性、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品質產量以及成熟特性等。雖然不同種類的杉木之間并不存在本質上的差異,但在進行良種選育的過程中,還是要盡量選擇遺傳性狀較為單一的植株作為良種。
良種選育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從遺傳的角度對種苗進行評估,保證杉木在進行生長以及留種時能夠得到質量上的提升。選擇過程中,主要以引種、雜交等方式來培養(yǎng)出更為優(yōu)秀的樹種,這一步驟也被稱為育種。育種主要包括對杉木種子來源、杉木林分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有關人員在進行這一步工作時需要遵守國家規(guī)定以及有關要求進行嚴格劃定。在杉木種植過程中,將種子的分區(qū)劃定為18個分區(qū),包括10個種子區(qū)和8個亞種子區(qū)。在實際選種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培育需要進行合理的篩選與栽培,還可使用高新科學技術手段來建立種子區(qū)內的母樹信息[3]。
2.2 育種技術
選種結束后,需要進行育種工作。杉木造林的育種方法主要有2種,分別是實生苗造林以及無性系苗造林。這兩種育種工作分別針對于不同的地點以及情況,如果選擇在廣西西北地區(qū)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華山林場的種子區(qū)進行育苗,則一般使用實生苗造林技術。如果選擇在實驗室內進行育苗,則一般使用無性系苗造林技術。
種子的收集時間應該控制在種子從青色轉變?yōu)辄S褐色之間,這能夠有效保證種子的活性,從而提高種子的質量。而種子的采收工作主要是針對母樹林、種植園、以及生長年限超過15年的優(yōu)質樹種進行采收。一般情況下,在種子采收結束后,需要將種子安排在日光下進行暴曬,從而幫助種子實現自然脫落。廣西桂西北地區(qū)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華山林場地處于廣西,地勢平坦,符合播種育苗的地勢要求。除了地勢之外,播種育苗還要求場地中能夠提供水源、保證排水性能、保證土壤肥沃性,這些都是良種杉木健康生長育苗的關鍵。砂土和輕壤土是兩種較為合適的土壤,在播種之前,林場工作人員需要對土壤進行碾碎與消毒。播種時間要控制在春季,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為了進一步保證土壤溫度,應該在播種結束后使用谷殼與稻草等保暖材料對種子進行進一步的保護,幫助種子在土壤中能夠快速發(fā)芽。
2.3 資源整合
良種杉木的培育較大程度地提升了杉木的種植效果,相較于以往,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種植種類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杉木的種植技術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雖然在當下的發(fā)展中,良種杉木的多樣化發(fā)展幫助杉木種植技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多樣化的杉木種植在一些角度上來講也是人力物力的浪費,因此在未來的發(fā)展中,需要將杉木的種植產業(yè)進行資源整合,將不同種類杉木種植過程中的經驗與技術進行交流與總結,實現不同技術之間的相互完善,從而使杉木的種植培育技術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這樣的資源整合也能夠幫助杉木種植產業(yè)得到提升,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實現現有杉木種植產業(yè)的更好發(fā)展。相關工作人員在良種杉木的種植培育過程中,需要注意加大對年份較長的杉木種子區(qū)的保護與重視,同時土壤資源也屬于較為重要的資源。資源整合對于良種杉木的種植培育工作來說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了未來的資源分配問題,只有資源得到正確的利用,才能夠保證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
2.4 撫育技術
在進行撫育的過程中,當園區(qū)內部的良種杉木出苗后,工作人員需要在光照不強的時間清除谷殼與稻草,并在園區(qū)上方安置深色的遮陰網,保證杉木在種植過程中有良好的光照以及溫濕度,不會由于環(huán)境的轉變而導致苗木死亡。在杉木出苗后,需要保證在雨后以及灌溉后對杉木進行除草,土壤濕潤情況下除草的效果會更好。如果降雨量較少,可以安排場內的灌溉設備對杉木苗進行灌溉,灌溉之前需要檢查園區(qū)的排水設施,防止出現受澇現象。研究發(fā)現,在苗木生長過程中,需要重點防治的病蟲害主要有猝倒病、地老虎、蠐螬等。對于猝倒病,主要的防治方法是減少氮肥的使用、及時進行園區(qū)排水、合理設置遮陰棚、使用波爾多液等。對于地老虎、蠐螬等害蟲,可以使用敵百蟲以及其他農藥進行防治。造林工作一般在春季開展,造林過程中需要注意造林環(huán)境及造林密度。在造林結束后的3年內,需要對苗木開展除草、修枝、施肥、間伐等撫育工作,以保證苗木在生長成林的過程中實現更好的品質提升,避免不良生長情況的出現。
3 良種杉木造林技術效益分析
杉木生長極快,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但由于杉木的人工培育與種植往往對技術以及環(huán)境有極高的要求,因此在人工培育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對環(huán)境進行整合,并要長時間進行精細化管理。除了每667 m2林地種植所需要的千元以上的資金外,撫育、管理、施肥、農藥、運輸和加工等費用也相對較高。但與之相對的是杉木具有的優(yōu)良價值,即使前期需要消耗大量的費用來進行培養(yǎng),成材后所收獲的價值依舊是遠遠高于稻田、玉米等種植業(yè)的。因此,良種杉木培育也被認為是一種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工作,不適合個人種植戶開展,而對于廣西桂西北地區(qū)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華山林場這種具有著基礎經濟支撐的林場來說卻是未來發(fā)展的良好項目。
4 結語
杉木的培育種植不僅能夠幫助經濟得到更好的提升與發(fā)展,也能夠對環(huán)境產生一定的影響,讓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恢復。因此,相關企業(yè)以及林場工作人員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提高杉木培育的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 韓華.杉木種植管理技術及應用實踐闡釋[J].綠色科技,2018(13):47-48.
[2] 吳建坤.杉木良種造林推廣技術及其效益解析[J].綠色科技,2019(15):139-14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