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廣思
黃雯雯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主動或被動地學習西方的近代化改革浪潮中,現代風景園林學科概念和專業(yè)教育從美國和日本傳入了中國。筆者早年的研究表明,我國最早開設庭園學的是1922—1927年間任教于江蘇省立第二農業(yè)學校的章守玉先生,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以后,金陵大學、中央大學等大學才陸續(xù)開設了庭院學或造園學等課程[1];1924年余森在《科學》雜志上介紹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學科概念[2],1930年12月陳植先生在《都市與公園論》中已經將Landscape Architecture譯為“造園學”[3-4]。然而,最新的文獻資料顯示,嶺南大學在1917年已經開設了“Landscaping”(造景)課程。目前有關嶺南大學歷史研究的論文或專著較為豐富,但是幾乎沒有關于造園或園藝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希望通過文獻整理,梳理嶺南大學造園相關的課程設置和研究的發(fā)展過程、基本內容和特色等,進一步探討嶺南大學園林教育方面的經驗。筆者相信,研究嶺南大學風景園林教育的早期發(fā)展,將完善人們對于我國風景園林學科的歷史過程的認知,同時還可以更為全面地了解嶺南地區(qū)風景園林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
根據嶺南大學的辦學情況,本文研究的時間是從嶺南大學1904年開始在廣州河南康樂村建立校園至1938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廣州淪陷,全校師生遷往香港復課之前。1938—1945年時局動蕩,學校遷往香港復課,期間學生人數減少,專業(yè)教育和學科建設不復之前輝煌。1945年學校遷回廣州后,一直致力于恢復各學院和學科設置,直至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有關科系分別并入中山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
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了一系列教會大學,以傳播宗教和發(fā)展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嶺南大學是由美國人創(chuàng)立的教會學校,自1888年成立后名稱多次變更①,先后遷往四牌樓(今越秀區(qū)解放中路)和澳門。直至1904年,學校才最終遷回廣州,在珠江南岸康樂村建設校園并開始了幾十年的建設時期。由西方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嶺南大學,引進了近代歐美國家先進的辦學模式,在農科建設上采用美國高等農科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式。
1907年,美國基督教會開始有計劃地啟動對華農業(yè)傳教工作。這一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學院(現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園藝學系畢業(yè)的喬治·韋德曼·高魯甫(George Weidman Groff)被教會派往中國廣州的嶺南學堂任教,成為來華的第一位農業(yè)傳教士[5]。高魯甫在任教之余還進行了種種農業(yè)活動,這些活動為嶺南大學農學部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16年,嶺南學校開設文理學院(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同年9月成立了農學部。1918年,嶺南學校更名為嶺南大學,農學部也隨之更名為農學院[6]。1921年,嶺南大學將其農學一部擴充為農科大學,并購買附近的山地為學校用地和農場,財政上由中國人組成的管理董事會負責[7]。嶺南農科大學按照完整的農科大學編制設立,由高魯甫任農科大學校長,下設教育部、試驗部、營業(yè)部和推廣部(勸農部);教育部開設田藝科、園藝科、畜牧科、蠶??坪娃r產制造科5科[8]。1927年,嶺南大學的所屬權歸國人所有,鐘榮光(1866—1942)任校長。他將原農科大學改為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農學院下設田藝、畜牧、園藝三系,高魯甫任院長。
高魯甫教授作為嶺南大學農科的籌備者、創(chuàng)辦者和領導者,在引入西方農科高等教育模式的同時,也將風景園林學科早期的專業(yè)課程傳入我國。這些專業(yè)課程均設置在其農學院園藝學系下,課程的名稱和教學內容也隨著院系的調整而更改。
嶺南學校在1917年出版的《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Catalogue,1917—1918》課程體系中設有一門“Landscaping”(造景)課程(圖1)。“Landscaping”是文理學院的Agricultural Group的必修課,在第1學年的上下2個學期開設,每學期各1學分,每周實習2h[9]。“這門課通過適當地種植花卉、樹木和灌木,讓學生了解一些美化家園和公園的要求,以及不同植物的特性和組合方式(This course gives to the student an idea of some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beautifying homes and parks by the proper planting of flowers, trees and shrubs. Throughout the year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are studied with their grouping in mind.)”[9]。這是嶺南大學最早涉及風景園林專業(yè)的課程。嶺南大學既是美國教會所辦,在學制和課程方面移植美國高校的模式,自然采用當時還盛行的“Landscaping”為該課程名稱。從教學內容看,嶺南大學重視教學和實踐,直接引進近代西方教育中的課程。至于開設這門課的原因,可能與嶺南大學農學部的教學要求有關。嶺南大學農學部規(guī)定該部學生擁有一個自己的小園圃(garden),并將其在“Horticulture”(園藝學)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實踐于園圃中[9](圖2)。園藝學課程主要教授學生花果蔬木的栽培和販賣方法,在第4學年開設。而在1年后,嶺南學校調整了課程設置,1918年出版的《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Catalogue,1918—1919》中,“Landscaping”改為第1學年的下學期開設,2學分,每周講授1h,實習2h,授課內容不變[11]。園藝學課程調整為第2學年開設,并進一步分為3門課程,與風景園林學科早期的專業(yè)課程相關的有“Garden and Orchard Management”(園圃和果園經營)“Fruit Culture”(果樹園藝)。顯然,在第1學年開設的“Landscaping”課程是園藝學課程的基礎,也是對當時園藝學課程的補充,有利于指導學生完成花園實踐。因此,嶺南大學后來取消“Landscaping”課程,在園藝學課程中設置“Landscape Gardening”(風致園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圖1 1917—1918年嶺南學校農學部課表[9]
圖2 農學部監(jiān)管下的學生花園[10]
圖3 1920—1920年嶺南學校農學部課表[12]
在1920年4月出版的《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Catalogue,1920—1921》中,“Landscape Gardening”是農學部學生的選修課(圖3),在第1 學年的下學期開設,2 學分,每周講授1 h,實習2 h。在授課內容方面,“Landscape Gardening”與“Landscaping”基本相同,只是“Landscape Gardening”課程要求學生在實習中制定“Planting plans”(種植平面圖),這也可以理解為該課程增加了設計圖繪的專業(yè)技能的訓練。此外,在課程性質設置上,由農學部必修課改為了農學部選修課。2門課程的開設情況如表1所示。本次課程體系的改革將“Landscape Gardening”設置在園藝學課程中,體現了學校對園藝學科建設的重視和完善。此外,當時的園藝學又增設了4門課程,與風景園林學科早期的專業(yè)課程相關的還有“Floriculture”(花卉學)。
表1 “Landscaping”和“Landscape Gardening”課程設置狀況[9-15]
1921年,嶺南農科大學成立,設園藝科。學校提供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學制四年的農學本科學程,其畢業(yè)生可以獲得理學學士學位;二是學制1年的農業(yè)專修科課程,培養(yǎng)農場經理、農業(yè)工人和??茖W校的農業(yè)教師;三是為期半年的桑蠶專修科[15]。同時,學校更進一步完善選科制,其學生在主修專業(yè)之外可另擇一副修專業(yè)?!癓andscape Gardening”是學制四年的農學本科教育中園藝科的選修課,其他學科的學生也可選修。在1922年5月刊登的《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Catalogue,1922—1923》中,“Landscape Gardening”在第2學年的下學期開設,2學分,每周講授1h,實習2h,教學要求與以往相同[15]。當時的園藝科開設的課程增加至10門,與風景園林學科早期的專業(yè)課程相關的還有“Vegetable Culture”(蔬菜園藝)。
1927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所有,原嶺南農科大學改組為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農學院下設田藝、畜牧、園藝三系。隨著農學院建制的成熟,農學院的課程設置有所調整和增加。在1932—1933年度,農學院設有必修課程48門,園藝學13門[16]。在1932年5月出版的《私立嶺南大學一覽》中,“風致園藝”課程仍為園藝系的選修課,但選修這門課之前必須先選修“花卉學”課程?!帮L致園藝”課程還是2學分,每周講授1h,實習3h,“講授點綴庭院公園之大意,及選載合時花木之法。至于花木之區(qū)分,與其各有之特性,亦在研究之列”[17]?!帮L致園藝”課程在授課內容上基本不變,但在實習的時間和內容上有所提升,“實習時除教以栽種諸法外,各生并得略習庭院設計,平面繪圖等技術”[17]??梢钥闯?,該課程加強了對學生設計圖繪等專業(yè)技能的訓練。農學院十分重視實踐,每項課程必有相應的實習與實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園藝系同時要求學生“必須自行栽植并管理小園圃一所,俾以所得,施諸實用”[17]。這也體現了嶺南大學教學中學用結合的特點,造景、風致園藝等課程實習都與生產密切結合,具有經濟效益。
在1920年4月出版的《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Catalogue,1920—1921》中,有一門“Floriculture”(花卉學),是農學部學生的選修課,非農學部的學生也可選修?!癋loriculture”(花卉學)在第1學年的上學期開設,2 學分,每周講授1 h,園圃實習(garden work)2h,教授學生挑選和養(yǎng)護花卉植物的方法,也講授種植和盆栽的方法[13]?!癋loriculture”(花卉學)課程于1920年秋季開始授課。而在1922年5月刊登的《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Catalogue,1922—1923》中,“Floriculture”(花卉學)是學制四年的農學本科教育中園藝科的必修課(表2),其他專業(yè)學生也可選修,在第2學年的上學期開設,3學分,每周講授2h,實驗室實習(laboratory)2h,教學要求與以往相同[15]。授課時間的增加和課程性質轉變體現了學校對花卉學的重視。在1932年出版的“私立嶺南大學一覽”課程綱要中,“花卉學”是農學院園藝系的選修課,其他學院的學生也可選修,3學分,每周講授2h,實習2h,教授“庭院花卉之實用栽培法。[17]”選修“花卉學”的學生必須先修農藝學的農學通論課程,實習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花卉的栽種、選擇、番植、盤栽等技法[17]。
除了風致園藝和花卉學之外,與園圃植栽相關的課程還有“Garden and Orchard Management”(園圃和果園經營)“蔬菜園藝”“果樹園藝”“溫室園藝”,這些課程均設置在農學院園藝學系下?!癎arden and Orchard Management”(園圃和果園經營)在1918—1921年下半年開設,這門課主要研究建造商品果蔬園(market garden)的可能性和存在的問題,包括建造所需的設備、對土壤要求和施肥的方法。同時,這門課還教授種植早秋蔬菜和花卉的方法,具體包括種植制度、耕種方法、灌溉、分級、包裝和銷售?!笆卟藞@藝”主要教授中外蔬菜和其栽培的方法,“果樹園藝”講授栽植各種果樹及其人工種植和自然種植的方法?!皽厥覉@藝”講授建造和管理溫室的方法,以及促進植物生長的要點[17]。
在歷年來教授過園藝課的教師中,有5名教師與造景課、風致園藝和花卉學課程密切相關。第一位講授者很可能是畢業(yè)于賓夕法尼亞州立學院園藝學系的喬治·韋德曼·高魯甫。高魯甫于1908年來到嶺南大學任教,授課之余特意召集一群對農藝有興趣的學生到農場勞動,給每人分配一小段園地,指導他們整地、播種、施肥、澆水和田間管理,主要用于種植蔬菜。1912年高魯甫為嶺南學堂中學三年級學生開設初級農業(yè)課程。1916年嶺南大學農學部成立后,高魯甫掌教務,授園藝課[6],兼主持采集植物標本。此后,高魯甫先后任嶺南農科大學校長、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院長、園藝系主任及經濟植物引入站站長等職務。高魯甫負責的工作內容很廣泛,包括柑橘類水果的開發(fā),以及木瓜、荔枝、桉樹、暹羅香蕉,其他亞熱帶水果和一些觀賞植物的改良和引種。同時,高魯甫還特別用心經營學校的農場,開辟了菠蘿及木瓜種植園、柑橘場、蔬菜園、秧苗場等。高魯甫任教期間在園藝學教育研究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他發(fā)表了大量關于中國農業(yè)、園藝和植物學的文章,極大地幫助了中國的農業(yè)發(fā)展。
譚錫鴻講授過“ Landscape Gardening”[6]。譚錫鴻在1911年從嶺南學校中學部畢業(yè)后渡美留學,先后于“賓省農業(yè)大學”(現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堪蕯斯省農業(yè)大學”(現堪薩斯州立大學)學習。譚錫鴻在堪蕯斯省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后,于1916—1920年間在嶺南學校任教,主管農場業(yè)務并教授家禽學和動物學課程[6]。
同時,方孝常(Funkhouser Walter Leon)也極有可能講授過這些課程。方孝常于1920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州立學院農學學士,于1919—1922年間在嶺南大學農學部、嶺南農科大學教授農學部的課程[15]。他在1922年出版了《A Garden Guide for South China》(華南地區(qū)園圃指南),闡述華南地區(qū)造園的基本原理,主要內容包括種植所需的基礎農業(yè)知識以及蔬菜園、花園和觀賞林木的栽培方法[18]。
此外,邵堯年(1882—1955)講授過花卉學、蔬菜園藝課程[16]。他于1922年來到嶺南大學任教,任園藝學系副教授。曾在《農事月刊》上發(fā)表過多篇關于風致園藝和花卉學的文章②。因此,邵堯年也可能講授過風致園藝和花卉學課程。
最后,如果莫古黎(Floyd Alonzo Mcclure)沒有教授過這些課程,至少也是課程的支持者。莫古黎1919年畢業(yè)于俄亥俄州立大學,之后在1919—1941年間于嶺南大學任教。他一直致力于竹子的研究,任教期間發(fā)表過許多關于竹子研究的文章③,其中于1940年發(fā)表《New genera and species of Bambusaceae from eastern Asia》(東亞竹科的新屬和種)闡述了在中國發(fā)現的新的竹子品種。
在嶺南大學農學部成立之前,校園內就已經開展了一些造景活動。高魯甫在1908年來到嶺南大學后,開始了系統(tǒng)的植樹活動。不久學校里就植上了李樹、榕樹、樟樹和荔樹,為校園增色不少[19]。這樣的活動不僅起到美化校園的作用,也調動了學生對園藝的興趣。后來,高魯甫又于校內開設農場,進行花卉果蔬的栽培試驗[20],同時召集對農藝感興趣的學生到農場勞動,激發(fā)他們對農業(yè)的興趣,也為之后嶺南大學農學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表2 《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Catalogue,1922—1923》中的農科大學園藝科4年學程課程狀況[14]
表3 《私立嶺南大學一覽》(1932年)課程綱要中的園藝系課程狀況[17]
嶺南大學農學部成立后,學校農場擴大到150英畝(約60.7hm2),主要用于改良稻米和其他作物,培育果蔬,辦奶牛場和飼養(yǎng)牲畜[19]。學校又陸續(xù)建設一些園圃和試驗基地等,在美化校園的同時,也為教學提供實踐的場地。校園內有公共花園2座,花園內植物可用于校園內陳設,也可向外出售[21]。嶺南大學農學部規(guī)定該部學生擁有一個自己的園圃(garden),并將其在園藝學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實踐于園圃中。校內種植了許多可作為園藝學課程示范材料的本土植物和國外植物。
1915年,嶺南大學開辦了草藥種植園。到1924年,草藥種植園里的植物增加到“12 000種樣本,代表著中國和印度支那的有5 000種植物”[19]。莫古黎教授也從海南島帶回2 202套植物以豐富草藥園里的植物[19]。這些收集和引進的植物極大豐富了當時的植物品種,也為后來的園藝學課程提供示范材料。
1930年,學校在小學部建立西式花園,“格蘭堂以北,榮光堂之東,有高地名馬崗頂,為小學部,有以花園與大學部相隔,花卉香豆花較多,石椅石凳,優(yōu)雅脫俗”[22]。同時,在校園西南部的華僑學校也專門建造了一處西式花園供師生室外交流、學習、休憩。在這片中國土地上建造這樣的西式花園,不僅滿足外國師生對家鄉(xiāng)國土的思念,也豐富了校園園林的建設。
在學術研究方面,嶺南農科大學和嶺大農學院先后出版了《農事月刊》《農社年刊》《嶺南農學季刊》《嶺南農刊》等刊物,以提高和推廣農業(yè)技術、增長農民知識。由于史料難以收集,有關造園和觀賞園藝的文章少之又少。但從邵堯年發(fā)表過的文章,如《園藝——風致樹木之選擇栽培》《花壇之配色》《經營花卉園藝之計劃》等,依然可以看出其研究是基于實踐,以傳播相關知識為目的。
雖然嶺南大學最早開設造景課程,但在其園藝學科的發(fā)展過程中,并沒有形成造園學課程體系,對后世的影響力也不如同時期開設過相關課程的大學??赡苡腥矫娴囊蛩貙е逻@種情況。首先,嶺南大學有關造園和觀賞方向的教員較少,且教學內容偏向花果蔬木栽種之法,風致園藝始終作為選修課輔助于園藝學科。其次,嶺南大學后期命運波折,史料散于各地難以搜尋,幾乎沒有找到造園方面的實際項目或者影響深遠的畢業(yè)生。最后是在1952年全國大規(guī)模院系改革中,嶺南大學被拆分,自此不復存在。同為教會大學出身的金陵大學與嶺南大學有著相似的經歷,其影響卻略勝于嶺南大學。金陵大學在1927年成立了園藝系,之后幾年在造園和觀賞方向也未能形成一系列完整的課程[4]。不過,后來程世撫(1907—1988)于1945年創(chuàng)辦觀賞組,開設造園學(必修)和城市計劃(講座性質)[1]。雖然金陵大學最終也被拆分,但其畢業(yè)生程世撫、汪菊淵(1913—1996)、陳俊愉(1917—2012)等都是后來極具影響力的風景園林教育或行業(yè)領頭人。
嶺南大學雖然未能形成系統(tǒng)的風景園林學課程體系,但其在我國風景園林學科早期的課程設置和實踐上有重大意義。上述可知,嶺南大學最早在我國開設“Landscaping”(造景)課程,逐步完善風致園藝和花卉學等相關課程,注重加強優(yōu)秀教師團隊的建設,重視理論結合實踐,實踐內容與生產密切結合,具有經濟性、實用性。從辦學背景和師資對外來看,嶺南大學早期的風景園林相關課程受到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影響,后者于1906年開設了該校第一門風景園林類課程。然而,相關的研究推測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1906年開設的課程名稱可能是“Landscape Gardening”[23]。從嶺南大學課程名稱的情況來看,該課程早期名稱還可能是“Landscaping”。本文依據其發(fā)展的歷史沿革及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系統(tǒng)展現嶺南大學如何開展風景園林學科的早期教育,并且展示美國農業(yè)院校早年風景園林教育對于我國大學農科下園林及相關課程的影響。
注釋:
① 該校的中文名稱沿革是:1888—1900年,格致書院;1900—1912年,嶺南學堂;1912—1918年,嶺南學校;1918—1927年,嶺南大學;1927—1952年,私立嶺南大學。該校的英文名稱沿革是:1888—1903年,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1902—1926年,Canton Christian College;1926—1952年,Lingnan University。
② 邵堯年曾在1924年第6期的《農事月刊》發(fā)表過《園藝——風致樹木之選擇栽培》;在1925年第6期的《農事月刊》發(fā)表過“花壇之配色”;在1925年第7期的《農事月刊》發(fā)表過《園藝——風致樹木之選擇栽培》;在1927年的《農事月刊》第6卷第3期發(fā)表過《經營花卉園藝之計劃》,在1928年出版的《農事月刊》的第7卷第2期發(fā)表過《刺槐造林注意之點》。他在1925年發(fā)表《Some notes on persimmons in Kwangtung》(關于廣東柿子的一些注意事項),1927年發(fā)表《Note on a Chinese vegetable dye》(關于中國植物染料的注意事項),1940年發(fā)表《New genera and species of Bambusaceae from eastern Asia》(東亞竹科的新屬和種)。
③ 莫古黎在1925年發(fā)表《Some notes on persimmons in Kwangtung》(關于廣東柿子的一些注意事項),1927年發(fā)表《Note on a Chinese vegetable dye》(關于中國植物染料的注意事項),1940年發(fā)表《New genera and species of Bambusaceae from eastern Asia》(東亞竹科的新屬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