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因紐特人的身材大多矮小粗壯,眼睛細長,鼻子寬大,鼻尖向下彎曲,臉盤較寬。其實,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細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極地冰雪反射的強光對眼睛的刺激。這樣的身體特征使他們有令人驚嘆的抵御嚴寒的本領(lǐng)。
北美地區(qū)的因紐特人(Inuit)有個更為外界熟知的名字:愛斯基摩人(Eskimo),意為“吃生肉的人”。他們不喜歡這種帶有歧視性的稱呼,更愿意稱自己為Inuit,即“真正的人”“土地的主人”。
2017年7月,我第三次赴格陵蘭島,乘坐極地郵輪跨越大西洋,進入加拿大的北極地區(qū),沿著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一路南下直到紐芬蘭島。由于交通不便,極少有游客前往這一地區(qū)。沿途郵輪經(jīng)過數(shù)個因紐特人的村鎮(zhèn),“Pul?giagitsi (歡迎來訪)”,郵輪所到之處,當?shù)氐囊蚣~特人十分熱情。這里早已不再是封閉的世界,他們的生活也非外人想像的那樣原始,一切都在變化中,正如北極逐漸變暖的氣候那樣。
格陵蘭島因紐特定居點的建筑猶如童話一般。
因紐特人,作為北極原住民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民族,從俄羅斯的楚科奇半島、美國的阿拉斯加、加拿大東北部到格陵蘭島西南沿海等地區(qū)。根據(jù)維基百科,目前總?cè)丝诓坏?5萬(格陵蘭島50,787,加拿大65,025,美國16,581,丹麥16,470)。由于生活的地方大都與世隔絕,外界對于他們知之甚少。加拿大90%的因紐特人生活在四個地區(qū):西北和育空地區(qū)(Inuvialuit)、努納武特?。∟unavut)、魁北克?。∟unavik)以及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Nunatsiavut)。這些定居點的人口規(guī)模都不大,增長緩慢,但基本上維持了資源和人口之間的平衡。
大約4500年前,后冰川時期氣候變暖,因紐特人的主要食物——麝牛和馴鹿北遷,他們不得不隨獵物大規(guī)模遠距離遷移,跨越白令海峽的陸橋從西伯利亞來到美洲大陸。然而,這片大陸早已有主人。兩萬多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捷足先登,經(jīng)白令海峽在阿拉斯加的島嶼登陸,然后逐漸南移,遍布美洲大陸。如果把印第安人稱為美洲的“第一民族”,那么因紐特人就是美洲的第二民族了,他們的確是步了印第安人的后塵到達美洲的第二個群體。冰封的北極,食物匱乏且生火困難,吃不到蔬菜和水果,北美馴鹿、海豹、鯨、三文魚和其它魚類,這些含有大量脂肪和蛋白質(zhì)的肉類便成了他們最主要的食物。作為游獵民族,吃生肉是種常態(tài)。但是北美的印第安土著部落十分鄙視這種做法,稱其為“愛斯基摩人”。在歐洲人殖民之前,這個族群看上去似乎和文明半點關(guān)系都沒有。
加拿大的因紐特孩子正在比賽掰腕子。
公元1000年前后,因紐特人散居在加拿大北極地區(qū)的西部和東部,以及魁北克和拉布拉多的北部地區(qū)。由于這些地方氣候惡劣,外來者很難到達,也使他們因禍得福:冰天雪地這道天然屏障,阻擋了因紐特人與歐洲殖民者面對面的交鋒,避免了種族滅亡。北歐維京人曾試圖在此安營扎寨,但最后還是無法適應凜冽的寒風。從16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以前,因紐特人幾乎是加拿大北極地區(qū)唯一的主人。外界對于因紐特人生活的影響遠不如對印第安人那樣嚴重,16世紀早期,歐洲的漁民和捕鯨人每年都會穿越大西洋到加拿大東海岸進行漁業(yè)活動。盡管那時他們也常常和當?shù)卦∶襁M行交流,但對因紐特人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微乎其微。
直到20世紀,歐裔加拿大人才開始大規(guī)模進入北極地區(qū),毛皮商、傳教士以及加拿大皇家騎警隊穿梭于這片空曠的土地上。與早期捕鯨者不同,這些人在北極地區(qū)擁有永久的居住地。但在二次大戰(zhàn)前,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西北極地區(qū)的印第安人保留區(qū),東北極的因紐特人生活區(qū)域的外來人口并不多?;蛟S是沒有來自外部的開發(fā)壓力,因紐特人沒有與白人政府簽過條約,不曾被趕進保留區(qū),也沒有種族文化面臨被同化的威脅。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前,加拿大因紐特人的經(jīng)濟模式和政治組織形式?jīng)]有發(fā)生過根本性的變化。
我們在陰雨連綿中登陸霍普代爾(Hopedale),因紐特人領(lǐng)地努納齊亞福特(Nunatsiavut)法律意義上的首府,當?shù)卣Z言被稱作“Agvituk”,意思是“鯨出沒的地方”。1782年,德國莫拉維亞兄弟會的傳教士們來到這里,他們命名為霍普代爾?,F(xiàn)在這座600人的小鎮(zhèn)沒有陸路交通與其它地方相連,只有一個小機場,運輸基本靠船。碼頭不遠處便是簡樸的霍普代爾教堂,加拿大魁北克東部最老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已經(jīng)有200多年了,連同周邊的建筑群被列入加拿大國家歷史遺產(chǎn),現(xiàn)在變成了博物館。
馬庫維克(Makkovik Inuit Community),碼頭上迎接我們的不僅有裝扮成北極熊的因紐特孩子們,還有身穿紅色制服、長筒皮靴的加拿大皇家騎警。我們的到來顯然是小鎮(zhèn)的一件大事,碼頭上擠滿了大人孩子。馬庫維克的歷史始于19世紀60年代,為哈德遜灣公司工作的挪威人安德森和妻子瑪麗是最早的居民。第一批來此地永久定居的是手工藝人和水手,還有獵人和漁民。馬庫維克豐富的漁產(chǎn)吸引了來自紐芬蘭島的漁民,這里作為最早的供給服務中心迅速發(fā)展起來。到了20世紀50年代,150個來自Nutak和Hebron的因紐特人定居在此。那時政府需要在馬庫維克岬修建一個遠程預警線雷達站,一段時間里為當?shù)靥峁┝艘恍┚蜆I(yè)機會。
加拿大北極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就業(yè)機會極少。曾經(jīng)有段時間,因紐特人受雇建設軍事基地和雷達站。然而工程結(jié)束后,沒有技術(shù)特長的因紐特人便失去了生活來源。到了50年代末期,甚至一半人只能依靠政府救濟,生活困頓。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加拿大政府才重視起因紐特人,開始在定居點建立學校,開辦醫(yī)院。如今因紐特人在住房、交通、醫(yī)療、教育等方面享受加拿大政府的福利。
馬庫維克小鎮(zhèn)的生活看起來還不錯,漫步在山林間,森林中有處被鮮花環(huán)繞的墓地,因紐特人習慣將逝者埋在村子最高處,這樣他們的靈魂就會一直關(guān)注著這片土地。鎮(zhèn)上的體育館,當?shù)厝藴蕚淞藗鹘y(tǒng)食物。鎮(zhèn)長舉行了一場因紐特人的儀式,孩子們進行技能競賽。如今隨著氣候的變暖,傳統(tǒng)狩獵技能的失傳,他們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
然而,有一項因紐特人古老的技能傳承了下來。位于北緯54°的小鎮(zhèn)里戈萊特(Rigolet)——我來到世界上最南端的因紐特人定居點,正是在這里,第一次聽到因紐特人傳統(tǒng)的喉音唱法(Throat Singing),他們將其稱作 “Katajjaq”。兩個十幾歲的當?shù)嘏⒆樱ㄒ粋€患有侏儒癥,看起來像六七歲)面對面,通過對聲音的控制和呼吸技巧,發(fā)出響亮的顫音。不同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呼麥”,我聽不出任何旋律,就是兩個人不斷發(fā)出“hm、ha”的喉音,聽起來讓人忍不住地想笑。除了速度逐漸加快之外,還要變換節(jié)奏,在彼此的節(jié)拍中穿插對位。可以持續(xù)很久,直到其中一個人氣不夠用、舌頭打結(jié),或者忍不住噗嗤樂了,游戲才結(jié)束。這種不可思議的“喉嚨歌唱”模仿的是自然界和動物的聲音。在因紐特人眼中,他們所處的北極是美妙的,獵手們在風雪中穿越幾百公里捕捉海豹、北極熊、馴鹿、鯨和海象。大自然賦予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才誕生了這個星球上最奇異的曲調(diào)吧。
如今,因紐特定居點的生活已經(jīng)完全現(xiàn)代化了,圓頂雪屋(Igloo)早被帶暖氣、水電齊全的房屋取代,雪屋僅在狩獵時使用。傳統(tǒng)的狗拉雪橇大都被雪地車、越野車、自行車及各種汽車和卡車取代,長矛已被來福槍淘汰。然而,定居后的現(xiàn)代生活,也使得因紐特人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面臨嚴峻挑戰(zhàn)。因為失去原有的生計方式后,大多數(shù)人依賴政府的福利和救濟生活。在因紐特社區(qū),就業(yè)難、住房擁擠、酗酒、年輕人的高自殺率、文化斷裂等社會問題十分突出。
幾千年來,這個適應力超強的民族在與地球上最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斗爭的歷史中形成了堅韌不拔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他們在加拿大這個多民族的國家里重新贏得了尊重,保留下了獨特的文化。然而,現(xiàn)代社會帶來的挑戰(zhàn)似乎更為嚴峻,因紐特這個民族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