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華 曹偉 高盼星 朱金峰
引言:湖南東、南、西及西北方均為山地圍繞,中部丘崗起伏,北偏東為湖泊平原。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且冬季氣溫低,導致每年都會出現(xiàn)覆冰天氣。風電場大多位于中高海拔空氣濕度大,當空氣中較冷的潮濕空氣、凍雨、冰雪所含的水汽達到0℃以下水分子顆粒便會形成覆冰。
根據(jù)相關文獻。吳光軍等總結風電場常見風機葉片除冰方法;王偉等討論了3中除冰方法;蔣興良,王曉,周洪宇等研究采用涂料減少葉片覆冰。本文擬就覆冰對風電場發(fā)電量進行分析。
造成雨凇的主要原因是冷暖空氣的交匯,冷氣團由北向南貼近地面插在暖濕氣團下,故在大氣中出現(xiàn)了逆溫現(xiàn)象(圖1),即地面向上溫度先是在0℃以下,被暖氣團影響升高至0℃以上,再往上又降到0℃以下。下降過程中穿過氣溫在0℃以上的逆溫層,雪花和冰晶開始融化成過液態(tài)水滴,再下降到達0℃以下的近地面層形成過冷卻水滴,產(chǎn)生形變時水滴表面彎曲程度減小張力也減小,便凝結成雨凇附著在風機上。
圖1 逆溫層
覆冰需要具備四個氣候條件,一氣溫0~-5℃;二空氣相對濕度85%以上;三風速1~10m/s,;四要形成逆溫層。
某風電場2017 和2018 年風電利用小時分別為3396h 和2749h。根據(jù)3Tier 數(shù)據(jù)庫計算發(fā)現(xiàn)這兩年風速相近但對比利用小時數(shù)相差647h。
氣象站與風電場海拔差約700m,氣溫差約4.2℃(圖2),2018 年風電場覆冰天氣18 天;按滿發(fā)小時數(shù)考慮損失利用小時數(shù)為432h 約占總損失的67%,可見覆冰對風電場的影響之大。
圖2 氣溫圖
覆冰影響風電場原因是葉片覆冰導致風機停機和線路故障,在此提出葉片抗冰和線路抗冰。
1.葉片抗冰。常用葉片抗冰方法優(yōu)劣性能比較見下表。
表1 葉片除冰
2.線路抗冰。
南方風電場大多位于人少的山區(qū)維護難度比較大發(fā)生覆冰就易發(fā)生線路故障,建議采用以下措施。
(1)減小檔距。增加桿塔縮小檔距可提高導地線的過載能力,減小不均勻脫冰跳躍幅度防止桿塔覆冰超載。
(2)控制高差。覆冰時,因檔距或高差不等,會引起各檔導線的水平應力不相等,使直線桿塔上出現(xiàn)不平衡張力造成倒塔事故。因此要合理控制高差。
(3)減小轉角度數(shù)。減小轉角度數(shù)將降低覆冰工況下轉角塔的水平荷載,有利于提高轉角塔的抗冰能力。
(4)放松導線應力。以LGJ—400/50 鋼芯鋁絞線為例,當最大使用應力為103.8MPa 時,70%破壞應力下導線最大允許覆冰厚度28mm,當最大使用應力放松到93.8MPa 時,70%破壞應力下導線最大允許覆冰厚度30mm。因此放松導線應力能有效提高線路抗冰能力。
(5)增加耐張桿塔。根據(jù)2008 年湖南省冰災的線路事故段長度和倒塔數(shù)量的統(tǒng)計,平均事故段長度小于3km,因此增加耐張桿塔可有效提高線路抗冰能力。
(6)加強桿塔強度。中重冰區(qū)線路的覆冰不均勻冰荷載和脫冰不均勻冰荷載所產(chǎn)生的不平衡張力是導致眾多桿塔事故的主要原因。加強桿塔的結構強度可增大桿塔的縱向抗冰能力。
本文提出針對風電場的兩個抗冰措施,建議風電場在設計時給予充分考慮,對于提升風電場的發(fā)電量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