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雅真
福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諸神同祀”陳列展覽,圍繞宗教與信仰來展現閩臺兩地人民的特有共性,通過在閩征集涉臺的文物展示與閩臺兩地相關的圖片信息相結合,以對比和融合的展示形式將兩地的佛教信仰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加深了閩臺兩地民眾的親切感,對促進兩岸的交流和融合起到了一定的社會作用。
在諸神同祀“佛教同宗”這一部分陳列著清水祖師和觀音神像。佛像作為供奉和觀賞的對象,是佛教信仰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福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特別是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區(qū)西北側,北倚國家級風景區(qū)清源山,南接風景秀麗的西湖之畔。福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占地154.2畝,主體建筑面積23332平方米,采用了“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運用閩臺兩地傳統(tǒng)建筑“出磚入石”的特色工藝,紅白相間,渾然天成,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的人文精神與地域特色。其中主體建筑有通向觀景天臺的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階,象征著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海峽兩岸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觀景天臺上的和平蓮則將常年播撒吉祥和平的福音。
福建泉州先民入臺時,不但把家鄉(xiāng)的住宅式樣、時歲習俗、婚喪禮儀帶進臺灣,而且把家鄉(xiāng)所信仰的道教、佛教及其他神祇請進臺灣奉祀,歷代相傳。如目前島內440余座龍山寺、260多座上帝公宮、100多座清水祖師廟和其他大量的神祇、寺廟大都是從泉州分靈出去的。
現將“諸神同祀”陳列中展出的清水祖師和觀音神像介紹如下:
1.清木雕清水祖師坐像:通高20.5厘米,寬13厘米,厚9厘米,底座長13.5厘米,寬12厘米,高5厘米(圖一)。木雕清水祖師坐像,眼睛微閉,身著右衽寬松袍,領口低開,雙手掌疊加,盤腿坐于六角形座上。帽髹黑漆,通體髹棕色漆,面部輪廓雕刻深,面容慈祥和藹,衣褶線條較流暢。
圖一 木雕清水祖師坐像(清)
清水祖師圣號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宋泉州永春縣小姑鄉(xiāng)人。簡稱清水祖師,此外尚有麻章上人、黑面祖師、清水真人、蓬萊祖師、昭應祖師、祖師公、佛祖公諸稱。清水祖師俗姓陳諱榮祖,法名普足,宋仁宗慶歷四年正月初六誕生于福建省泉州永春縣小姑鄉(xiāng)。陳榮祖自幼在大云院出家,后有小成,于是便到高太山結茅筑庵,閉關靜坐,后經大靜山明松禪師指點,參讀佛典三年,終于悟道。明松禪師授他衣缽,并告誡他:“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舍棄萬緣,以利物濟世為職責”,陳應便在麻章(現福建永春文溪村)施醫(yī)濟藥,普救貧病,麻章人士尊他為“麻章上人”。宋神宗元豐六年,清溪(福建安溪,南宋時期更名為安溪)彭萊鄉(xiāng)(后更為蓬萊,也是受清水祖師影響)一帶大旱,鄉(xiāng)人請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泉州、臺灣等地的人都十分崇信他。
臺灣較有名的寺廟是祖師廟,它供奉的是清水祖師。在臺灣一共有100多座清水祖師的寺廟,其中,臺北市長沙街的祖師廟,規(guī)模最大,信徒最多。清水祖師的生日是農歷正月初六,所以每到這一天,這里就會舉行盛大的祭典,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清朝年間,安溪人也相繼來到了臺灣,他們同時也帶來了供奉祖師的香火,并在臺灣為清水祖師建造寺廟。這種寺廟,隨著移民范圍的不斷擴大,慢慢地散布在臺灣島的各個角落,從大陸到臺灣的人民也往往因廟而聯絡鄉(xiāng)誼,也是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的情牽意連的紐帶。
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臺灣同胞陸續(xù)回祖籍尋根謁祖,到泉州安溪清水巖進香朝拜。隨后,臺灣同胞以各種形式絡繹不絕地到清水巖,有個人,有全家,也有同鄉(xiāng)同姓組織的回鄉(xiāng)團體,還有以臺灣各地清水祖師廟名義組織的進香團等等。
兩岸同胞共同的清水祖師信仰,從一側面說明了泉臺兩地除了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族緣、語言、文化等方面密切的關系,而且還有著不可分割的神緣關系。數以萬計的清水祖師信徒,千里迢迢來祖廟進香謁祖,不僅反映臺灣同胞對清水祖師的一片崇奉虔誠之心,也體現了他們尋根溯源的強烈民族意識和拳拳赤子之心。
2.清銅觀音立像:通高79厘米,寬21厘米。銅觀音立像,頭上披一頭巾,束發(fā)戴冠,身穿寬袖大衣,左右手掌微伸展,于腕處交疊,雙腳腳趾露出,衣褶線條流暢,面容溫順而嫻靜,黃銅質,表面呈黑色(圖二)。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svara),觀世音來自于竺法護與其弟子譯于長安敦煌寺的《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其弟子聶道真改為“觀世音”。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圖二 銅觀音立像(清)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愿,當眾生遇到任何困難和苦痛,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泉州、臺灣,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明末清初,由于饑荒戰(zhàn)爭等原因,福建沿海居民大批前往臺灣。不少福建泉州的移民曾將其在原籍供奉觀音時之香灰或小型觀音像攜到臺灣。由此我們可以窺見福建觀音傳入臺灣情景之一斑。在臺灣,泉州人眾多的臺南、鹿港、艋舺、淡水等地大多建有龍山寺,供奉觀音佛祖。這些龍山寺都是從泉州安海龍山寺分香火而建。安海龍山寺對臺傳播,是和臺灣同步,尤其與泉州人遷臺及郊商的興盛關系密切的。臺灣五大龍山寺都建立在泉州人聚居地,泉地的郊商對寺廟的興建出力最多,而且五大龍山寺都帶有祖廟安海龍山寺的建筑印記。
在民間看來,觀音是一尊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神明,尤其有“慈航普渡”的功能。初往臺地的移民,多有因過澎湖溝遇風浪溺亡于海洋的;遷臺之后,在開拓荒野時常遭毒蟲瘴氣而死亡,有“三在六亡一回頭”之說。在這種境況下,觀音的信仰廣為普及,帶觀音香火過臺灣者眾多。及至在臺灣立定腳跟,安家立業(yè),自然會建立寺廟,作為一地保障。這就是五大龍山寺在泉州“三邑人”聚居地建立的最初起因。
隨著觀音信仰在臺灣的傳播,臺灣龍山寺已有441座,這些寺廟都是以安海龍山寺為祖廟。由于安海龍山寺與臺灣觀音寺的這種特殊的淵源關系,近20年來,到安海龍山寺進香謁祖的臺灣同胞絡繹不絕。
泉臺兩地民眾獨特的清水祖師、觀音信仰及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真實地再現泉臺兩地民眾相通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取向和情感模式,而且也有力地弘揚了泉臺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對泉臺民眾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獨特的匡正和導向作用,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泉臺地區(qū)精神文明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也有效地密切了海峽兩岸民眾的骨肉親情,對推動兩岸同胞早日和合統(tǒng)一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